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问题和答案的设计

问题和答案的设计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填空式问题一般只用于那些对回答者来说既容易回答,又容易填写,通常只需填写数字的调查问题。因而,只要有可能,这类问题应尽量采用填空式设计。□①愿意   □②不愿意二项选择式这一问题形式在民意测验、市场调查所用的问卷中用得最多。这是各种社会调查问卷中采用得最多的一种问题形式。
问题和答案的设计_社会调查与统计

第三节 问题和答案的设计

问题及其答案是问卷的主体。这是问卷设计工作中最具体、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一、问题的设计

1.问题的形式

(1)填空式。填空式问题就是在问题后画一条横线,让回答者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直接在空白处填写答案。

例1:请问您家有几口人?_口

例2:请问您希望生_个孩子?其中,想生_个男孩?_个女孩?

填空式问题一般只用于那些对回答者来说既容易回答,又容易填写,通常只需填写数字的调查问题。如被调查者的年龄、家庭人口数、子女数目、收入等。这类问题的最大优点是所得结果的测量层次高(定比测量),包含的信息最充分,统计分析十分方便。因而,只要有可能,这类问题应尽量采用填空式设计。

(2)二项选择式。二项选择式问题的答案只有是和不是(或其他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两种。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这种形式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问题所能列举的答案本身就只有两种可能的类别。如在询问人们的性别时,答案只可能有“男”、“女”两种。另一种是在询问人们的态度或看法时所进行的两极区分。如询问某人是否赞成进行高校教师聘任制,答案有“赞成”和“不赞成”两种。

例3:您是否喜欢目前您所在学校的学术氛围?

□①喜欢   □②不喜欢

例4:您愿意过您现在的生活吗?

□①愿意   □②不愿意

二项选择式这一问题形式在民意测验、市场调查所用的问卷中用得最多。其特点是答案简单明确,可以严格地把回答者分成两类不同的群体,可以简化人们的回答分布,便于集中、明确地从总体上了解被调查者的看法。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一方面,对于态度问题它所得到的信息量太少,两种极端的回答类型不能很好地测量出人们在态度上的程度差异,因而不便于了解和分析回答者中客观存在的不同的态度层次。另一方面,这种问题形式也会使得原本处于中立状态的回答者违心地偏向一方,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迫选择的性质。

(3)多项单选式。多项单选式就是给出的答案至少在两个以上,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回答。这是各种社会调查问卷中采用得最多的一种问题形式。多项单选式答案特别适合于进行频数统计和交互分析。在设计上,这种问题类型的关键之处是要保证答案的穷尽性和互斥性。在具体表达形式上,多项单选式可有几种不同表达方式。比如,

例5:您的文化程度是:(请在合适答案前的方框中打√)

□①小学及以下 □②初中 □③高中/中专/技校/职高 □④大专以上

例6:您的婚姻状况是:(请在合适答案前的方框中打√)

□①未婚 □②已婚 □③离婚 □④丧偶 □⑤其他

例7:您最喜欢看哪一类电视节目?(请在合适答案前的方框中打√)

□①新闻节目 □②电视剧 □③体育节目 □④广告节目 □⑤其他

(4)多项多选式。与多项单选式有所不同,多项多选式问题要求回答者在问题所给出的全部答案中,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选择若干个。根据是否限选,可分为任选题和限选题。比如,将例7改成多项多选式如下:

例8:您最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不限选项数)

□①新闻节目 □②电视剧  □③体育节目 □④广告节目

□⑤教育节目 □⑥歌舞节目 □⑦少儿节目 □⑧其他节目

例9:请认为生育儿子具有以下哪些主要的家庭功能?(限选三项)

□①提供劳动力 □②传宗接代 □③挣钱养家 □④养儿防老

□⑤有面子   □⑥完善人生 □⑦增加夫妻感情 □⑧其他

多项多选式的优点是,对于有些问题来说,它比多项单选的方式更能反映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即有很多方面人们实际上是存在着不止一种情形的。比如上例,人们对生育后代的性别期望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我们可以要求回答者从中选择一个答案来回答,但那样可能会使得有的回答者感到没有很好表达他的真实情况。(在实际调查中,研究者常常碰到这样的问卷调查结果:虽然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只选择一个答案,但一些回答者却“主动地”、“自发地”选择了一个以上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多项多选式的形式就给了回答者更充分的表达自己情况的机会。

(5)多项排序式。有时研究者除了希望了解被调查者所选择的答案类别,还同时希望了解他们对这些类别的看重程度。此时就可以采用排序式。这种方式可以说是针对多项多选式的不足而发展出的一种问题类型。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多项单选式和多项多选式的一种结合。一方面,它要求被调查者在所给出的多个答案中,选择一个以上(但有限)的答案;另一方面,它又要求被调查者对他所选择的这些答案按某种标准进行排序。比如,下列例子:

例10:对下列情况比较而言,您心里难忍受的前三种情况依次是:、、。

□①贫困   □②劳累  □③误解 □④欺负 □⑤被人瞧不起

□⑥无安全感 □⑦无朋友 □⑧挫折 □⑨其他

(6)矩阵式。矩阵式问题是指将同一类型的若干个问题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问题的表达方式。

例11: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请您在相应的方框内打“√”

      知道(去过或参加过)听说过,但不清楚不知道

v1杭州的西博会    □       □    □

v2浙江(杭州)图书馆  □       □    □

v3中华美食节     □       □    □

v4肯德基或麦当劳   □       □    □

v5儿童公园或少年宫  □       □    □

矩阵式问题的优点是节省问卷的篇幅,同时由于同类问题集中在一起,回答方式也相同,因此也节省了回答者阅读和填写的时间。但要注意的是,矩阵形式(以及下面的表格形式)虽然具有简明、集中的优点,但它们却并不减少实际问题的数目。同时,在设计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给出专门的填写说明或填答指导,以免有的回答者不会填写。

(7)表格式。表格式其实是矩阵式的一种变体,其特点和形式都与矩阵式十分相似。比如,与上述矩阵式问题对应的表格式问题就是:

例12:结合自己读书时的情况请您在相应的方框内打“√”

img15

表格式的问题除了具有矩阵式的特点外,还显得更为整齐、醒目。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两种形式虽然具有简单集中的优点,但也容易使人产生呆板、单调的感觉。在一份问卷中这两种形式的问题不宜用得太多。

(8)关联式问题。问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某些问题明显地只适用于一部分被调查者,而不适用于其他被调查者。比如,我们问及“您的宝宝每个月吃奶粉大概要花费多少钱?”,那些没有结婚生子的人显然是不需要回答此类问题的。

当要针对一个议题准备一系列的问题,并知道该议题只与部分被调查者有关的时候,关联式问题就会发生。一系列相互衔接的问题被称为关联式问题。被调查者是否需要回答这一问题,常常要依据他对前面某一问题的回答结果而定,这样的问题被称为相倚问题,而前面的那个问题叫做筛选问题或过滤问题。一个回答者是否应该回答相倚问题,要看他对前面的筛选或过滤问题的回答结果而定。适当地使用关联式问题,可以帮助被调查者迅速地完成问卷,因为他们不需要回答和他们不相干的问题。

关联式问题的格式有很多种,例13和例14表述的大概是最清晰的。这种格式有两个要点:第一,关联问题通过方框和其他问题完全隔开;第二,用带有箭头的线条把答案和相关的子问题连接起来。在这个例子中,只有回答“是”的被调查者才需要回答子问题,其他人则不需要。

例13:您的孩子在上学过程中,除了学杂费以外是否还交过其他费用?

img16

如果使用得当,即使是复杂的关联式问题,也能在使被调查者不感到困惑的情况下被组织起来。比如,

有时候,一组关联式问题会长达数页。如果把长达数页的关联式问题放在同一个框子里会造成一定困扰。因此,合理的方法是在第一个问题的每一个答案后用括弧注释,指示被调查者接下来该跳过或回答哪些问题。例15表示的就是此类的一个例子。

例15:您孩子读书期间有没有担任过班干部?

img17

2.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语言是问卷设计的基本材料,要设计出意思准确、简单易懂的问题,必须注意问题的语言甚至提问的方式。问题措辞的基本原则是简短、明确、通俗、易懂。在关于问卷设计的语言及提问方式方面,通常有以下方面需要注意:

(1)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无论是设计问题还是设计答案,所用语言的第一标准应该是简单。要尽可能使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问题中的词汇或用词,也应该是所有回答者都能明白的、日常生活中的词汇。

一方面,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抽象的概念,如“冲突主义”、“社会制度”等。问卷设计中研究者必须先通过操作化过程,将所研究的抽象概念或变量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测量的指标,一些研究者正是这方面注意不够,因此在设计问卷时出现一些抽象概念,使得被调查觉得研究者不知所云。比如,

例16:您认为目前我国的妇女的社会地位如何?

□①地位明显提高 □②一般 □③地位较低

上述例子中,“社会地位”是一个既抽象又笼统的概念,由于含义不具体、不明确,在不同被调查的理解里面,有的可能理解为经济层面的如收入,有的可能理解为家庭层面的,有的可能理解为教育层面的,有的也可能从整体上来考虑这一概念。实际上,我们知道,社会地位设计很多方面的内容,表现为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教育地位和家庭地位多个不同的维度。因此,这样的概念在问卷中直接询问被调查者,显然是不合适的。

另外,尽量不要使用专业术语,除非研究者调查的对象就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如“角色偏差”、“初级群体”、“社会越轨”等概念,研究者调查一般社会大众,被调查者很难理解这些专业词汇的含义或理解不准确、存在偏差,那么所填写的答案相应会存在问题。比如,

例17:您是如何看待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夫妻家庭权力的?

上述例子中,“夫妻家庭权力”一方面概念抽象,同时也是社会学领域的专业词汇,即使调查社会学专业领域的人士,有部分被调查者也尚有可能不能较好地理解问题的情形,如果直接询问一般的被调查者,则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从而给他们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势必会影响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调查资料的质量。

(2)问题的陈述尽可能简短。保持调查问题尽量简短有几个原因。一方面,问题的陈述越长,就越容易产生含糊不清的地方,回答者的反应任务将越困难,其理解就越有可能不一致,而问题越短小,产生这种含糊不清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简短的问题使得调查者和被调查者都更少出现错误,有的社会学家提出,短问题是最好的问题。我们在陈述问题时,最好不要用长句子,因为回答者往往不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太长的问题。要使问题尽可能地清晰、简短,使回答者能很快看完,很容易看懂。那种唆的、长的问题只会引起被调查者的反感,只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因此,研究者必须牢记的一条原则是:短一些的问题总比长一些的问题要好,简单一些的问题总比复杂一些的问题要好。

(3)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双重(或多重)含义的问题就是在一个问题中,同时询问了两件(或几件)不同的事情。或者说,在一句问话中同时询问了两个(或几个)问题。应记住,每个问题只应涉及一种事实行为,要避免问题内容的多维性。

最常见的双重目的的问题可能既包括行动,又在同一项目中包括原因和动机。比如,“您是否经常服用维生素来避免生病?”

但是,这当然并不是双重目的问题的唯一形式,简单地一次询问两件事情也会产生双重目的的项目。比如,

例18:您觉得现在您所在学校硬件设施和人文环境如何?

□①非常好 □②比较好 □③一般 □④不太好 □⑤很不好

例18实际上同时询问了“您学校的硬件设施如何?”和“您学校的人文环境如何?”两个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是,看似问的一个问题,但是实际上对某一部分人而言,是问的两个问题。比如,

例19:您的孩子现在哪里读书上学?

img18

img19

这样的双重含义问题往往使得一部分回答者无法填答。比如,有些被调查者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在农村读书,另一个孩子在城市读书,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人们对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问题措词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的影响。因此,问题的提法和语言不能带有倾向性,应保持中立、客观的提问方式,使用中性的语言。

一方面,不要在问题中引用或列举某些权威的话,或者在提问时附加一些修饰和说明的成分,形成对回答的诱导。比如,

例20:你去过岳麓山吗?

例21:岳麓山是长沙市的标志性景点,大部分长沙市的市民都去过很多次,请问你去过吗?

例20是一种普通的、正常的提问方式,问题的含义简单明了。而例21则对所询问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描述和修饰。尽管这些描述和修饰是客观的、真实的,但却无法改变它们会对回答者形成影响的事实。它对回答者有一种潜在的期待:是的,我也去过。

另一方面,要避免提问方式对回答者形成诱导,避免使回答者感到研究者提出这一问题是想得到某种特定的回答,或者说是在鼓励他、暗示他、期待他作出某种回答。当问题诱导回答者作出特定答案时,它们将会引起严重的偏差,并经常导致完全无效的数据。比如,同样是询问人们是否抽烟,一般我们问“你抽烟吗?”但如果问“你不抽烟,是吗?”就有所不同。类似的,在问题或答案上运用贬义或褒义的词语,也会使问题带有倾向性,也会对回答者形成诱导。各种形式的诱导性问题都隐含着假设和期望的结果,它们必然导致有偏向性的回答。

(5)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外,人们往往习惯于肯定形式的提问,而不习惯于否定形式的提问。比如,人们往往习惯于“您是否赞成高校教师实施聘任制?”而不习惯于“您是否赞成高校教师不实施聘任制?”当以否定形式提出问题时,由于人们不习惯,因而许多人常常容易漏掉问题中的“不”字,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回答,这样就恰恰与他们的意愿相反了。即那些明明是赞成进行高校教师聘任制的人选择了“赞成”(高校教师不实施聘任制),而那些实际上不赞成高校教师聘任制的人却选择了“不赞成”(高校教师不实施聘任制)。而且这种实际态度和答案选择正好相反的情形,在问卷的回答结果中常常丝毫看不出来,研究者无法知道谁是真的赞成高校教师实施聘任制,而谁是误填的赞成。由于否定形式提问容易产生误解,所以问卷设计中要避免采用否定形式提问。

(6)不要询问超越回答者回答能力的问题。提问题不得超出回答者的能力,包括识别文字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知识范围和水平等,否则,回答者是很难作出回答的。也就是说,我们所问的问题都应该是被调查者能够回答的,或者,被调查者确实具有回答这些问题的知识能力。比如,研究者如果向一个城镇居民问:“您对目前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政策如何评价?”那么,城市居民中的大部分人将无法回答。因为他们中很多人并不了解农村实施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也可能不清楚我国现行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究竟是怎样的。人们对自己不知道、不了解、不熟悉的事物是没有办法作出客观评价的?如果一定要询问这样的问题,必须先提一个过滤性问题,比如,“您了解我国现行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吗?”然后仅对那些回答“了解”的被调查者提出上面的问题。在实际调查中,被调查者可能对有些调查内容不了解,也可能对有些调查内容回忆不起来。因此,要防止出现被调查者无法回答的问题。

(7)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或威胁性的问题。问卷调查并非总是对一般性问题的了解,有时则可能需要触动大家都比较敏感性的或被调查者认为有潜在威胁的问题。当问及这样一些问题时,人们往往具有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卫心理。因此,如果直接提问,则将会引起很高的拒答率。此时就要求设计者掌握一定的技巧,消除回答者的尴尬,达到调查目的。所谓敏感性问题是指人们不愿意公开披露影响到个人利益、前途、声誉以及自尊的问题。如涉及隐私生活的性关系、非正式渠道的经济收入以及影响直接利益的对直接领导的评价、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态度都属于敏感性问题。对这类问题的调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被调查者或者不合作,或者按照社会上公认的正确口径来回答,以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或想法。比如:“你看过黄色录像吗?”等类的问题,就极难得到真实的回答。所以对这些问题最好采取某种间接询问的形式,并且语言要特别委婉。或采取投射的方式进行,即运用第三者技术,似乎问题所涉及的是其他人而不是被调查者本人。在文字的表述上要力求减轻问题的敏感程度和威胁程度,使回答者敢于坦率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比如,用下面的几种方式来提问,情况会好些;或者在问题前面写一段消除疑虑的文字。如,“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观点,您认为当前大学生婚前同居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观点对吗?”或者先用一个假言判断作为问题的前提,然后再询问被调查者的看法。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那么您是否还愿意在原单位工作?”或者把直接回答问题的人转移到别人身上,然后再请被调查者对他人的回答作出评价。如,“对婚姻关系中的第三者,有些人认为不道德,有些人认为无所谓,您同意哪种看法?”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可以使问题的敏感程度减轻,消除调查者的顾虑,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测量回答者的行为和态度。

3.问题的数量和顺序

问题的数量和顺序也就是问卷的结构,不但影响到回答者能否顺利回答问题,影响到问题回答的结果,也影响到问卷的资料处理和分析。在安排问卷问题的数量和问题顺序过程中,一般有以下要求。

(1)问题的数量。一份问卷应该包含多少个问题,这要依据调查的内容、样本的性质、分析的方法、拥有的人力、财力、时间等因素而定,没有固定的标准。但一般来说,问题不宜太多,问卷不宜太长。通常以回答者在20分钟以内完成为宜,最好也不要超过30分钟。问卷太长往往引起回答者心理上的厌倦情绪或畏难情绪,影响填答的质量和回收率。当然,若是研究的经费和人员相当充足,则能够采取结构式访问的方式进行,并付给每一位调查对象一份报酬或赠送一点纪念品,问卷本身的质量又比较高,调查的内容又是调查者熟悉的、关心的、感兴趣的事物的话,问卷长一点也无妨;反之,如果调查的内容是调查对象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事物,采用的是自填问卷的方式,研究者的经费又相当有限,出了两句感谢的话以外,不会给调查对象更多的东西,而只可能占用被调查者的休息和娱乐时间。那么,此时的问卷一定不能长,一定要尽可能简短。

(2)问题的顺序。问卷中问题的前后顺序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即会影响到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结果,又会影响到调查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安排问卷中问题的次序有以下准则需要注意:

①把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复杂难答的问题放在后面。问卷最开头的几个问题一定要相当简单,回答起来一定要非常容易。这样可以给回答者一种轻松的、方便的感觉,以便于他们继续填答下去。如果一开始填写,研究者就感到很费力、很难填写,那么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积极性。

②把能引起调查对象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他们紧张和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如果开头的一些问题能够吸引调查对象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对填答问卷的兴趣,那么调查便可能较顺利地进行。相反,如果开头部分的问题比较敏感,一开始就直接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触及有关伦理、道德、政治态度、个人私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那么,往往很容易导致调查对象很强烈的自我防卫心理。回答者的这种自我防卫心理将会引起他们对问卷调查的反感,有碍于他们对接受调查的合作,阻碍调查的顺利进行。

③把调查对象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把他们感到生疏的问题放在后面。这是因为,任何人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总能谈出一些看法,说出些所以然来;而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往往难以开口,说不出什么来。如果以被调查者熟悉的内容开头,就不至于使调查一开始就卡住而无法进行。

④一般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看法、意见方面的问题。这是因为行为方面的问题涉及的只是客观的、具体的事实,因此往往容易回答。而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往往涉及的事回答者的主观因素,多为回答者思想上的东西,内心深处的东西,更不好在陌生人面前表露的东西。如果一开始就问这些问题,则常常会引起被调查者的戒备心理和反感情绪,引起较高的拒答率。

⑤开放式问题一般放在问卷的结尾。这是因为开放式问题要比回答封闭式问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书写。无论是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开头还是放在中间,都会影响回答者填完问卷的信心和情绪。而将它放在问卷的结尾处,由于仅剩下这一个问题了,绝大多数回答者是能够完完整整地填答它们的。退一步说,即使回答者不愿意填答开放式问题,放弃了回答,也不会影响到前面的问题和答案。

⑥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从时间框架上来说,一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提出问题。既不要颠倒,也不要打乱。即把询问同一方面事物的问题尽可能排在一起。否则会破坏回答者的思路和注意力。

二、答案的设计

由于社会调查中的大多数问卷主要由封闭式问题构成,而答案又是封闭式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半。如何设计答案,不仅关系到被调查者能否回答、是否容易回答,同时还关系到问卷调查所得资料的价值大小。因此,答案设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调查的成功。

1.遵循穷尽性与互斥性原则

穷尽性是指问题的答案选项必须包括所有可能的情况,不能有遗漏。这就要求问卷设计者必须预测全面。因为对于任何一个被调查者来说,问题的答案中总有一个是符合他的情况的,或者说每个回答者都一定是有答案可选的。但是,如果有某个回答者的情况不包括在某个问题所列的答案中,那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就一定不是穷尽的,或者说是有所遗漏的。比如,下列问题的答案就不是穷尽的。例如,你喜欢哪项体育运动?(请选一项):①乒乓球;②篮球;③足球;④排球。以上四种答案不能概括所有的运动种类,那么倘若有喜欢游泳的回答者,问题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下,一般在答案中另设一个“其他”选项以穷尽问卷中未尽的答案。

互斥性是指答案互相之间不能交叉重叠,也不能相互包含,即对于填答者不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可以同时选择。如果一个回答者可同时选择属于某一个问题的两个或更多的答案,那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就一定不是互斥的。例如,你认为一位经理最应该具有哪三种能力?(请依次序排列):①创新能力;②业务能力;③指挥协调能力;④谋略能力;⑤综合分析能力;⑥交往能力;⑦表达能力;⑧其他。在这一问题的答案中,经理的“业务能力”包括“指挥协调能力”和“谋略能力”等,各个选项并不在同一层次上,因此不能互相排斥,回答者很难作出选择。

2.答案要与所提的问题相互呼应,内容上应协调一致

我们为每一个问题所提供的答案必须属于这一问题所涉及的特定的现象领域,要做到预先设计的“所答”,正是针对着问题的“所问”。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不要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要针对问题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恰当地设计出答案。这就要求问卷的设计者对问题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并能很好地把握住这一范围中最基本、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方面,恰当的构成问题的答案。

例22:您是否有可能长期生活在城市?

□①不可能 □②比较困难 □③不太难 □④很困难

问题是“是否有可能长期生活在城市”,回答应为“有可能、没可能、有一定可能”,而不是问“是否生活在城市有困难”,后面三个答案明显属于“所答非所问”。保持答案与问题的一致性是答案设计的一项基本要求。

3.要注意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变量的测量层次

不同测量层次的变量具有不同的性质,高层次的变量可以转化为低层次的变量来使用。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的答案时,先要看问题所测量的变量是哪个层次的变量,即看这个变量是定类层次的、定序层次的,还是定比层次的。然后再根据研究的要求和变量的层次来确定答案所应具备的特征,并根据这种特征来决定答案的形式。比如,我们要设计问题“您每月的工资收入是多少?”的答案。这是一个定比层次的变量,即最高层次的变量,因而它可以用于任何一种测量层次。如果我们希望准确了解每一个回答者相互之间的差别和比例关系时,就可以采用填空形式,即“您每月的工资收入是多少?元”,以得到定比层次的测量结果。如果我们主要想了解的是调查总体中人们工资收入处于不同等级的分布情况,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一变量转化为定序层次来进行测量。即“您每月的工资收入处在下列哪个范围中?”

如果研究者仅仅只想了解所调查总体中的人们月工资收入水平处于长沙市平均水平(假定为1200元)之上和之下的比例,那么,他就可以把月工资收入转化为定类变量来测量。即“您的月工资收入属于下列哪一类?”□①1200元及以下□②2000元以上

4.“其他”类答案的问题

在实际问卷设计中,设计者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的答案数目太多,如果要将它们全部列出,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十分困难的。比如,“选择对象的条件”或者说“人们的择偶标准”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选择对象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要一个不漏地列出它们,一方面不太可能,另一方面也不合适。因为,即使有100种不同的条件,但绝大部分人的选择却往往会集中到若干个主要的条件上。选择其他条件的人虽有,但人数却不会很多,即人们的选择不会十分平均地分散到所有这100种条件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采取列出几个最主要的条件,然后加上一项“其他”的答案的方法。这一项“其他”虽然对研究者来说所提供的信息很少,但它却能起到使每个人都能有所答,都能归入一类的作用,即起到了“保证答案具有穷尽性”的作用。设计“其他”这种答案时,应该注意这样一种情况:即当问卷收回后,如果我们发现,选择“其他”这一类的回答者非常多,在总体中占的比例相当大,或者远远大于所列的另外几类,就说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整个答案设计有毛病,我们所列出的答案是不恰当的,有些比较重要的答案类别没有单独列出。我们所列举的那几类“主要的”答案还不恰当,有些更重要的类别没有单列出来,而是并入了“其他”这一类中。同时,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答案又单独列了出来。避免出现这种失误的方法,一是要在探索性工作中,广泛了解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情况,并根据这种事先的了解来设计答案类型,而不能仅仅坐在屋里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想”出答案类型。二是要认真地进行问卷的试用。一般来说,只要有20~30个人的试用结果,这种明显的失误是可以及时发现和避免的。

5.注意等级答案的明确性

在问卷中经常会有大量的等级答案,比如,“经常”、“有时”、“偶尔”、“从不”;“很好”、“比较好”、“一般”、“不太好”、“很不好”;“十分赞同’、“比较赞同”、“不太赞同”、“很不赞同”,等等。只要有可能,应该尽量将这些等级类型的答案明确化,以便反映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

本章小结

问卷是用于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或收集其他信息的一种常用工具。它的形式是一份预先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表格。大体来说,一份问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信、指导语、主体和结尾。

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它们是实际测量人们的特征、行为和态度的工具,是组成问卷的核心内容。从这些问题的提出方式来看,一般有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大类。问卷的编码,就是给问题和答案编上数码,用这些数码来代替问卷中的问题及其答案。编码分为预编码和后编码。

在问卷设计中,问卷设计要从被调查者的角度出发,要适应调查的目的,要适应调查的内容,而且要适应调查对象。同时,在问卷设计时尽可能遵循以下四步骤进行:在探索性工作阶段,研究者要熟悉和了解有关调查课题、调查对象等基本情况,以便对各种问题的提法和可能的回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设计问卷初稿阶段,研究者可采用卡片法和框图法两种方法来进行。在试调查阶段,研究者可采取客观检查法和主观评价法两种方式进行。

问卷中常见的问题形式有填空式、二项选择式、多项单选式、多项多选式、多项排序式、矩阵式、表格式等。问题的语言是问卷设计的基本材料,要设计出意思准确、简单易懂的问题,必须注意问题的语言甚至提问的方式。问题措辞的基本原则是简短、明确、通俗、易懂,即语言要尽量简单,陈述尽可能简短,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不能带有倾向性,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不要询问超越回答者回答能力的问题以及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或威胁性的问题等。

在问题的顺序安排方面,一般把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复杂难答的问题放在后面;把能引起调查对象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他们紧张和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把调查对象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把他们感到生疏的问题放在后面;一般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看法、意见方面的问题;开放式问题一般放在问卷的结尾;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

问卷答案的设计要注意的事项有:要遵循穷尽性与互斥性原则。答案要与所提的问题相互呼应,内容上应协调一致;要注意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变量的测量层次;要注意等级答案的明确性等。

关键术语

问卷 自填式问卷 访问式问卷 封面信 指导语 编码 相倚问题

思考题

1.什么是问卷调查?

2.问卷调查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简要说明问卷的结构。

4.问题和答案的设计各有什么要求?

5.找一份你接触到的调查问卷,分析其设计上是否存在问题?并进行修改。

6.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尝试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注释】

[1]EARL BABBIE.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Wadsworth Inc,1975:105.

[2]C.A.MOSER & G.KALTON.Survey Methods in Social Investigation.Second Edition,HEB Itd,1971: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