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家庭人际关系协调的策略

家庭人际关系协调的策略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人际关系的良好和健全,是决定家庭安定团结、生活快乐的重要前提。在此主要分析影响夫妻关系的主要因素,以及再婚家庭中夫妻关系协调的策略。可见同胞关系并非全是相爱和谐的。此乃同胞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家庭人际关系协调的策略_家庭社会

四、家庭人际关系协调的策略

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家庭人际关系的良好和健全,是决定家庭安定团结、生活快乐的重要前提。

下面,针对家庭中几种主要的人际关系进行人际关系协调的分析。

1.夫妻关系协调策略

关于夫妻关系协调的策略,在第五章第二节已有所涉及。在此主要分析影响夫妻关系的主要因素,以及再婚家庭中夫妻关系协调的策略。

夫妻关系的协调保证了家庭的幸福与和睦。夫妻性格相容,其关系比较协调;夫妻双方文化程度、智力差别不太显著时,其关系容易协调。在一起生活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并且对方身上也存在着自己所具有的不良品质时,夫妻关系不稳;对对方不满程度越深越不容易达到融洽。一方是现实主义者,另一方是理想主义者,生活态度相反;一方竞争意识强,另一方却安于现状,人生观不同,这些都能引起夫妻之间的不和。双方相互期望值过高,也会引起较大的失望以致关系不协调;性欲要求相差较大容易造成夫妻关系破裂;国籍、出生地、职业、阶层等背景相差较大,常常会引起夫妻关系的矛盾。

对于再婚夫妻来说,巩固和发展婚姻关系要比初婚困难,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婚姻可能会再次破裂。专家们认为,再婚者要使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要忘却过去;②在志趣爱好、生活习惯方面要相互适应;③要处理好双方孩子的问题;④要妥善处理钱财方面的问题;⑤要积极地从事共同活动。再婚夫妻之间虽然关系比较复杂,不易调适,但他们也有优于初婚者之处:双方阅历丰富,待人处世较为成熟,对婚姻失败有痛切的感受。只要双方扬长避短,自觉地培植感情,就能将婚姻之舟驶向幸福的彼岸。

2.父母和子女关系协调策略

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人际关系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强烈之爱和子女对父母的依恋之情。父母与子女沟通,要注意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切忌下列教育方式。

(1)不顾孩童的天性,成天把孩子关在屋里看书写字,使孩子整天处于紧张和恐慌之中。

(2)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用命令式的教育方法,缺乏耐心的说服,这样会使孩子产生很强的依赖性。

(3)放任自流式,对孩子既没有抚爱和关心,批评教育的方法也不适当,或是撒手不管,使孩子养成放荡的习性。

(4)纵容袒护式的教育方法,孩子有了缺点错误,不及时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令其改正,而是听之任之,过分的溺爱,使孩子失去正确的是非观。

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子女开始形成自己看问题的方式方法及兴趣、爱好,同社会的联系也更紧密了。这就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内容:子女由原来的被动接受逐渐变得不听从父母的教导了。随之而来便会出现亲子之间的隔膜。

如何处理好这种隔膜,是处理好亲子关系的重要问题。

首先,作为子女,绝不能因为自己有了媳妇、儿女而忘了父母,而应认识和尊重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作为父母也不要对子女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一概否定。双方要求同存异,加强交流,互相理解。

其次,子女对已离退休的老年父母亲要尽赡养义务。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精神上经常给老人以宽慰,使父母心情舒畅;二是从物质生活上多给老人必要的帮助。[21]

3.同胞人际关系的协调策略

兄弟姐妹的同胞关系有其特殊性。兄弟姐妹之间可以交换彼此的经验与意见,相互协助,应付家庭、学校及朋友各方面的问题。必要时他们可以结盟来应付父母和对付外人。

一般说来,兄弟姐妹的同胞关系既有上下长幼的关系也有平辈的关系,故可称之为“斜的关系”。同胞间的年龄差距的不同,其倾斜的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相差一两岁的兄弟姐妹易保持横向的关系,但是相差五六岁以上的,其上下的味道就较浓了。

我们常常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嫉妒、争吵、欺负,不能和平相处。特别是为了同胞与父母的关系,常计较哪个同胞被父母宠了,严重时,兄弟或姐妹之间可以大动干戈。可见同胞关系并非全是相爱和谐的。换句话说,兄弟姐妹之间,因自小一起长大,共同生活,又同是父母的血肉,自然有其特别的感情,同时也因此常有感情上的冲突,时而合,时而闹,徘徊于两个极端之间。比如,本来彼此不讲话,一旦其中一个受外人的欺负,马上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外。

这种同胞关系在彼此结婚成家以后将会有显著的转移,即每个人须转而照顾自己的配偶与家庭,与同胞的关系逐渐淡漠,有些人会陷入对自己的配偶与对自己的手足之间的感情分歧中,难以作适当调整,发生感情与心理上的问题。此乃同胞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从过去的研究及生活经验中我们了解到,同胞关系会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即同胞的数目、同胞的组成及同胞的年龄差距。一个家庭里有几个孩子,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及同胞关系。譬如说,独生子与非独生子比较起来,其儿童发展经验就显然有所不同。独生子缺少与同胞一起长大的生活经验。一个家庭里有几个子女时,他们的性别及年龄差距也都会影响他们所组成的同胞关系。[22]

4.婆媳关系协调策略

现代的家庭人际关系中,婆媳关系是比较难协调的一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尊婆爱媳是婆媳关系和睦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婆媳要树立新的道德观。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媳妇的也只要真心实意地像对待自己母亲那样对待婆婆,事事处处尊敬她,当婆婆的也一定能体贴和关心媳妇。

2)协调好婆媳关系要造成好的开端

媳妇嫁到婆家,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尽管也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但与母女关系是不一样的。女儿对母亲是敬重、孝顺,有时也可以撒娇或者任性。初到婆家,把撒娇、任性那一套搬给婆婆就不行了,而应克制自己一点,在日常生活中多敬重婆婆,比如,主动做家务,晚饭后看电视把好位置让给婆婆,并主动给婆婆倒上一杯茶水等等。婆婆对媳妇的要求也不能像对女儿的要求那样,要尽量多关心媳妇,或者偏向媳妇一点。这样一开始就为密切婆媳关系奠定下好的基础,以后就比较好处了。

3)在协调婆媳关系中,还要发挥好中介人(指媳妇的丈夫,婆婆的儿子)的作用

中介人与婆、媳都有着密切的人际关系。因为,婆婆不满,可跟儿子唠叨;媳妇有意见也可以向丈夫发泄,这时候,中介人要甘受夹板气,在她们中间多讲道理,当好“消防队员”,使矛盾由大化小,由小化了。千万不要偏向一方,批评另一方,或者把一方的言论、表现告诉另一方,这样等于火上浇油,会激化矛盾。[23]

5.姑嫂人际关系协调策略

在有姑嫂关系的家庭中,姑嫂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婆媳、兄弟姐妹等家庭人际关系是否和睦的大问题。

协调姑嫂之间的关系,应当做好两方面工作。首先,作为小姑应当充分理解嫂子的处境,同时,还要凭借自己在家中的地位,遇事多承担些责任,在其他家庭成员面前褒扬一下嫂子,以逐渐密切姑嫂乃至家庭人际关系。对于嫂子的缺点,应心平气和地给予开导。其次,嫂子的行为对于姑嫂关系的亲疏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嫂子进门之后,假如小姑还没有克服任性的脾气,嫂子要宽宏大量,不要事事斤斤计较,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日常生活中,经常关心和帮助小姑,尤其在小姑有缺点和不足时,一定不要背地里向公婆或丈夫告状,最好给予诚意的引导。总之,双方都做到了理解、尊重对方,关系就一定能处理好。

6.妯娌人际关系协调策略

兄和弟的妻子构成妯娌关系。一般情况下,妯娌由不同的家庭汇集到一个新家庭里来,往往因为性格脾气不同,相处中容易发生误会,造成妯娌关系紧张,以致兄弟之间产生矛盾。日常生活中妯娌间产生分歧,多数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引起的。例如,有的怕在一起过日子吃亏,有的由于干家务你多她少,有的是因为孩子吃得多少、穿得好坏等等。这些小事引起的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就可能越积越深,结成疙瘩,造成家庭不和。所以,协调好妯娌关系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协调中应注意以下四点。

(1)都要从家庭和睦的大局出发,在交往中应当有礼貌,讲风格,少猜疑,不计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相尊重。

(2)都要互相照应。人多口味不同,不能只强调自己,应考虑多数人口味;家里不管是谁身体不舒服,要主动给予关心,或端水、送药,或送医院就医,特别是生育过的人应主动帮助弟媳(或嫂子)做好产前准备,月子中给予细心照料;孩子们在一起玩闹,难免发生争执打闹,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要注意对孩子加强教育;家务活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等等。

(3)如果妯娌分居另住,也要珍惜建立起来的情谊,节假日经常互访往来,有什么事情主动帮忙。

(4)在赡养老人方面,不要攀比,家庭条件好的,可以多负担点。

总之,妯娌从不同的家庭到一个家庭共同生活是难得的缘分,应珍视这种机缘,各自作出努力把妯娌关系处理得更好。

另外,我们还要仔细把握不同家庭结构形式对家庭人际关系协调的影响,从而作出正确的策略选择。

7.单亲家庭人际关系协调策略

单亲家庭是指原来的核心家庭父母双方中一方因故离开,造成家庭中只有子女和父亲(或母亲)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家庭。这种家庭成员残缺,在人际交往上也有其特殊性。

单亲家庭人际关系是父亲(或母亲)同子女发生的联系。单亲家庭中,在孩子成长阶段,父亲(或母亲)和子女的关系中,父亲(或母亲)起主导作用。这时,对子女不要过分溺爱,也不要对子女采取生硬、粗暴的教育方法,或者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另外,父亲(或母亲)没有必要向子女灌输另一方的弱点和错误,也不要隔断子女同外祖父母(或祖父母)的联系,如果人为地隔断它,会使子女心理上受到打击。

子女长大成人之后,父亲(或母亲)单独生活感到孤独,强烈地需要人际交往和感情交流,可能会产生再婚的念头。这时,子女要理解老人,支持父亲(或母亲)再婚,或帮助他们找到能和谐相处、共度晚年的知心伴侣。作为子女应为父亲(或母亲)晚年生活快乐主动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8.重新组合家庭的人际关系协调策略

丧偶或失偶的领着孩子独立生活的男子(或女子)再婚而组成新的家庭,称为重新组合家庭。这种家庭可能仅增加(继父或继母)一个人,也可能同时增加几口人(继父或继母所带的子女),这就需要家庭成员在人际交往上相互适应,使没有血缘关系的几个人关系融洽、和谐,使家庭生活快乐。

重新组合家庭的夫妻双方,不管造成失去配偶的原因是什么,都有一段婚姻史,会自然地把再婚后的配偶与自己先前的配偶进行比较。这就要求再婚夫妻在交往中,首先不要搞“外露”式比较,一方不要直接问对方:“我比他(她)怎么样?”这会让那些丧偶或失偶的人难堪。因为这样问会直接勾起他(她)的怀旧之情,结局不是自讨没趣,就是双方尴尬,从而带来两个人的不愉快。其次,离婚再婚夫妻要彼此克服戒备心理,克服对离异的偏见,要理解对方,真诚相待,坚信不疑,以避免再婚夫妻交往的心理障碍。最后,要坚持理智地看问题,客观地对待对方,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要把问题扯得太远。

在重新组合的家庭中,表现得较突出的是继父(或继母)与子女的人际关系。人是有感情的,继子女一般对失去的父亲(或母亲)有思念之情,对继父(或继母)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免不了有一种戒备感。要协调好继父(或继母)与子女的关系,继父(或继母)应该理解和尊重继子女的这种心理感受,用自己真诚的情感和爱心,去抚慰继子女由于失去父亲(或母亲)而产生的心理创伤,用生活上关心、感情上接近、思想上开导的锲而不舍精神,去拆除继子女心中的障碍。当然,成年的继子女也应当主动破除“继母(或继父)总没有亲生母亲(或父亲)好”的传统思想意识,要理解、尊重和体谅继父(或继母),使重新组合起来的家庭人际关系更加协调、更加密切。[24]

【注释】

[1]邓明、向洪、张来培主编,《管理学辞典》,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1~262页。

[2]吴忠观主编,《人口科学辞典》,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3]李鑫生、蒋宝德主编,《人类学辞典》,华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11~312页。

[4]参见http://hi.baidu.com/%CE%A2%D0%A6%B5%C4%D4%C2%B9%E276/blog/item/0efaf21475f04d5df3de329f.html。

[5]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吴忠观主编,《人口科学辞典》,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7]北京师范大学交叉学科研究会编纂,何本方、王思斌主编,《中国老年百科全书·家庭·生活·社交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5页。

[8]何立婴主编,《中国女性百科全书·婚姻家庭卷》,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

[9]山东大学消费与发展研究所编,林百鹏、臧旭恒主编,《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页。

[10]凌宏城等著,《家庭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袁世全、冯涛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61页。

[12]李鑫生、蒋宝德主编,《人类学辞典》,华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14页。

[13]向洪、张文贤、李开兴主编,《人口科学大辞典》,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40页。

[14]何立婴主编,《中国女性百科全书·婚姻家庭卷》,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

[15]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16]资料来源:http://www.babytree.com/learn/article/2467。

[17]望月嵩,《结婚与家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18]王伟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婚姻家庭伦理学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125页。

[19]何立婴主编,《中国女性百科全书·婚姻家庭卷》,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页。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第139页。

[20]王伟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婚姻家庭伦理学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125页。

[21]孙慕天、杨庆旺、王智忠主编,《实用方法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84页。

[22]参见:http://www.hutuxq.com/content.asp?id=688page=4。

[23]孙慕天、杨庆旺、王智忠主编,《实用方法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84~885页。

[24]孙慕天、杨庆旺、王智忠主编,《实用方法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