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矫正社工的工作方法和技术

矫正社工的工作方法和技术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尹强的社区矫正过程中,社工主要针对两点开展工作。社工认为,尹强存在的不良情绪和易冲动的行为是其适应社会的一大障碍,容易引起事端,导致重新犯罪,从而导致社区矫正失败。社工意识到,尹强的敏感情绪和冲动行为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特殊经历有关,因此社工着重了解了尹强的内心感受。在工作方法和技术上,为了促进案主的社会适应,根据案主的特点和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社工的具体做法,可采用系统脱敏法和寻解治疗。
矫正社工的工作方法和技术_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案例评析

在尹强的社区矫正过程中,社工主要针对两点开展工作。第一点是针对尹强容易烦躁、敏感的情绪,以及冲动的行为。社工认为,尹强存在的不良情绪和易冲动的行为是其适应社会的一大障碍,容易引起事端,导致重新犯罪,从而导致社区矫正失败。因此,社工在尹强的“心理康复”上颇下功夫,并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帮助辅导和教育,以矫正尹强的行为。社工意识到,尹强的敏感情绪和冲动行为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特殊经历有关,因此社工着重了解了尹强的内心感受。第二点是针对尹强的就业问题。这其中的逻辑是,尹强要想顺利地适应社会、回归社会,就必须要有持久而稳定的收入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否则,他势必仍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就像一个不知何时会喷发的火山,令人担忧,案例中的突发事件便是印证。于是,社工多方奔走,助其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为其争取各种资助,并尽力帮其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社工坦言,尹强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又没有专业技能,性格方面也有不足,很难找到一份既能令他满意又适合他的工作。

在工作方法和技术上,为了促进案主的社会适应,根据案主的特点和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社工的具体做法,可采用系统脱敏法和寻解治疗。

1.系统脱敏法

行为反映了一个人内心的状态。尹强表面体现出来的冲动行为其实与其内心深处对自己那段经历的敏感有关。行为主义理论在矫正不良行为方面有自己的方法。“行为学派的基本形式是关注改变偶发事件和行为”[15],反应性制约是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反应性制约关注的行为(我们做的任何事情)是对刺激(通常是环境中的人、情境、事件、事情)的反应。制约是指行为习得的这个过程,也就是行为与刺激间建立不同牢固程度的联系的过程。当我们针对一个刺激习得某种反应,我们就改变了我们的行为。”[16]最常用的反制约化技巧是系统脱敏法。该法传授给案主实用的放松技巧或提供其他个人支持的方法,然后慢慢与不想要的刺激建立连结,从而运用放松或支持技术对抗案主自己的焦虑和敏感。系统脱敏法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都能经过学习而获得,而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17]

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步骤:

(1)放松训练。人在焦虑、冲动、紧张的同时,会引起肌肉的紧张,相应地,肌肉完全放松可以对抗焦虑情绪状态。放松训练要有案主信任的社工以及案主觉得安全的环境,因此首先社工要和尹强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尹强的信任,并且有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在这样的前提下,案主才有可能在身体上比较放松。

(2)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是系统脱敏法的重点。请案主说出感到焦虑、烦躁的事件,并按照主观感受进行排序。比如,本案例中尹强听到别人谈论犯罪或服刑的事情会引起一定的焦虑和愤怒,听到别人说他自己是服刑人员的时候会引起更大的愤怒,看到别人看到他就恐惧躲闪的时候会引起最大程度的愤怒……

(3)案主在放松的情形下按照某一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选定某一层级,想象或实际演练出现的情形,不能回避,直到不能忍受为止。反复训练,直至适应。一般情况下,从最低层级开始,逐渐训练,慢慢接受,一个层级一个层级地适应。

案例中尹强有时会出现冲动的行为,这反映了其内心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某种程度的焦虑。产生这样的心理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对自己缺乏信心。身处陌生的环境,或者感到自己不适应所处的环境时,人会本能地感到恐惧或焦虑,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尹强在监狱服刑多年,回到社会后,面对熟悉而陌生的环境,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有时会有无力感,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会产生“豁出去”的想法。其二,过往的失败经历。现实的不顺利诱发了尹强对过往的经历的思考,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并且这种负面的评价容易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得到放大,影响到其对以后生活的期望和判断,觉得未来的生活也将会是失败的。其三,在意别人的想法。缺乏自信、对自己评价不高,更容易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从而不能放开自己,容易过度地自我保护,引起和他人之间的冲突。通过系统脱敏法的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尹强适应环境,减轻情绪上的困扰。

2.寻解治疗

寻解导向(solution-focused)的助人方法对以往社工实践模式的颠覆在于不再聚焦于问题本身,而是更加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18]该视角询问的最基本问题是“我们如何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肯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不止一种方法,解决方法可以被建构,社工和案主参与建构过程,“建构”一词意味着解决方法被创建或组合而非被发现。[19]

从一开始,寻解治疗就盯住目标、结局和解决方案,围绕着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思考、想象、动机和建立联系等活动。问题解决方案的出现可阻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最终战胜问题。寻解治疗的着眼点不是过去,因为过去已无法追寻、无从改变。其重点亦不止于现在、仅于眼前,寻解治疗关心的是案主的现在及将来。在问题解决后的生活才是治疗的目标,而案主眼前的情况、与人交往的形式则是我们介入的方向。寻解治疗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以下的观点[20]:

(1)问题的成因与其解决方案并无必然联系;

(2)我们不必完全清楚问题的成因,只需明白解决的方法,亦可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的方法必定存在,而且通常是多于一个方案;

(4)通过社工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找到或创造解决方案;

(5)寻解、创解的过程是可以清楚描述的,并且可以学习得到。

寻解治疗的特色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确立有限的、明确的、可行的目标,迅速地介入,鼓励案主表达自己的感受,聚焦于问题的解决。由此看来,寻解治疗较为契合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一方面,寻解治疗着眼于案主的优势和潜力,而不是案主的过去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强调问题如何解决,而且是较为迅速的解决;另一方面,寻解治疗需要的时间较短,不需要很多的人力和资源介入。因此在社工精力有限、社区矫正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寻解治疗不失为一种可以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技术。

寻解治疗有三条“黄金定律”,分别是:

(1)如无破损,且由得他;(If it ain't broken,don't fix it.)

(2)如见成效,继续尝试;(If it works,do more of it.)

(3)努力无效,另寻他法。(If it doesn't work,do something different.)

第一条的意思是,社工要专注于案主想要解决的问题,而案主的其他方面不能主动介入。这一条的意义在于,认为案主本质上是健康积极的,引起困扰的只是一小部分。要相信案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没有案主要求的情况下,不去干涉案主认为没有问题的方面。

第二条的意思是,如果案主的某个行为或方法有效,要积极鼓励案主多尝试。有效的尝试多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办法就会逐渐积累起来,案主的信心就会慢慢增加,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条的意思是,如果案主的某个行为或方法无效,那么要反思为何无效,为何不可行,并且要立刻寻求其他的解决办法。

寻解治疗的干预技巧有五组问句,下面以案主的夫妻关系改善为例来说明。

第一,询问面谈前的转变。要正面回应,鼓励为主。例如:“最近你和妻子之间是不是有所改善?”

第二,刻度问句。例如:“你现在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可以打几分?1分最低,10分最高。”

第三,询问例外情形。例如:“在什么情况下你和妻子之间交流得比较好?”,“在什么情况下你们两人的关系会比较好一点?”

第四,奇迹问句。例如:“假设有一个奇迹,帮你解决了夫妻之间的问题,夫妻之间相处得很好,想象一下你和妻子、儿子相处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

第五,应付问句。例如:“刚才听你说,当你心平气和地跟妻子交流时,你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那么,我想知道,你是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心平气和的呢?”

寻解治疗是一个以案主为主、不断尝试直到问题得以解决的技术。该法着眼于积极的方面,相信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寻解治疗是一种短期的干预技巧,不能对此有过高的期望,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案主,而案主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不是社工所能控制的。此外,寻解治疗要求社工与案主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本案例中,案主有一定的改变的动力,但是时常反复,自身的资源也比较缺乏,社工与案主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找到一份工作,而且这个方法被认为是有效的,因此不断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虽然没有达到“稳定、持续”的目标,但是方向是正确的,所以要参照“如见成效,继续尝试”的定律,继续沿着目标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