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22年小麦防吸浆虫最佳时间

2022年小麦防吸浆虫最佳时间

时间:2022-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麦吸浆虫属双翅目瘿蚊科,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小麦品种、早春雨水多少及土壤特性有关。小麦吸浆虫化蛹盛期和成虫羽化期对化学药剂最为敏感,此时正值小麦抽穗前3~5天,为中蛹盛期,也是防治适期。

小麦吸浆虫属双翅目瘿蚊科,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小麦吸浆虫有两种,即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 Gehin)和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ci Kirby)。红吸浆虫(图6-4)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于低湿及沿河、沿江地区。黄吸浆虫主要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区。河北省主要是红吸浆虫。两种吸浆虫都危害小麦、大麦禾本科作物及少部分杂草。

1.危害特点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一般减产20%~30%,重者达50%~70%,甚至绝产,应加强防治。

2.发生规律 小麦吸浆虫1年发生1代。老熟幼虫在6~10cm深的土壤中结圆茧越夏、越冬。翌年春,雨水多时,越冬幼虫爬出茧外到表土结长茧或化蛹。蛹经过8~12天羽化为成虫出土,这时正值小麦抽穗期,成虫交配后很快就在麦穗上部产卵,经过5~6天,孵出小幼虫,幼虫从小麦内颖和外颖的缝中侵入危害麦粒。幼虫以刺吸式口器刺破正在灌浆的麦粒的种皮吸食汁液,幼虫在麦穗上的分布多集中在麦穗中部。老熟幼虫在麦壳内危害15~20天后,小麦成熟时如遇降雨就爬出麦壳,随雨水落地进入土中结茧越夏、越冬。无雨露时仍留在壳内,在碾麦时死亡

图6-4 麦红吸浆虫

由于小麦吸浆虫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籽粒,所以轻者使小麦秕粒,千粒重下降,重者成为空壳,颗粒无收。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小麦品种、早春雨水多少及土壤特性有关。凡小穗松散、颖壳薄而松的有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侵入。凡小穗紧密、颖壳厚而坚硬,合得紧或抽穗整齐迅速的,均能减轻危害。小麦拔节抽穗期降雨多,对越夏幼虫的化蛹、羽化都有利,因此危害重。麦收前干旱,对幼虫入土越夏、越冬不利,翌年虫害即轻。沙土、黏土不利于幼虫生存,沙壤土土质松软,有保水和渗水能力,适合幼虫生长。此外,黄吸浆虫喜欢偏酸性的土壤,红吸浆虫喜欢偏碱性的土壤。

3.普查方法 查幼虫:小麦返青期,首先在去年长势不好、产量低的麦田,网状设点。查成虫:小麦抽穗扬花期,每日早晨或黄昏扒开麦垄,目测成虫数量。

工具:铁锨或土铲、塑料袋、脸盆、镊子、60目箩筛。

选点:选有代表性地块,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长10 cm×宽10 cm×深20 cm,把土样表面残株铲除,然后取土,把5个样方的土混合,取1/5份到有水处加水淘查。

淘查方法:先把土样倒入盆中,加水泡片刻,搅拌使之成为泥浆,置几分钟后,泥土下沉,幼虫或蛹即漂浮水面。把泥水倒入箩筛,滤去泥水,再倒入盆中加水搅拌,按上述方法继续过滤,反复淘洗4~5次,用镊子拣去杂物,统计幼虫或蛹的数量。

预测标准:每个样方2头为轻发生区;2~15头为中等偏轻发生区;16~40头为中等发生区;41~90头为偏重发生区;90头以上为大发生区。

4.防治方法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应贯彻“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蛹期防治为主”的指导思想。

(1)选用抗虫品种。在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区,应该注意选用那些穗形密、颖壳厚硬而且合得紧的品种。

(2)药剂防治。小麦吸浆虫的药剂防治以春季药剂土壤处理为主,以成虫期扫残,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应的防治方法。小麦吸浆虫化蛹盛期和成虫羽化期对化学药剂最为敏感,此时正值小麦抽穗前3~5天(4月下旬),为中蛹盛期,也是防治适期。每亩用3%甲基异柳磷粉剂2kg,或5%毒死蜱粉剂0.6~0.9kg,或48%毒死蜱乳油200~250ml,拌细沙土20~25kg配成毒(沙)土,顺麦垄均匀撒施地表,撒毒土前未浇水的及时浇水可提高药效。注意不要带露水撒药,要将粘在麦叶上的毒土及时借助于扫帚、树枝等使毒土弹落在地面。4月底至5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期,吸浆虫开始羽化、产卵,当70%麦穗抽出、手扒麦株可见2~3头成虫,成虫开始产卵时,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50%辛硫磷、50%毒死蜱1500倍液,或与3%啶虫脒(10%吡虫啉)1000倍液混配喷雾防治。

(3)农业防治措施。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浅耕暴晒与深耕,麦收后浅耕晒2~3天,秋季深耕,压低虫口基数;合理施肥浇水,灌区小麦在冬灌后,不需春灌,可基本满足麦苗需求,又能抑制吸浆虫的发生,特别是3~4月上旬,应严格控制浇水。麦田尽可能施足底肥,避免春季晚施氮肥,促进小麦生长,减轻危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