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文素质的提高与提高,怎样互动

人文素质的提高与提高,怎样互动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科学教育的繁荣与发展,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国民收入的提高为基础。人文科学教育的实施,也必须有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基础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在一个生产力低下,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为生计所困的经济不发达社会里,人文科学的发展与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均难以实现。
怎样互动_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

一、面包与哲学:怎样互动?

如何在全体国民中倡导一种追求完善、理想、真、善、美的精神意识,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来熏陶国民的精神世界,提升国民的人文素质,是现代社会应该努力追求的发展目标。我们看待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评价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是不是一种健康美好的状态,除了看它的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外,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看它国民的精神生活的状态,看它的国民精神生活的质量。而从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条件上来说,改善国民大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提高国民大众的人文素质,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也具有基础性与持久性的意义与影响。

不过,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持有这样一些不恰当的观点,人们认为,在一个经济十分落后的社会,只能全力去发展经济,重视科技,谈论人文科学,谈论人文精神,实在是清谈,是不着边际的文人们的理想。而有的人却又认为,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国民人文精神的获得,自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而逐渐得到实现,因为经济上富裕起来的人必然会产生追求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意识,所以必须先抓经济,先让国民在物质上富裕起来,再来谈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问题。这种观点看似正确,其实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在实践中可能会导致不利的后果。事实上,这种观点往往导致一个国家精神世界出现严重的危机,出现国民精神状态普遍性恶化的灾难。

我们说,就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与机制来说,一定程度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民收入的提高,当然是国民人文素质提高不可或缺的基础,但经济的发展与收入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素质的提高。没有必要的人文科学教育背景,没有受到良好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影响,没有最基本的在艺术、文学、哲学、美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积累,经济上富裕起来的人并不会懂得应该或如何去追求高雅美好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事实上,经济的发展与人文素质的提高要得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还取决于其他一些政策与认识方面的因素。一个现代国家和政府,必须以主动的方式对国民进行广泛的人文科学教育,在国民中积极倡导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没有这些主动的努力,社会精神生活的迷失混乱,却可能是伴随着经济增长与财富的积累进程而同时到来的。

人文科学教育的繁荣与发展,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国民收入的提高为基础。人文科学教育的实施,也必须有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基础条件方面的支持。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是一种以高扬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和人的责任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发展事业,它通过普及和提高国民的人文科学教育,以人文科学各学科中所追求的科学理性精神、人文关怀与人文理想来改造国民的精神状态,把美好的人生、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人性作为社会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人文素质的高低,衡量着一个社会发展的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高低。一个人文素质得到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社会。这种理想的社会,从其产生和运行的环境条件来说,一般是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作支撑,有相应的物质消费水平为依托。经济上的普遍贫困与落后,往往是与精神上的愚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相对富裕,以至于这个社会有可能使它的绝大多数成员获得足够的闲暇时间去接受旨在改善其精神文化素质的人文学科教育,在文学、诗歌、艺术、音乐、哲学、史学和美学等方面得到良好的熏陶或教化,人文科学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而在一个生产力低下,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为生计所困的经济不发达社会里,人文科学的发展与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均难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人性的完善、人的精神与心灵状态的和谐与健康发展,会因为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而成为难以实现的乌托邦式的奢望。在一个经济不发达、到处充斥贫困的社会里,不仅人在物质上是贫困的,精神上也可能是萎缩的,物质贫困与精神愚昧总会如影随形相伴在一起。在一个经济落后的社会里,只有少数成员作为精英分子有可能获得良好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得以在不为物质生存问题所困的情况下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去接受那并不基于经济利益考虑的人文学科教育,从而得以在文学、诗歌、音乐、艺术、哲学、史学和其他艺术文化领域获得良好的教育与熏陶。而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为生活的巨大压力所困,或者根本没有时间与条件去接受教育,如果有,也往往会把受教育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一种接受职业性培训式的教育,从谋生的角度而不从个性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一个经济落后的社会里,国民大众对于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是从生存的角度、经济的角度来理解的。人们把教育当成一种基于经济利益考虑的、必须有足够经济收益或回报的投资行为,从就业与谋生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而不是从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非功利角度来理解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只会选择那些可以带来经济实际利益的实用性应用性的专业与学科,而不太可能去选择与物质功利性目标相距较远的、实用性比较弱的人文学科专业。我们说,教育活动可以看成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可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分析,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方面的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是人在经济发展不足的生存环境上争取的需要,而后一种需要则是“成长性”的需要,是人在经济生活与物质条件得到较充分的改善以后,不为物质生存所迫的情况下,为了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才能产生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一种非功利性的需要,它主要满足人的精神领域的发展,个性的完善,是一种较高层次上的需要。从教育满足人的需要的层次上说,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里,教育主要是用于满足人在前四个方面的需要,教育主要被当成一种改善人的物质生存状况的投资行为。而把教育当成一种满足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却是必须在一个相对比较富裕的社会中才成为可能的。在经济较发达的社会里,人们才会更多的把教育理解为发展人的个性,健全人的心智,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行为。由于人文科学教育的那种非功利性功能,它更多的不是用于满足人的前四个方面的需要,而是满足人的第五个层次上的需要,用于发展人的个性,完善人的心智,实现人的精神自由与自我价值。所以人文科学教育一般是要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社会里,在一个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国家中才有可能得到人们的更多重视,才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要求的。

同样,在一个经济较落后的不发达国家,政府的教育发展政策和教育投资政策,也会带有明显的经济实用色彩。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政府也往往是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主要是被当成一个有经济价值的劳动力,所谓开发人力资源,主要是开发人的作为劳动力的资源价值,在这里,人主要是被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或市场资源来理解的。因而提高国民素质也就被简单地理解为提高人的劳动力素质。政府投资教育,政府发展教育,是因为要通过教育的发展使国民成为更具有经济价值的劳动力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会更多的倾向于发展那些可以直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学科、专业或学校,政府会主要从经济与实用的角度来制定它的教育政策,重点去发展技术性的实用性的学科与专业。而对人文科学、人文专业则持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即便是建立人文科学类的专业,也会向这些专业提出基于经济和实用方面的要求,要求这些专业也直接发挥推进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要这些人文科学的专业教育也“服务于”、“面向于”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结果往往使这些国家的人文科学专业成为一种从属于依附于国家政治目标或经济目标的工具与手段,或者在迎合市场、迎合时尚的无奈奔命中变成了一些不伦不类的畸形怪胎,由此难免造成这些人文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陷入困境。

然而,问题的矛盾与不幸之处就在于,在一个国民人文素质十分低下的社会或国家里,国民的精神状态与心理状态不可避免地处在一种萎缩愚钝的状态下,国民普遍缺乏精神活力、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国民自主意识萎缩、对社会对国家责任感淡漠,人们不再具有主动精神与荣誉感,国民对国家、对社会、对自己都缺乏足够的信心与责任感,社会因此缺乏内在活力与创造力而形同一潭死水。而我们知道,现代发达的工业化社会与现代科学技术,不可能在精神的荒漠上健康地成长起来。在一个人的尊严得不到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充满着奴性、依赖性、精神状态鄙俗的社会里,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往往也是十分缓慢的。因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济需要有相应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追求,需要有奋发向上的、自由平等的人格力量,需要有开拓进取的人生理想,需要有摆脱愚昧、迷信、偏执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意识。这种现代国民精神文化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科学技术所以持续进步发展的内在条件与精神支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