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布朗族研究资料综述

当代布朗族研究资料综述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该书为第一本研究布朗族的专著,为布朗族研究和民族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代布朗族研究资料综述_中国布朗族

第二节 当代布朗族研究资料综述[2]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组织了大批学者对各地布朗族的社会历史进行了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料。其中,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于1963年10月编印了《布朗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一书。该书为第一本研究布朗族的专著,为布朗族研究和民族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民委主持编写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第一种为《中国少数民族》(马寅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该书是全面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的知识性的通俗读物,布朗族列有专章介绍,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亦编著了《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1983年第2版);云南省编辑组编了《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全共三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982年及1986年出版),这些都是研究布朗族的奠基之作。此后出版和发表了各种研究布朗族的专著和学术论文,使得布朗族的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将这些研究成果整理如下,以资参考。

一、综合性研究和社会形态研究

关于布朗族的综合性研究,先后出版了几本专著,这是近20年来取得的较为突出的成果之一。颜思久等《布朗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论述了布朗族的族源和历代分布、母系氏族公社及其演变、父系氏族公社、农村公社、过渡到封建制的布朗族社会、布朗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以及布朗族生活与文化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这是一本研究布朗族的佳作。杨毓骧《布朗族》,(民族出版社,1996年出版),穆文春《布朗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赵瑛《布朗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出版),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纂《云南省志·民族志》(格桑顿珠等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等书,从自然环境、历史源流、社会形态与物质生产方式、语言与文字、婚丧习俗、伦理道德、教育卫生、文物建筑、宗教信仰以及解放后的变化等方面,对布朗族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此外,还有很多关于布朗族综合研究的专著和专篇,主要代表作有: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七彩乐土——云南民族大观》(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布朗族专篇,思茅行政公署民委编《布朗族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谭晓健《布朗族——勐海布朗山乡新曼峨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桑耀华《施甸县本人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印《云南现代史料丛刊》第1辑,1983年),知识出版社编《中国民族博览·布朗族》(1994年出版),思茅行政公署民委编《思茅少数民族·布朗族》,郭净等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概览·布朗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赵瑛《中国民族·布朗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杨胜能《布朗族概况》(《西双版纳文史资料》,第11辑,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谢蕴秋《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布朗族》(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勐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勐海县志·布朗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双江县民委编《双江民族志·布朗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出版),双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双江县志·布朗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出版),临沧地区民族宗教局编《临沧地区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刀瑞廷、黄金有等编《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凤庆县民委编《凤庆县民族志》(凤庆县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印),马跃华、场光盛编《云县民族志》(云县民委会、云县地方志办公室1988年印),黄宜主编《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出版),沈安波主编《新编云南省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云南百科全书编委会《云南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罗大云《布朗族》(《思想战线》,1977年第1期)等均列专章记载布朗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迁概况。

关于社会形态研究,颜思久《布朗族农村公社的形成和特点》(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民族学研究》第2辑,民族出版社,1981年出版),《布朗族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则是作者在前文的基础上,全面扼要地论述了氏族公社及农村公社形成原因、村社生产力状况及其特点,为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宋恩常《布朗山布朗族村社的结构》《勐海布朗族的氏族和家庭》(《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该文指出:直到解放初期仍然保存着村社组织残余形式,并明显地反映在家庭婚姻方面。杨鹤书《布朗族怒族家长制家庭公社发展类型的比较》(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民族学研究》第7辑,民族出版社,1984年出版),文中论及解放前布朗族家庭公社的特点。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一书中对布朗族“嘎滚”特征、家族公社向农村公社转化及“嘎滚”与德昂族“克勒”相互比较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还将“嘎滚”组织与德昂族的“克勒”组织作了比较研究。

二、文学艺术研究

文学方面的研究,首推王国祥《布朗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出版),全书将布朗族的文学史分期大致划分为远古文学(汉代以前)、古代文学(清代以前)、近现代文学(鸦片战争后、中华民国)和当代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布朗族文学的社会背景、分类及特征进行了论述,全面概括了布朗族历史上的各种文学事象的学术研究成果。王国祥《论傣族与布朗族的文学交流》、郑培庭《傣、哈尼、布朗、基诺等民族民间文学的关系》(《西双版纳文化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二文对布朗族与傣族及其他民族双方多边互动、融合汲取文学涵养进行了学术探讨。

勐海县民委编《布朗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共6辑,岩温扁主编,内容包括神话和史事传说、民俗风物传说、神奇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寓言和动物故事等108篇。林璋《布朗人之歌》(内部刊印)由创世歌、祭祀歌、劳动歌、情歌、婚配歌和儿歌等组成,它是了解布朗族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另外,研究布朗族文学的专篇和论文还有:王国祥《布朗族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三尾螺”的毁灭》(《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布朗族文学概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九隆:从神话到传说……》(《边疆文化论丛》第2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出版),余嘉华主编《云南风物志》(其中述及布朗族诗歌、故事的部分为王国祥撰写,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林璋《西双版纳布朗族古歌谣——“嘎拉万勐墨贯”浅谈》(《西双版纳文化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打洛布朗族民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艺术创作室编印《西双版纳民族艺术研究》第1辑,1988年),颜其香《布朗族民歌格律初探》(段保林等《中外民间诗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汪体祥整理《布朗族歇后语》(《西双版纳报》,1990年11月20日)等文。

艺术方面的研究,袁炳昌、冯光钰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布朗族音乐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一书,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考古成果,从消逝在“南方丝路”上的乐舞王国、原始氏族制社会时期、封建领主制时期、向封建地主制过渡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时期的布朗族音乐文化发展史进行了全面论述。刘金吾著《布朗族舞蹈》(《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李金印等著《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舞蹈·布朗族舞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是研究布朗族舞蹈文化的代表作。二文对布朗族舞蹈的历史源流、风格特征和舞蹈形式种类,作了综述并附有舞蹈基本训练教材和舞蹈图。征鹏等编《新编西双版纳风物志·布朗族的民间音乐舞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袁炳昌《布朗族音乐介绍》(《人民音乐》,1984年第8期),杨毓骧《看蒲满人打歌》(《民族文化》,1985年6期),俸春华《布朗族与蜂桶鼓舞》(《民族艺术研究》,1997年第2期),《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布朗族》(云南省双江资料卷,内部资料),杨伟《布朗族“软束”与傣族“依拉灰”》《(西双版纳民族艺术研究》第1辑,1988年),张昌明《傣语对布朗族民歌唱词的影响》(《西双版纳文化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等布朗族艺术研究成果,可供参考。

三、语言文字研究

关于语言方面的研究,颜其香等《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与南亚语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是研究孟高棉语族语言和布朗语的力作。周植志等《布朗语概况》(《民族语文》,1983年第2期)一文,以勐海县布朗山曼峨的布朗话为代表,对布朗语作了扼要介绍。李道勇等编著《布朗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布朗语(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出版),运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对布朗语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内容包括概况、语音、词汇、语法、方言、文字和词汇附录等。一致认为:布朗语共分为布朗和阿佤两大方言,有的地区语言使用情况比较复杂。从语音系统来看,布朗语共有43个声母,150个韵母及4个声调。王敬骝、陈相木《论孟高棉语与侗台语的“村寨”、“姓氏”、“家”的同源关系》(《民族语文》,1982年第3期),从词汇研究的角度,对布朗语及其他孟高棉语与侗台语的同源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证。刘岩《布朗语关双话声调初探》(《民族语文》,1997年第2期),对关双话声调的性质、基本特点、历史来源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布朗语关双话声调正处于发展阶段。《孟高棉语声调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及李道勇《中国的孟——高棉语族概略》(《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均对布朗语的声调问题作了探讨。朱净宇等著《从图腾符号到社会符号——少数民族色彩语言揭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从布朗族图腾崇拜入手,对布朗族的色彩语言作了全新的阐释。赵瑛《从文化交流看语言接触——以布朗语、傣语、汉语为例》(《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0卷)一文,从文化交流与词汇借用、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文化交流与文字借用三个方面论述了傣语、汉语对布朗族词语的丰富和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四、宗教信仰研究

宗教方面的研究,颜思久《布朗族宗教信仰梗概》(宋恩常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介绍了布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未传入之前,以信奉原始宗教为主,其内容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王树五《布朗山布朗族的原始宗教》(《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认为:布朗人是多神信仰者,“万物有灵论”贯穿于他们的全部宗教生活中。对布朗族原始宗教的调查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因素进入前布朗族的社会历史面貌,并为考察和探讨人类早期宗教发展史,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材料。文章内容包括布朗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及祖先崇拜、农业祭祀、召曼与村社祭祀五个方面。王树五《布朗族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内容主要介绍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及丧葬仪礼、谷魂崇拜、巫师和祭师等原始宗教概况。蓝鸿恩、王松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该书列有布朗族宗教性仪式、祭祀人员、崇拜对象、宗教节日、宗教性禁忌、宗教戒律及古老神话等内容。《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孟—高棉语族群卷》(李道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载有布朗族灵魂观念、鬼神观念、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及丧葬仪式、占卜、巫术及巫师、禁忌、神判、年节活动礼仪等。杨学政、蔡家麒等编《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年出版),列有精灵鬼神、圣山庙宇祭物、教职、祭祀、法术巫术、占卜、禁忌、图腾遗俗、丧葬、神话传说等词条。杨胜能《佛教对布朗族文化的影响》(《西双版纳文化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认为: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布朗族聚居区后,虽然尚未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但它对布朗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者从宗教理论、傣文及佛教活动的传播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徐永安主编《布朗族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一书将思茅地区布朗族宗教信仰分为三种类型:与傣族交错杂居的跟随傣族信仰小乘佛教;与佤族、哈尼族杂居的信奉基督教和原始宗教;澜沧那巩寨和景谷班督村的布朗族则只信仰原始宗教。黄淳《布朗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宗教化》(《云南学术探索》,1992年第6期),俸春华《布朗族的鸡卦》(《民族学调查研究》,1994年第1期),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布朗族宗教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王国祥《论傣族和布朗族的稻作祭祀及稻谷神话》(《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覃光广《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布朗族篇》(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等也是研究布朗族宗教的代表作。

五、文化习俗研究

《思想战线》编辑部编《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载有布朗族专章,简要叙述布朗族历史、分布、族称、语支后,重点介绍服饰、饮食、村寨、住房、婚姻家庭、丧葬、节日、宗教信仰、禁忌等,该文是综合研究布朗族文化习俗的重要参考资料。杨美清、征鹏编《西双版纳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介绍有布朗族节日盛会、民族文学、生活习俗等生动民俗文化。

婚姻研究:杨知勇等编《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布朗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出版),研究了勐海县布朗族的恋爱方式、二次婚礼的过程。岩帕新《布朗族婚姻习俗》(《版纳》,1982年第2期)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布朗族婚姻的方式和过程,以及婚俗的变化:过去婚礼分大、中、小三次仪式举行,解放后,许多地区已改为只举行一次婚礼。俸春华《布朗族婚俗趣谈》(《民族大家庭》,1993年第6期),论述了双江布朗族的婚姻具有“夜半琴声表衷情,香烟茶水敬情人,香蕉一篮定终身,八只竹鼠敬高堂,背篓镰刀作陪嫁”的特点。王国祥《布朗族婚俗志》(《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出版),赵瑛《染齿·夜访·婚礼》《以茶为“桥”的布朗族》(《云南日报》1999年9月4日、1999年10月9日),颜思久《布朗族的恋爱与婚姻》(《山茶》,1981年第3期),孙少文《抹锅灰与打媒人——布朗族婚俗趣闻》(《文化娱乐》,1985年第3期),杨胜能《布朗山上的婚礼》(《山茶》1981年第1期),奇泽华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婚趣·风趣的布朗族婚礼》(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毛磊《布朗族的婚俗》(《人民日报》,1988年5月15日),罗玉山《布朗族“串姑娘”趣俗》(《贵州民族报》,1998年9月24日)等文,对布朗族的婚姻习俗作了研究,可参考。

生葬研究主要有:杨知勇等编《云南少数民族生葬志·布朗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出版),记录了双江布朗族的生育情况、禁忌及各地命名制度、丧葬礼仪和对死亡、灵魂等的认识,其中,台葬和叠葬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布朗族较为独特的安葬习俗,它是布朗族父权制下年龄辈分观念的一种反映。杨毓骧等《双江布朗族的生活与文化习俗》(《民族调查研究》,1987年第1期),征鹏等编《新编西双版纳风物志·布朗族的丧葬习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研究了双江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布朗族均行土葬和火葬,墓地划为三台,由高到底,即老人、成年人和小孩分别安葬,它保留了布朗族古老的丧葬特点。其他相关论文还有:俸俊馨《从布朗族的丧葬文化窥探布朗族社会发展进程》(《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等。

生产习俗的研究:杨知勇等编《云南少数民族生产习俗志·布朗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出版),系统地阐述了布朗族从原始的狩猎、采集活动到农业定居、将稻谷栽培成功,农耕祭祀贯穿整个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到解放初期,采集、狩猎、传统手工业和家庭副业仍占重要的位置。此外,《勐海县布朗山老曼峨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二辑,王树五、宋恩常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等文,系统地研究了布朗族的经济和生产习俗。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精辟的论述了刀耕火种是山地民族的一种生计,是勐海县布朗族对山地森林环境的适应方式,也是森林孕育的农耕文化,是一个山地人类生态系统,是一个文化生态体系。

其他研究习俗的还有:王树五、梁玉红《布朗族食俗》(《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详细介绍布朗族食俗历史沿革、日常食俗、节日、祭祀、礼仪食俗、典型食品等各种饮食习俗。毕坚《西南少数民族风味集锦·布朗族》(天地出版社,1998年出版),介绍了布朗族的十余道风味菜、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活动趣闻录》(中国世界出版公司,1992年出版),征鹏等编《西双版纳风情奇趣录》(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其中述及布朗族的服饰、特色菜、节日、漆齿、文身及年节等。王国祥《白云深处有人家——布朗族风土记》(载入颜其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土漫记》一书,农村读物出版社,2001年版),对云南澜沧县芒景等布朗族村寨的风土人情作了详细论述。

六、教育、女性的研究

关于教育方面的研究。符明弘《布朗族教育史》(冯春林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第四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该卷分列原始形态、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教育创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建立发展五个时期及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等专题,详细论述了布朗族教育发展所走过的艰苦历程。赵瑛《试论布朗族教育》《双江地区民族教育一瞥》(分别载于《当代云南教育论文大系》,2002年、2000年),徐杰等《布朗山乡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建议》(《学术探索》,2002年第9期),俸俊馨等《试论布朗族教育现状及对策——以双江自治县为例》(《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等文,在对双江县和勐海县布朗族教育历史和现状作了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科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刘雪道《关于布朗族传统教育方式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则探讨了布朗族的传统教育。

布朗族妇女问题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李光灿、吕昭河《云南省布朗山区布朗族生育状况的剖析》(《民族研究》,1988年第3期),王国祥《山花·恋曲·布朗女》(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赵瑛《从婚姻家庭看布朗族妇女的地位》(《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等文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从婚姻、家庭、生育等层面,对布朗族妇女辛勤劳动、勇挑重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成因进行了论述。此外,罗阳《西双版纳傣、哈尼、布朗族妇女的教育比较》(《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对布朗族妇女受教育的情况作了探讨。

七、其他方面的研究

道德研究:高发元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布朗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出版),从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宗教道德及政治道德等方面对布朗族的伦理道德作了综合性阐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出版)书中,也论及布朗族的伦理道德观。家庭研究:主要论著有李旭《丛林深处的精灵——布朗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布朗族传统家庭生活及其现代演变》《(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云南布朗族家庭结构及经济生活》(《云南文史》,1997年第4期)。这些论著均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新曼峨寨岩宰香一家为个案,从各个角度对这个家庭生活中的传统及其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演变作了比较深入的揭示。此外,不少学者还从许多方面对布朗族进行了研究,主要论文有:吴兆录《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布朗族龙山传统的生态研究》(《生态学》,1997年第3期),李海樱等《布朗族的天文历法知识刍议》(《云南天文台台刊》,1999年第2期),郭家富、王桂伦等《布朗族体质形态的初步研究》(中国人类学会编《中国八个民族体质调查报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赵瑛《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民族报》,2003年10月14日),杨逸平《临沧地区少数民族山地文化的多元特点》(《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祝庆开《施甸布朗族》(《云南民族报》,1999年10月7日)等。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后,布朗族的研究备受专家学者们的重视,研究成果丰硕,这将进一步促进布朗族的研究向更宽更广的领域拓展。

【注释】

[1]王国祥:《布朗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布朗族研究综述》,赵瑛著,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第21卷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