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超然智者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超然智者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面对中世纪那种借宗教神学权威来压制人的物质消费欲望、压制人对世俗生活幸福作追求和创造的非人性的禁欲主义时,人文科学进行过坚决的斗争。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超然智者_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

五、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超然智者

人文科学以追求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和价值意义为主要目标,它使人类得以从对外部物质世界的无限征服占有欲望中摆脱出来,而转向人的内心精神与情感世界,从人的内心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无限广阔性来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存方式。在人文科学看来,真正有意义的世界就在人的内心,人生的最高幸福来自于内心精神世界的完善,来自于我们心灵世界对于人生幸福的正确理解。而最宝贵的资源也正蕴藏于人的心灵宇宙里,所谓“心灵无涯,搜之不尽”,人文科学所追求的价值观、生活观、幸福观,历来更看重人的内心精神生活世界的意义,历来更看重通过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完美而获得的人生幸福。从人文科学角度来看,人生最有价值的、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并非来自于对外部物质世界和金钱权力的无限征服和占有,而来自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快乐与宁静,来自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自由与和谐。人文科学努力倡导一种天地人相和谐、灵魂与肉体相统一的真正符合人之本质的生存方式。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生的幸福其实是分为三类的,即得自外界的幸福,得自肉体的幸福,得自心灵的幸福。而三者之中,得自心灵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也是得之不易的幸福。

人文科学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为人类开拓自己的心性资源、处理人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智慧原则与思维模式。无论是古典时代的人文科学还是20世纪的现代人文科学,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人类传统精神智慧,都在探究着人在宇宙中的正确位置,都在思考着如何建立起一种合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文科学看来,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时,需要更多的发展人自己内心的智慧资源,以智力资源的开发来替代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以人文科学对人之本质与生活目的的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既不是人对大自然的非理性膜拜,也不是对大自然的任意掠夺征服,不是盲目的人类至上主义或盲目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的建立。

人文科学并不反对人的物质欲望,实际上人文科学是在反对传统宗教神学对人的自然天性的压制中成长起来的。当面对中世纪那种借宗教神学权威来压制人的物质消费欲望、压制人对世俗生活幸福作追求和创造的非人性禁欲主义时,人文科学进行过坚决的斗争。人文科学既肯定人,也就肯定人的物质追求,肯定了人的自然天性,并且把人的这种物质追求与物质欲望视为人性的一部分,视为人类文明之得以不断发展,以及人性之走向自由和解放的动力。事实上,从神学权威与宗教禁欲主义那里解放人追求物质财富、创造物质财富、享受物质财富的能力,反对神学对人之生存价值与生存方式选择的排他性独断与扼杀人之天性的宗教禁欲主义,倡导承认人的正当欲望的开放与多元化生存方式,正是近代以来人文科学所承担之历史使命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家们曾提出“我是人,人之一切天性我都有”的口号,也提出过“人欲即天理”、“食色性也”的口号。近代以来的人文科学,正是在解放人的物质追求与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作为“关于人及人性的科学”而发展起来的。

但另一方面,人文科学对于“人之为人”所作的理解的真正精髓,在于它反对将人性作任何一种形式的异化扭曲或极端化理解,也就是说,它既反对压制人的物质追求欲望而处于禁欲主义的“非人”状态,但同时也反对人“被物所役”的另一种物质主义的“非人”状态。人文科学倡导人的物质追求,但反对人被物质追求这种欲望所支配,反对将物欲本能等同于人的全部本质,因为这实际上将人降到与动物一样的位置上,反对用物的标准作为人的标准,因为这将导致人的“存在消亡”,即人的精神与心灵沉没而沦为“非人”。从这样一种完整的人文主义角度上看,人应该与大自然建立起一种更加合理的、和谐的关系,人既不像动物那样是大自然的从属,完全服从于大自然的天然法则,人要建立基于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要的新自然法则,让大自然服从于人的利益,但人又不能将大自然完全视为自己的征服对象和统治对象而无节制地掠夺。人如果不能理智地来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超越或节制人追求物质欲望的本能,而是让这种本能欲望无限膨胀,以致人为这种无节制非理性的本能欲望所支配,那只不过暴露出人性的不发展、人性的异化与扭曲。因此,超越人的本能物欲,重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理智地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正是人类获得自由、人性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标志。

从人文科学的角度上看,大自然对于人类而言,不仅有着经济学方面的意义,不仅只是一个人类的衣食之源,它对人类而言还有着更重要更根本的精神意义与情感意义。人毕竟是大自然之子,而大自然则是人的母亲,在人类的心灵深外,乃有着永远也不能割断的对于土地、对于田野、对于山川河流和森林原野的深深依恋。

从人的心灵最深处的情感世界来说,人不可能从大自然中完全脱离开来而生活在一个纯人工化的世界里,即便这个人工化的世界在工艺技术和物质消费方面怎样现代化,怎样先进,但却无法满足人在内心深处永远存在着的那对大自然的深深依恋与情感需要。大自然的生机、朴实、自然、亲切,那田野与森林里的大地气息,那河流与村庄的内在灵魂,常常让我们心中充满了对于大自然宽阔无私奉献的感恩的情怀。大自然本是人类永远不能失去的伊甸园,它对于满足人类精神心灵寻求归依的特殊意义,使得我们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理解,不能仅仅从衣食之源的角度来看待,还必须更多的从哲学文化、情感和心灵的角度来理解。现代人久居人工化的都市,于冷漠的钢筋水泥和金属玻璃世界里终日竞争奔忙,都市的高楼与局促空间挤压着人的心灵,酒池肉林的繁华喧嚣和商业公司的漫天广告使人无处躲闪。人工化的现代都市生活将人的天性与自然本质压抑扭曲成病态,各种现代人的精神心灵病垢日益堆积起来,人似乎走上了一条自己也不知去向的不归路。现代文明的种种病灶已经说明,失去了大自然,离开了大自然,在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人工世界里,人并不会找到真正的幸福,因为人无法逃避离开大地母亲后在心理上、精神上陷入迷惘病态与人格分裂的那种现代性悲剧。

尽管现代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正一天天的迅猛发展,但人文科学家却希望提醒人们要十分谨慎地来开发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诸如涉及生命创造与变化的生命基因工程这样的现代生物学技术。人类不能对于自己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发明太过于自信,盲目而轻率地去改变那在几十亿年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大自然的生态结构和生命系统,漠视生命世界的尊严与神圣。因为这生命世界的结构和关系是如此的天工造化,绝非现代人可以人工技术和商业工业随意地再造而得。轻率地甚至仅仅只是基于某些人的商业利益与财富欲望而用人工技术和商业工艺去改变生命世界,毁灭生命世界,最终的后果可能是现代人始料不到、无可挽回的。

从本质上说,人与自然建立怎样的关系,最终取决于人的心灵境界是否真正获得了自由,取决于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向度与选择标准,取决于人的心胸与情感。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人类的未来命运,现代文明的发展前途,本质上不是一个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范畴上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文科学范畴上的问题。正是为了适应和满足这样一种时代的需要,现代人文科学及其人文精神正在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那就是它必须逐渐超越近代时期那种功利性、支配自然和统治自然的旧式人本主义历史局限,而倡导以一种更开阔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倡导从一个更高的哲学意义上,来理解人生的意义并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一种更合理的“天地人相统一和谐”的新人本主义。首先,从人性的不断解放和自由,其标志就在于人能够不断地从自己的本能欲望中超越出来这一人文科学的基本理念上说,现代人应该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上来理解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现象的意义,重建人与大自然中一切生命世界——所有动物、生物、植物的和谐共处关系。在现代人本主义看来,人是大自然之子,但不是大自然的唯一之子,人应该追求发展自己的福利,但不能以自然界其他生命的毁灭为代价。因为这大自然山川原野江河湖海之中所生所息之万千生灵,这天地万物之间所生所息之飞禽走兽百花异树,哪一个不是大自然的天工造化,哪一个不是大自然的生命奇迹。这万千的生灵都与我们人类一样,有在世界中生存的权力,有在大自然中延续的权力。人类必须以自己的才智与道德理性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与欲望,建立一种与人性的自由解放相吻合的新地球伦理道德,并以此来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这个生命的唯一家园。对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每一种生命,我们需要对它多一分尊重,多一分敬穆,对它怀着一种哲学上的、宗教式的爱心,认识它,善待它,而不是弱肉强食般地征服它消灭它。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无价,善待这生灵世界,其实正是在善待我们人类自己。如果大自然中的一种生灵、一种生命,它没有危害到人类的生存,人类就不应该去危害毁灭它,就应该让它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即便它对人类没有什么价值,不能给人类带来什么物质利益,也不能认为它无意义而让其消亡。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物种,哪一个不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进化历史,哪一个不是贮藏着生命基因的无穷奥秘,可它一旦消失灭绝,就永远不会再出现了。

近代以来,由于人类的盲目而贪婪的行为,已经造成多少生灵的消亡灭绝,今天还有许多动物、植物正面临着相同的厄运,如果人类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使这些濒危物种免遭灭绝,那人类又如何能保证自己将来不同样毁于自我。保持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保持大自然的和谐有机体,既需要从人类的利益来考虑,但又不能仅从人类自身的利益来考虑。人类需要从一个更高的哲学层面上来理解人与大自然、人与自然界万千生灵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更能显示人性之走向真正自由和解放的现代人本主义。

从现代人文科学对人之所以为人的理解来看,近代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无节制开发与掠夺,以及由此造成的自然生态危机,在于近代文明将人的物质欲望作无限制的膨胀,在于人受物质欲望的盲目驱使,将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完全等同于物质消费与占有,以至人被物役,心为形役,它表现出的实际上不仅不是人的自由,而恰恰是人的一种不自由状态,一种人为动物式的本能欲望支配役使的不自由状态。那种“役使万物”的“人类沙文主义”自负狂妄,那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征服意识,实际上反而导致人被物役、心为形役的人性不自由状态。因此,自由与完善的人生,解放与自主的人性,应该懂得如何超越自我的本能,在这种内在超越、自我超越中实现人的发展,获得人的真正自由、完美、解放和高尚,因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174页)。人不能否定人的本能,无此不成其为人,但人又必须超越自己的本能,理性地把握人的本能,否则人也不成其为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性追求,来自于人类对自我本质的更深刻也更人性化的理解,惟其如果,人类才可能在这个地球上长久地生存下去。

本章思考与论题

1.怎样理解人文科学对现代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作用?

2.人文科学对待世俗生活的态度有何特点?

3.全球化时代人类怎样架设心灵的通道?

4.怎样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类文明遗产的现代意义?

5.体会几首山水田园诗的人文审美境界。

6.调研:你比较熟悉的一个自然或文化遗产的现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