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角斑古毒蛾

角斑古毒蛾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角斑古毒蛾学名Orgyiagonostigma,属鳞翅目毒蛾科。又名角斑台毒蛾、杨白纹毒蛾、核桃古毒蛾等。角斑古毒蛾除为害法国梧桐外,还为害紫叶李、月季、海棠、玫瑰、三叶草、榆叶梅、桃等多种园林植物。幼虫吃食植物的芽、叶和果实。第1代幼虫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第l代成虫7月中旬发生。角斑古毒蛾成虫白天羽化,多在下午羽化。雌成虫寿命9~12天,雄成虫寿命5~6天,卵期10~12天。幼虫期为24~30天。

角斑古毒蛾学名Orgyiagonostigma,属鳞翅目毒蛾科。又名角斑台毒蛾、杨白纹毒蛾、核桃古毒蛾等。国内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以及河南、甘肃和江苏等地。角斑古毒蛾除为害法国梧桐外,还为害紫叶李、月季、海棠、玫瑰、三叶草、榆叶梅、桃等多种园林植物。

1.为害特点

幼虫吃食植物的芽、叶和果实。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残留上表皮,2龄开始分散活动为害,为害芽从芽基部蛀食成孔洞,致芽枯死,嫩叶常被食光,仅留叶柄;将叶食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仅留粗脉;果实常被食成不规则的凹斑和孔洞,幼果被害常脱落。

2.形态特征

(1)成虫:雌雄异形。雌成虫体长18毫米,翅退化仅残留痕迹,体略呈椭圆形,灰至黄色,密被深灰色短毛和黄、白色茸毛。头很小,触角丝状;复眼灰色。足灰色或白色,爪腹面有齿。雄成虫体长11毫米、宽3毫米,前翅长14毫米,翅展31毫米,体灰褐色,下唇须橙黄色,触角短羽状、干锈褐色,栉齿褐色。前翅黄褐至红褐色,内区(内线至翅基部)前半部有白鳞、后半部赭褐色;基线细白色、波浪形;内线直黑色,前半部宽、前缘中部有白鳞;外丝双条黑色,细锯齿形;赭黄色斑;后缘有1新月形白斑;横脉纹黑色白边、中央有1白色细线;缘毛暗褐色有赭黄色斑。后翅栗褐色,缘毛黄灰色。

(2)卵:近球形,有光泽,直径约0.8毫米,卵孔处凹陷,花瓣状;还有1环纹;初产白色,后为灰黄色,孵化前灰褐色。

(3)幼虫:体长35~42毫米,头部灰至黑色,上生细毛。体黑灰色,背黄色和黑色毛,亚背线上生有白色短毛;前胸两侧各有1束向前伸的由黑色羽状毛组成的长毛;第1~4腹节背面中央各有1簇黄灰至深褐色刷状短毛;第8腹节背面有1束向后斜伸的黑长毛。亚背线和气门线淡黄白色。气门黑色。

(4)蛹:雌蛹长19毫米,灰色,雄蛹长10毫米,黑褐色。背面有黄毛,臀棘较长。茧略呈纺锤形,丝质较薄。

3.发生规律

在河北任丘一年发生2~3代。以2~3龄幼虫干皮缝中、粗翘皮下及干基部附近的落叶等被覆物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寄主发芽时开始出蛰活动为害,4月下旬越冬代幼虫化蛹,蛹期12~14天,4月底出现越冬代成虫并开始产卵,产卵期14~20天。第1代幼虫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第l代成虫7月中旬发生。第2代幼虫8月上中旬开始发生,为害至2~3龄便进入越冬场所越冬。一般从9月中旬前后开始陆续进入越冬状态。

角斑古毒蛾成虫白天羽化,多在下午羽化。雌成虫羽化后不离开茧,趴在茧上,蛹壳留在茧内。雄成虫羽化后蛹壳1/2~3/4露在茧外。雄成虫有趋光性,一般上午静伏不动,下午开始飞翔活动寻找雌成虫交尾,交尾时间大多在17时左右。雄成虫可以交尾2~3次。卵成堆产在茧外,卵块上有淡黄色绒毛覆盖。每头雌成虫可以产卵207~430粒,未交配的雌成虫也可以产卵,但不能孵化。雌成虫寿命9~12天,雄成虫寿命5~6天,卵期10~12天。

初孵幼虫聚集在叶片上取食卵壳,2天后开始取食叶片。1~2龄幼虫排列在叶片上取食叶肉,仅残留叶脉和表皮,待食完1片后再转移到新的叶片上取食。2~3龄幼虫可以吐丝下垂随风转移,3龄后分散取食。幼虫具有假死性,受惊后落地卷缩。幼虫为5~6龄,通常发育成雌成虫的幼虫是6龄,发育成雄成虫的幼虫为5龄。幼虫期为24~30天。

4.防治方法

(1)人工采卵摘除。

(2)利用雄成虫的趋光性,灯光诱杀雄成虫,减少雌雄交尾机会,降低幼虫孵化率。

(3)低龄幼虫期摇晃、振落幼虫杀死。

(4)幼虫初期喷施20%的除虫脲悬浮剂5000~8000倍液,或20%米满乳油1500~2000倍液,或50%的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的菊杀乳油2000倍液防治。

(5)保护和利用追寄蝇、小蜂、小茧蜂、姬蜂等天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