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图5-6可以发现,1978年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形成两个密集区,分别位于合肥城市西南和东南外围,而不是城市中心区,这是由于城市西南是高等教育设施密集区,而城市东南则是城市体育设施集中区。通过对合肥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结构及其密度分布的空间变化的分析,可以发现,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城市之一,合肥教育用地占据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比重较高,并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5.1.3 公共设施用地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商业与金融业用地、教育科研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医疗卫生用地、体育设施用地等等。公共设施特别是商业中心的空间分布对于城市内部结构形态影响十分显著。从图5-6可以发现,1978年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形成两个密集区,分别位于合肥城市西南和东南外围,而不是城市中心区,这是由于城市西南是高等教育设施密集区,而城市东南则是城市体育设施集中区。城市中心主要承担着商业和省市级行政办公职能,相对而言,地块规模小且分布灵活,因此在城市中心区形成了连续的中等密度区,说明中心区仍然是公共设施用地特别是商业、行政办公、医疗卫生等设施的集中区。1991年,城市东南公共设施用地高密度区范围缩小,西南高密度区黏合扩展并形成了较大的连续分布区;在城市西部产生了新的高密度区,而城市中心区的公共设施用地分布密度则相对稳定。1991-2000年间,合肥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位于城市西南郊的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公共设施用地分布中心向西南方向转移;高密度区由上一阶段的连续分布逐渐向离散分布格局转变,空间上呈现出较为破碎的形态;而中、高密度区仍然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老城区。2000-2004年间,在合肥城市西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老城区之间设置了新的政务中心,并于2002年开始建设,使得合肥公共设施用地面积的空间密度分布格局进一步发生变化,高密度区更加离散,中、高密度区在老城区中心偏南地区形成较大的连续分布区。城市中心区形成了中、高密度区,但事实上,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密度的变化并不能准确反映内圈层商业金融功能的增强,这是因为,由于区位的变化以及级差地租的作用,内圈层大部分商业金融用地都经过改造,由原来的低层建筑转变为高层写字楼和大型百货商场,商业空间的扩展由平面转向立体,建筑容积率明显提高。

img55

图5-6 1978-2004年公共设施用地空间分布密度图

通过对合肥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结构及其密度分布的空间变化的分析,可以发现,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城市之一,合肥教育用地占据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比重较高,并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