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之我见
陈忠芳
如何加强基层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使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传承婚育新风,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科学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人口与计生工作,亟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基层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宣传教育的意识不强,对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不够。表现在乡镇领导认为宣传教育工作可有可无,摆不上议事日程,缺乏能量化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难以立竿见影。因此,计生宣教说在嘴上,写在文件里,落不到实际工作中。
二是宣传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与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需求不相适应。表现在阵地建设不到位,镇村人口学校有名无实;队伍建设不到位,镇村虽然有人员从事宣传工作,但一职多岗,不能集中精力抓宣传教育;财政投入不到位;机制建设不到位,有计划、有部署,无督查、无考核。
三是基层农村计生宣传队伍不稳定。工作决策和措施不能落实,表现在乡镇级计生队伍不稳定,人员不足,流动性大,思想不稳定;村级计生干部队伍更加不稳定,缺乏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伍。
二、做好基层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一)宣传教育工作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前提。把中央《决定》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人口形势及时了解,人口政策及时把握,便民维权意识逐步增强,让“十一五”人口计生工作始终沿着上合国策、下顺民意的良性循环轨道运行。
(二)宣传教育工作是转变群众观念、倡导婚育新风的重要途径。人口计生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群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转变上,要在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的框架内实现生育观念的转变,提升依法生育、科学生育的水平,要加强婚育新风进万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少生优生、少生快富的典型及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强化国情、国力与民生、民养等人口形势的宣传,赢得群众理解、获得群众支持、争得群众参与。
(三)宣传教育工作是建立新机制、建设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建立新机制、建设新农村是“十一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为此,宣传教育工作更要主动靠前,发挥舆论窗口与喉舌作用,为新机制、新农村建设营造舆论、搭设平台、提供服务。
三、基层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建设
中央《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特别是主要媒体要制定规划,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持续广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的宣传,总结报道先进经验和典型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强化组织领导,立足一个“责”字。各级各部门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上,要加强领导,成立组织,建立健全宣传工作责任制和例会制度,多方面畅渠道,努力把人口计生这个“国策工程”办成全民响应、全民参与的“合唱工程”,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干群众联手的宣传工作格局。
(二)强化队伍建设,着眼一个“精”字。一是调整充实县、乡、村三级宣传教育工作专职队伍,完善办公设施,明确懂宣传、精宣传的同志具体负责计生宣教工作;二是加强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努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基层计划生育宣教队伍。
(三)强化网络建设,突出一个“活”字。一是建立党委政府服务、基层党校参与、广电媒体配合、中小学校响应的社会宣传网络;二是建立计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手、技术部门齐上的专业宣传网络;三是建立计生协会、群众团体、厂矿企业多方联合的群团宣传网络,切实延伸网络触角,渗透百姓生活,唱响时代旋律。
(四)强化机制建设,为求一个“实”字。宣传教育工作要适应群众“胃口”,满足群众需求,就要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注重科学统筹,做到整体推进。首先是强化服务机制,把服务作为宣传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断在宣教中优化服务,在服务中提升宣教水平,服务要让群众看得见、能接受、可受益;其次是强化利导机制,要结合宣传教育培训,发放印有计生政策、生殖保健、科技致富知识的宣传品、纪念品;利用宣传教育开展有奖知识问答与竞赛活动,评选新时期的“好公婆、好儿媳”;第三是强化监督机制,突出宣教工作的过程评估与效果追踪,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或建议,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督,加快宣传创新,促进基层宣教工作不断向着“以人为本”、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第四是强化奖惩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宣教工作通报会、开展宣教工作民意测评、组织宣教工作考评考核等举措,奖先促后,推动基层党委、政府树立正确的宣传导向,精心打造顺应时代的宣教品牌,努力通过宣传教育这个平台,使人口与计划生育最终变为群众关注、关心并积极参与的自觉行动。
(作者工作单位: 磐安县尚湖镇计生服务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