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成因与对策研究

成因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明城市创建视域下的文明行车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基于对宁波市调查数据的分析王志强 齐爱花 梁振国摘 要:通过对影响驾驶员的个性心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以及对驾驶员、市民和交管人员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宁波市当前行车文明的现状不容乐观。做好文明行车不但有利于交通安全,有利于市民的文明素养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宁波市的社会和谐和文明城市形象的提升。
成因与对策研究_基于对宁波市调查数据的分析_2011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集

文明城市创建视域下的文明行车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基于对宁波市调查数据的分析

王志强 齐爱花 梁振国

摘 要:通过对影响驾驶员的个性心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以及对驾驶员、市民和交管人员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宁波市当前行车文明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观原因是驾驶员文明意识和道德觉悟不高,客观原因是城市交通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另外,还有舆论督导和宣传教育不够有效、交通规划和管理不够科学的原因。加强文明行车管理以促进文明城市创建,必须加强文明行车意识观念的培育,优化交通环境,强化监管和督导;必须以文化自觉引导和型塑文明行车;必须严格驾驶证的申领和审验,重视驾驶员的心理培训和辅导,强化对专业驾驶员的甄选和考核。

关键词:文明行车 文明城市创建 现状 成因 对策

城市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城市不仅体现出高度发达的经济,而且更应展现出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创建文明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来一般意义上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从开车、停车、人行横道的礼让等现象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各式车辆,就像城市的一个个流动窗口,透过这些窗口,可以了解、感受到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文明城市”称号是宁波市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城市品牌,文明行车是“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做好文明行车不但有利于交通安全,有利于市民的文明素养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宁波市的社会和谐和文明城市形象的提升。因此,应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重要契机指引行车文明,以文明行车为重要载体促进文明城市创建。

一、对宁波市文明行车现状的调查分析

宁波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得到全市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市文明办、统计局于2011年对3000名市民调查发现,90.3%的市民知道我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93.8%的市民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体支持率超过九成。但据课题组的随机调查却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市民意识到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如何创建却知之不多,对文明行车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的重要性更是知之甚少。此外,市民对文明行车现状的评价,以及心理因素如何影响文明行车、外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文明行车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一)影响驾驶员文明行车的个人心理因素的调查分析

驾驶员年龄对文明行车的影响呈现出斜率为正的曲线特征。年轻人由于冒失,低估危险驾驶的危害、分心等原因,在驾驶过程中很容易对行车相对人形成冒犯甚至伤害,不讲文明的驾驶行为会多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变得更加成熟,再加上驾驶技术的逐渐纯熟以及年轻时不文明驾车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深刻记忆,中年人对文明行车的意识明显高于青年人。老年人由于视力、机体反应速度、认知反应能力都明显下降,驾驶过程更显得求安全、求稳当,因此表现为更加文明。

img55

图1 驾驶员年龄影响文明行车曲线

驾驶员的驾龄对文明行车的影响呈现出倒山峰曲线特征。在领驾照初期,由于驾驶操作不熟练和表现出谨小慎微,基本都能做到文明行车。但随着驾驶熟练程度的提高,不自觉中就放松了文明行车的警惕。不文明行车行为就会多起来。所以驾龄2~5年的驾驶员是开车速度最快,锋芒毕露的时间段,也是违章驾驶、安全事故频发的时间段。过了这个时间段,驾驶员会逐渐走向平稳,相对来说更容易做到文明行车。

img56

图2 驾龄影响文明行车曲线

个体的性格特征对文明驾驶有着重要的影响,胆汁质的人因性格暴躁、不踏实、精力旺盛、冒险性而最容易表现不文明行车。多血质的人因活动灵活而轻浮、注意力分散而容易出现不文明的驾驶现象。相对而言,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因胆小怕事、死板、专注而更倾向于遵守交通规则。另外,自尊感较强的驾驶员在驾驶冲突时较少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低自尊的驾驶者面对驾驶冲突时有更多压力感,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遵守交通规则而更趋于文明行车。最后,情绪也与不文明行车行为有很强相关性。

(二)影响驾驶员文明行车的外部环境因素的调查分析

社会舆论对驾驶员的行为习惯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电视节目或电影经常放映一些在市区繁忙道路汽车相互追逐的场景,含有非常多的不文明行车行为,就会诱致很多驾驶员的模仿。家人、朋友的观点和行驶过程中的见闻也会影响到驾驶员的文明行车。交通执法的严厉程度也会影响到文明行车。从调查数据来看,在不受社会监管、违规行为不受到惩罚的情境下,容易滋生不文明行车行为。

根据驾驶员以及交通事故处理民警访谈结果,驾驶员通常会因为时间上的压力和交通拥挤而改变驾驶行为。从理论上来说,外在因素通过外在动机实现对行为的影响,而时间压力和交通拥挤的确成为驾驶员实施不文明行车行为的外在动机因素。从深度访谈驾驶员得知,外在动机的作用可以这么解释,当交通拥挤或驾驶员有时间压力时,驾驶员会觉得处境比较麻烦,从而陷入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使其改变思考,放大的情绪超出了自我可以控制的范围,表现出冲动和危险驾驶,即这些情景鼓励了驾驶员自我服务和机会主义的倾向。在深入访谈中,我们还发现,绝大多数交通拥挤引发的不文明行车与时间压力有关,因为交通拥挤会给驾驶员带来时间被耽误的压力。

一种拥挤、嘈杂、让人感觉不佳的行车环境会使驾驶员的情绪变得暴躁,行为难以控制。调研表明,不合理的红绿灯转向间隔时间配置更易于引起不文明行车行为的发生。增加交通环境的人性化和亲和力不但使得驾驶员的情绪等方面变得和善、自律,而且让他们在自我受到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

(三)驾驶员对宁波市文明行车的评价分析

驾驶员对宁波市文明行车的总体状况评价不是很高,认为宁波市文明行车“总体状况一般”、“与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还不太相称”的占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象六成以上,绝大多数受访驾驶员认为宁波还普遍存在违章加塞、不礼让斑马线等不文明行车行为

56%受访驾驶员认为产生不文明行车的主要原因是“堵车”或“赶时间”,另外,“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驾驶员文明素质不高”、“赌气驾车”、“情绪不好或情绪太好”也是不文明行车的主要原因。

13%受访驾驶员承认自己“经常”有不文明行车行为;69%受访驾驶员认为自己曾经“偶尔”或“有时”有不文明行车的行为;8%受访驾驶员认为自己“从不”或“很少”有不文明行车行为。当问到不文明行车的心理感受时,驾驶员描述的过程比较相似,都是从开始的忐忑不安和“左顾右盼”,到逐渐“适应”,经过多次后就“自然而然”了。绝大多数不文明行车者都认为行车时的“文明压力”对不文明行车有很大的震慑作用。如堵车时,当大家都很文明排队,而个别做出加塞的不文明行为时,大家朝着“加塞”的车子按喇叭,这个驾驶员会感觉到无形的压力;而当有不少其他驾驶员也效仿做出同样的不文明行为时,前面深感压力的驾驶员就会感觉到“心安理得”。

(四)市民对宁波市文明行车的评价分析

1.市民出行满意度一般,感觉路上太堵,担心城市交通影响城市形象

为了了解市民对宁波交通的总体印象,问卷设计了“交通状况满意度”、“出行的担心事项”和“交通的负面影响”三个选题,问卷统计如下。

表1 市民出行满意度统计

img57

2.市民对自我文明出行评价较高,对不文明交通行为很反感

表2 市民自我文明行车评价

img58

3.市民对不文明行车的具体感受和整治措施

表3 市民感受不文明行车的统计

img59

(五)交管人员对宁波市文明行车的评价分析

1.对交通状况满意度的评价和其原因的分析

交通管理人员对交通状况满意度一般,与普通市民相比,交通管理人员对宁波交通状况的满意度更偏消极一些,认为“很差”的达到2.4%,而“很满意”只占1.7%;认为“不满意”的占18.0%,超过了“满意”(16.8%)的比例。交通管理人员认为造成宁波市交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高峰车流、人流过大”和“司机违章驾驶影响”,分别达到58.2%和45.5%;其他主要原因依次为:“私家车太多”、“行人素质不高”、“道路建设不完善”、“交通管理不善”。

表4 交管人员对交通现状满意度的统计

img60

2.对不文明交通行为主要原因的分析

交通管理人员认为交通不文明行为最突出的是工程车和电瓶车,最难治理的也是工程车和电瓶车;影响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主要因素是“惩罚太轻”、“文明意识不强”和“赶时间”,而影响市民不文明交通的主要因素是“文明意识不强”、“从众心理”和“交通设施不合理”。

表5 交管人员对不文明行车归因的统计

img61

3.对提高文明行车水平的建议

交通管理人员认为应加强交通安全和文明行车方面的宣传,重点向机动车辆驾驶人、外来务工人员和学生宣传。为了改善宁波市文明交通面貌,41.5%的被调查交通管理人员认为应“加大对交通违规的惩罚力度”,33.6%认为应“严格车牌发放”,28.5%认为应“支持环保,提倡自行车出行”,21.6%认为应“加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18.5%认为应“提高交通部门的管理水平”。

二、影响宁波市文明行车的成因分析

驾驶员文明行车的思想意识不强、道德觉悟不高是主观原因。虽然宁波已经进入汽车时代,但是交通道德和文明意识却没有相应建立起来,目前的交通事故频发和交通拥挤很大程度是由于不遵守交通法规、不文明行车甚至野蛮驾驶造成的,而其背后的根源,则是道德意识、道德觉悟的缺失。

城市交通供求不平衡和交通硬环境不完善是客观原因。由于宁波主城区三江六岸、江河密布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城区分布格局,交通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地理空间环境制约因素突出;再加上路网发展跟不上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跟不上机动车的增长速度,造成道路的负荷太大,特别是造成主干道和交叉口的交通负荷超大;另外,由于道路施工和街景整治,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及高架等重点工程的施工影响,给原本就紧张的城市交通带来了“压迫性”的冲击。以上种种现存的硬环境不足都会造成宁波城市交通的拥堵和嘈杂。而交通拥堵和嘈杂会引发驾驶人的焦躁等不良情绪,并直接引发“赶时间”等压力,由此,抢道、超速、闯红灯、不礼让等不文明行车行为就增加了;由于停车位不足、缺口大,违章停靠、停放等不文明行为也就“被逼”的多起来了。

舆论督导和宣传教育不够有效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目前,宁波市在舆论宣传“文明出行”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如:制作了《我是小小交警》及《交通安全读本》等宣传资料;按市、县(市、区)两级开通“交通文明之声广播”专题栏目,宣传报道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开展情况,积极倡导“珍爱生命文明出行”;深入开展“百万市民争做‘文明出行’践行者”活动,以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摒弃“六大交通陋习”、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完善“六类道路安全及管理设施”为主要内容,在全市10类重点人群中开展为期一年的百万市民争做“文明出行”践行者活动。舆论宣传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效果却有待进一步观察,因为人的文明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需要经历长期环境濡染才有可能见效。现在的“文明出行”舆论督导和宣传教育有点像搞运动,感觉一阵冷、一阵热,还没有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且没有形成制度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方面的原因。“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题,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辅助”的一体化交通规划也起步较晚,正处于建设高峰期,目前不但未能发挥其疏解交通的功效,反而因其建设工地庞杂而影响了交通的.通。在交通管理方面,目前还没有做到精细化,还没有切实做到人车各行其道,以提升城市交通通行能力;还没有做到运用“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管理;交通管理队伍建设还任重道远,不少交通管理人员离“严格公正执法,热情文民服务”要求还有差距。

三、加强文明行车管理以促进宁波市文明城市创建的对策

宁波市长刘奇说:“文明城市创建提升的是生活品质,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群众。”人民群众既是文明城市的创建主体,又是文明城市创建的评判主体、受益主体,因此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把文明城市创建过程变成市民的实惠的过程。实际上,宁波市交通管理相关部门通过“百万市民争做‘文明出行’践行者”等活动已经在文明行车的宣传和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抓好文明行车既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要内容,又是惠及全民民心工程。为此,要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方法,以文明城市创建指引文明行车管理,以加强文明行车管理促进文明城市创建。

(一)加强文明行车意识观念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

首先,要加强新闻舆论引导文明行车,提高市民的文明出行意识。要提升文明行车宣传的深度,辟出专门栏目、列出若干话题,组织市民讨论;并加强对交通违法、违规等不文明行车现象的批评性报道,以引起市民的反响和关注。要提升文明行车宣传的广度,通过“外情内达”,对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体现行车文明的情况进行介绍,以示效仿。要提升文明行车宣传的效度,通过提高宁波市文明行车的状况报道的质量,真实反映宁波市文明行车的现状,将出行突出矛盾展现在市民面前,引起市民的共鸣。

其次,要建立文明行车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将交通安全和文明行车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真正做到文明出行教育从小抓起;严把新驾驶人培训、考试关,提高新驾驶人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调配宣传思路,构筑多方位、多层次、全民化、主体性的文明出行宣传网络,使文明出行宣传制度化和日常化,体现实效;组建由社区干部、离退休干部、市民群众等组成的文明交通志愿队,对不文明出行行为进行劝导,协助交警执法,维护社会交通秩序和出行文明;组织市民就文明行车进行大讨论,以交通文明来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

(二)优化城市交通环境,以人性化和科学化的交通管理来促进城市管理水平

交通管理涉及市民的出行,与每个市民都息息相关,可以说交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人性化和科学化的交通管理将促进和引领城市管理人性化和科学化水平。

首先,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充分认识到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合理配置路权以保障居民和机动车的交通权。

其次,加强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宁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车流和人流的快速扩张使交通设施压力倍增,加强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仍是解决宁波交通拥挤和文明行车的重要方面。加强主次干道和快速路的建设,优化路网结构;通过建立互通式立交、打通堵头卡口等措施提高路网成网性和通达性;对现有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道路进行改造,使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交通分离,设置行人过天桥或地道,完善道路配套基础设施。

再次,优化交通的组织和管理。应当想办法在交通空间上挖密补稀,时间上则要削峰填谷,提高路网的有效利用率。为此,要科学组织单向交通与掉头交通,提高路网的通行效率;要科学渠化路口路段,由于宁波市特殊地理位置,许多道路相对较狭窄,很多路口都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同一断面混合行驶,容易造成混乱,因此,应该在路口拓宽、车道渠化、信号配时等方面加强路口的交通管理;要完善交通语言以减少交通冲突,科学合理、完备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可大大减少交通违规、交通拥堵的几率。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公共交通的规划和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静态交通建设,着手解决公共停车问题。

(三)加强对文明行车的监管和舆论督导,以公民参与机制提升市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参与意识

公众参与是加强文明行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督促文明行车的重要力量。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是衡量一个城市民主管理和管理水平与成效的重要标志,这也是文明城市创建中一个重要的检查内容。只要发动起群众对文明行车的监管和舆论督导,加强文明行车的各项措施才能落到实处;只有提升市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参与意识,才能实现城市的民主与文明。

公众参与机制包括机制要素、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公众参与机制要素包括参与者、组织者和工作程序,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与有效运行,公众对文明行车的监管和舆论督导才能正常展开。运行机制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关键,通过对有关文明行车的决策、管理、监督等多项环节,参与者才能知晓参与什么、如何参与、监督什么、如何监督。公众通过保障机制,可以保障公众更好地在城市交通管理中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公众在文明行车管理中的作用。

(四)以文化自觉引导和形塑文明行车,以文化自觉建设促进文明城市创建

文化自觉源于对社会和人生的自觉,是指人类在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心态。文化自觉体现为“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忧患意识,一种深厚的文化使命感和文化自觉践履精神”。宁波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7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宁波帮”、天一阁、浙东学派等文化名片照射出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当今进入汽车时代,宁波应该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淀新文化和塑造时代新形象,应该形成文明行车新文化,塑造城市新形象。

加强城市文化自觉建设,可以促使市民自觉把与创建文明城市相关的文明意识(文化底蕴)转化为自觉行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去。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于市民群众,民众只有对创建文明城市意义有所了解,并上升为文化自觉的高度,才能充分发挥民众主人翁作用,多关心、支持、参与、评判、监督文明城市创建,才会以文明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引导和形塑文明行车行为,为争创和谐交通尽到自己的责任和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在引导和形塑文明行车之时,也是在为文明城市创建贡献力量。

(五)严格驾驶证的申领和审验,重视驾驶员的心理培训和辅导,强化对专业驾驶员的甄选和考核

驾驶证申领人在身体检查合格后,应进行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心理测量,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后再对申领人的驾驶适应性进行客观评估,对适应性差的申领人,需要进一步展开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另外,除了交通法规方面的知识培训和考核外,还需要对行车文明方面的内容进行测试和评估。同样的,在驾驶证审验和换领过程中也可以选取部分测试内容进行测试。

严格驾驶人的申领和审验可以防患于未然,驾驶员的心理培训和辅导同样重要。为了确保心理培训和辅导的准确性和良好效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及医疗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制定驾驶适应性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以及针对不同驾驶人的心理培训课程。对于那些经过心理训练和培训仍不能矫正的驾驶人,经医疗机构诊断确实存在重大隐患的,应该取消驾驶资格或限制驾驶行为。

对于公交车、出租车、危险品运输车辆等专业车辆驾驶人的甄选和考核,更应该通过程序化来规范管理。波兰的一项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全部被测试的驾驶人中,只有77%的人适合从事驾驶工作。我们一直沿用传统的模式,主要强调法律法规和机械原理的要求,对驾驶人心理品质是否适合驾驶缺乏必要的甄选,使得一部分不适合驾驶的人从事驾驶工作,对交通安全和文明行车造成潜在威胁。为此,公安机关和专业运输部门有必要对驾驶人进行必要的心理甄选和考核,从源头消除隐患。

参考文献

[1]孙影.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分析及其治理——以厦门市为例的研究.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9.

[2]谢永康,等.宁波发展蓝皮书2011.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苏剑,等.香港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及其对内地城市的启示.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0(8).

[4]丁靖艳.基于社会心理学的侵犯驾驶行为研究.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5.

[5]刘雁飞.驾驶行为建模研究.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7.

作者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