首页 百科知识 粘土压实质量与含水量无关

粘土压实质量与含水量无关

时间:2022-11-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黏性土的密实度对其工程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密实的无黏性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是良好的建筑物地基。含水量对黏性土的工程性质有着极大的影响,黏性土根据其含水率的大小可以处于不同的状态,随着黏性土含水量的增大,土成泥浆,呈黏滞流动的液体。黏性土由一种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量,称为界限含水量。黏性土的缩限,一般采用收缩皿法测定。因此可以利用IL来表示黏性土所处的软硬状态。

1)砂土的相对密度

无黏性土一般是指砂类土和碎石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密实度。无黏性土的密实度对其工程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密实的无黏性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是良好的建筑物地基。但松散的无黏性土,尤其是饱和的松散砂土,不仅强度低,而且水稳性较差,容易产生流砂、液化等工程事故。判定无黏性土密实度的方法,可以用孔隙比e的大小来评定。对于同一种土,当e小于某一限度时,处于密实状态。e越大,表示土中孔隙越大,则土疏松。但对于级配相差较大的不同类土,则天然孔隙比e难以有效判定密实度的相对高低,因此,对于无黏性土的评价在工程中常引入相对密实度的概念。其表达式为

式中:e——砂土的天然孔隙比;

emax——砂土在最松散状态时的孔隙比,即最大孔隙比;

emin——砂土在最紧密状态时的孔隙比,即最小孔隙比。

最大孔隙比和最小孔隙比可直接由试验测定。显然,当Dr=0时,即e=emax,表示砂土处于最疏松状态;Dr=1时,即e=emin,表示砂土处于最紧密状态。因此,根据相对密实度Dr可把砂土的密实度状态分为下列3种:

0<Dr≤0.33    松散

0.33<Dr≤0.67   中密

0.67<Dr≤1    密实

2)按标准贯入试验划分砂土密实度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很难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层中取到原状土样,砂土的天然孔隙比很难准确测定,这就使相对密实度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采用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数N来评价砂类土的密实度,其划分标准见表2-6。

表2-6 按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划分砂土密实度

注:(1)N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2)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判定砂土的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3)按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划分碎石土密实度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采用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锤击数N63.5来评价碎石土的密实度,其划分标准见表2-7。

表2-7 按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N63.5划分碎石土的密实度

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小于或等于50mm且最大粒径不超过100mm的卵石、碎石、圆砾、角砾,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的碎石土,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附录B鉴别。

含水量对黏性土的工程性质有着极大的影响,黏性土根据其含水率的大小可以处于不同的状态,随着黏性土含水量的增大,土成泥浆,呈黏滞流动的液体。它们在外力的作用下,可塑成任何形状而不产生裂缝,当外力移去后,仍能保持原形状不变,土的这种性质叫做可塑性。当含水量逐渐降低到某一值时,土会显示出一定的抗剪强度,并具有可塑性。这些特征与液体完全不同,它表现为塑性体的特征。当含水量继续降低时,土能承受较大的剪切应力,在外力作用下不再具有塑性体特征,而呈现具有脆性的固体特征。

1)黏性土的界限含水量

黏性土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量称为界限含水量。同一种黏性土随其含水量的不同,而分别处于固态、半固态、可塑状态和流动状态,其界限含水量分别为缩限、塑限和液限,如图2-8所示。

图2-8 黏性土的界限含水率

黏性土由一种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量,称为界限含水量。黏性土由可塑状态转到流动状态的界限含水量称为液限,用符号ωL表示;由半固态转到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量称为塑限,用符号ωP表示;由固态转到半固态的界限含水量称为缩限,用符号ωS表示。界限含水量都以百分数表示,但省去“%”。

(1)液限

我国目前采用锥式液限仪来测定黏性土的液限,如图2-9所示。

图2-9 锥式液限仪

将调成浓糊状的试样装满盛土杯,刮平杯口面,将76g重圆锥体(含有平衡球,锥角30°)轻放在试样表面的中心,在自重作用下徐徐沉入试样,若经过15s圆锥进入土样深度恰好为10mm时,则该试样的含水量即为液限值。圆锥入土深度与含水量关系曲线如图2-10所示。

图2-10 圆锥入土深度与含水量关系曲线

国外也有采用碟式液限仪测定黏性土的液限。它是将浓糊状试样装入碟内,刮平表面,用切槽器在土中成槽,槽底宽2mm,如图2-11所示。然后将碟子抬高10mm,自由下落撞击在硬橡皮垫板上。连续下落25次后,若土槽合拢长度刚好为13mm,则该试样的含水量就是液限。

图2-11 碟式液限仪

(2)塑限

黏性土的塑限多用“搓条法”测定。把塑性状态的土重塑均匀后,用手掌在毛玻璃板上把土团搓成小土条,搓滚过程中,水分渐渐蒸发,若土条刚好搓至直径为3mm时产生裂缝并开始断裂,此时土条的含水量即为塑限值。由于上述方法采用人工操作,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测试成果不稳定,现在发展到用液限、塑限联合测定法。

联合测定法是采用锥式液限仪,以电磁放锥法对黏性土试样以不同的含水量进行若干次实验(一般3组),测定锥体入土深度。按测定结果在双对数纸上作出76g圆锥体的入土深度与土样含水量的关系曲线,在曲线上取入土深度为10mm的点所对应的含水量就是液限,入土深度为2mm的点所对应的含水量为塑限。

(3)缩限

黏性土的缩限,一般采用收缩皿法测定。用收缩皿或环刀盛满含水量为液限的土试样,放在室内逐渐晾干,至试样的颜色变淡时,放入烘箱中烘至恒重,测定烘干后的收缩体积和干土质量,就可求得缩限。

2)黏性土的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

(1)塑性指数

液限与塑限之差值定义为塑性指数,习惯上略去百分号,即

IPLP   (2-16)

塑性指数表示黏性土处于可塑状态的含水量变化范围。塑性指数的大小与土中结合水的可能含量有关。从土的颗粒来说,土的颗粒愈细,则比表面积愈大,结合水含量愈高,因而塑性指数越大。从矿物成分来说,土的黏粒或亲水矿物(如蒙脱石)含量愈高,水化作用愈剧烈,因而塑性指数越大。这样,土处在可塑状态的含水量变化范围就愈大。也就是说,塑性指数能综合反映土的矿物成分和颗粒大小的影响,因此,塑性指数常作为工程上对黏性土进行分类的依据。

(2)液性指数

虽然土的天然含水量对黏性土的状态有很大影响,但对于不同的土,即使具有相同的含水量,如果它们的塑限、液限不同,则它们所处的状态也就不同。因此,还需要一个表征土的天然含水量与分界含水量之间相对关系的指标,这就是液性指数。液性指数一般用小数表示,即

由上式可见,当土的天然含水量小于塑限时,IL<0,土体处于坚硬状态;当ω>ωL时,IL>1,土体处于流动状态;当ω介于液限和塑限之间时,0<IL<1,土体处于可塑状态。因此可以利用IL来表示黏性土所处的软硬状态。IL值愈大,土质愈软;反之,土质愈硬。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规定:黏性土根据液性指数可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及流塑5种软硬状态。其划分标准见表2-8。

表2-8 黏性土的状态

注: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或标准贯入锤击数判定黏性土的状态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