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拧紧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阀”

拧紧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阀”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于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涉及环节众多,监管任务繁重。清醒认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当前,河南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转折转型的关键时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仍然很重。有的地方还没有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拧紧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阀”_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选

河南人大 牛瑞芳 庞 昕

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是民心所盼、民生所依。如何“产”出干净、放心的食品?2014年12月3日,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专题询问会,围绕食品安全的源头——农产品质量安全,展开了一场激烈“交锋”。

确保农产品“一身清白”进市场

近年,不断被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刺痛着公众的神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郑重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强调要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于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涉及环节众多,监管任务繁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农产品产销大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2013年5月30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河南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作出规定,建立了农产品生产记录等制度,填补了河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法律空白,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办法》贯彻落实的效果如何?人民群众真正能吃得健康、吃得踏实吗?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决定召开专题询问会,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快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普及农产品安全知识,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消费、社会监督意识,回应百姓诉求。

为此,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开展了专题调研和座谈,汇总意见、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在人大的持续监督下,省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紧紧围绕“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法一办法”,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执法监管,通过建立监管检测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行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等举措,逐步构建了政府监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农产品“一身清白”进入市场。

近年,河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紧抓重点环节,严把农产品安全质量关:建立了农业投入品准入制度,严格管理禁用农药、限用农药、违禁饲料添加剂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认真执行法规标准,把好源头关;以标准化“三园两场”(菜园、果园、茶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水产品健康养殖场)和整体示范市、县建设为抓手,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标准化应用,把好生产关;加强贮运环节“三剂”(保鲜剂、添加剂、防腐剂)管理,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贮存保鲜冷链物流,严格产后过程控制,把好储运关;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农产品安全的相关技术规程进行生产,产品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销售,把好市场关。

2011年以来,河南省农业厅、省畜牧局积极组织食品安全宣传周、宣传月活动,持续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着力从例行监测、风险评估等方面建立了产地环境监测、质量安全追溯等制度,全面提升监管能力。

自2009年开始,国家农业部每年5次对河南省产地和批发市场的蔬菜、水果进行例行监测或监督抽查,每年4次对河南省产地、市场和屠宰场的猪肉等大宗畜产品进行例行监测或监督抽查。检测结果显示,蔬菜、食用菌、茶叶、水果、粮油作物等种植业产品合格率分别达98%、99%、99%、96.5%和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猪肉、牛肉、羊肉、禽肉平均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在96%以上,保持在较高水平。

清醒认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当前,河南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转折转型的关键时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仍然很重。

2014年10月14日—19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保存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及省农业厅、省畜牧局的有关负责同志,来到平顶山、南阳、洛阳、焦作及汝州、邓州等地,深入农产品市场、生产加工基地和检测场所专题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研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仍不够强。个别领导在思想上重视不够,并未真正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些地方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认识不到位,“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方还没有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少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法律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受经济利益驱动,掺杂使假、违规添加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现象时有发生。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仍不够,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底。检测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监测密度不够,对农产品缺乏经常性的检测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刚起步,目前只有郑州、漯河等地在肉菜追溯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试点工作;“三园两场”覆盖面不广,农业标准的生产转化率较低,生产不规范,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制约因素多,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出来”和“管出来”难度很大;受认识、宣传及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因素制约,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发挥不出来,同时“三品一标”产品产地占比率低,群众不能真切感受到创建品牌带来的效益。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条件差,监管能力较弱。农资生产经营单位众多,但农资监管工作人员少,经费及装备缺乏,执法能力普遍较弱。未将监测监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经费严重不足,亟须增加。一些地方尽管安排了部分资金,但多用于应付上级的例行性监测,缺少前瞻性的产品质量评估。基层农业部门与食药部门在食用农产品的监管、监测、执法等方面职能划分不明确,造成监管缺位,对不法经营者的处罚打击力度不大,没有发挥监管威慑作用。

服务支撑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虽然地处农产品保质保鲜、冷链运输所需的最佳运输半径,但由于专业物流、口岸建设滞后,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未能发挥全国农产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科研力量分散,政府、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的农产品检验设备设施多头重复投入,资源浪费严重;部门分割、地区分割使产学研结合不紧密,资源和信息不能充分共享,制约农产品科技创新和标准提高,突破性成果匮乏。

编织结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和基础,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

在专题询问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了询问,河南省副省长王铁以及省农业厅、省畜牧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质监局、省商务厅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认真作了回答。

“下一步,具体工作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组织指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深化农村改革。积极争取全国整省推进试点省,力争2015年完成4000万亩左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三是强化监管责任。坚决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负主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把农产品质量纳入县、乡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四是落实监管任务。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推行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质量抽检。严格生产管控和生产记录,推广控肥、控药、控添加剂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措施。”询问会上,王铁回答了李玉德委员提出的首个问题,对下一步如何具体开展工作给出详细答复。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目前的生鲜乳、生鲜肉质量安全有保证吗?2013年一度出现的‘奶荒’是怎么回事?”王云龙委员针对畜产品质量问题不断追问。省畜牧局局长宋虎振表示:“生鲜乳中已连续4年未检出三聚氰胺,对生鲜肉中‘瘦肉精’的监测合格率连续3年均在99.8%以上。目前,河南省生鲜乳、生鲜肉的质量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随着全国奶制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奶源供应相对紧张。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南省正以‘三山一滩’扶贫开发为契机,加快建设黄河滩区绿色奶业产业带,实现更大程度的产销衔接。”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安全,靠的是监测数据说话。王玲委员、刘建功委员把问题锁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方面。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孙廷喜表示:“十二五”期间,河南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目标是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规划项目141个,目前已建设134个,初步形成了以省部级为技术支撑、以市级为关键节点、以县级为检验主体的综合性农产品质检体系。针对目前一些县(市)、区的检测机构存在运行经费不足的问题,省财政厅厅长朱焕然表示,将通过加大省本级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等手段,不断提升保障水平。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就是给农产品建立“身份证”。戚建庄委员和谢国生委员就此问题接连询问。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表示:下一步,省农业厅将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试点建设,推行二维码技术应用,逐步建立全省统一兼容共享的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全环节可追溯平台。省商务厅厅长焦锦淼承诺:“力争5年到10年内做到18个省辖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基本到位,变‘点监管’为‘链监管’,实现全过程无缝隙监管。”

此外,常委会组成人员还针对2013年省政府对食用农产品监管职责调整后,农产品进入市场按食品移交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工作移交后打算如何履行这项新职能以及如何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等问题进行了现场询问。

紧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放松。河南省人大常委会要求有关方面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管制、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全面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制度,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务真求实 于平淡中显真情

戚建庄

“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郑重指出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近年,不断被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刺痛着公众的神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产”出干净、放心的食品?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对于农业大省河南显得格外重要。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农产品产销大省,不仅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还要扛起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担,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于平常中抓热点,在细微处回应社情民意。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紧密结合河南实际,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民心工程”来抓,打出了人大监督的“组合拳”。2013年5月30日,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河南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填补了河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法律空白。2014年10月14日至19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组织调研组,分赴平顶山、南阳、洛阳、焦作及汝州、邓州等市(省直管县),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农产品市场、生产加工基地和检测场所进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为了继续推动河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快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普及农产品安全知识,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消费、社会监督意识,河南省人大常委会运用专题询问这一利器,聚焦农产品质量,回应社会关切,符合河南省情,彰显出人大监督的“制度刚性”。2014年12月3日,在专题询问会上,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做足了“功课”,不断抛出问题,直击农产品质量的“敏感神经”;应询的副省长和省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一一“接招”,从容应对、坦陈直言。

于平淡中求创新,在履职里彰显代表情怀。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不断实践探索,在专题询问中采用电视、广播、网络同步直播,增加“追问”、自由询问、网民提问等环节,人大监督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显著增强。创新,使人工作充满了活力。《拧紧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阀”》一文以人大专题询问为切入口,又不止于报道现场的一问一答。它概述了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提出确保农产品“一身清白”进市场;结合政府报告,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醒清醒认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最后,围绕委员们提出的问题与政府及相关部门作出的解答与承诺,建议编织结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这篇通讯选取的新闻事实准确具体,坚持问题导向,既体现了河南省人大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创新,又展现了在此项工作开展背后付出的长期努力,彰显了常委会积极作为、尽心履职的为民情怀。

该文刊发后,社会认可度高,传播效果好。社会各界纷纷为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围绕民生大事开展工作“点赞”,也通过该报道了解到河南一直以来保护老百姓身心健康、打造健康绿色餐桌的努力。文章的刊发也推动了相关工作再上新台阶。2014年12月4日,河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全国治理“餐桌污染”现场会议精神,安排部署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要求牢牢守住食品安全的各个关口,汇聚力量治理“餐桌污染”,真正给百姓一个满意的交待,把河南真正建设成为安全放心的“国人厨房”。

(作者为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