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业界中,创新早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尽管在一些技术门槛不高的细分行业领域或产品领域中同质化、价格战等风气仍然有着长期的影响,但处于高端、先进地位的市场领域,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了创新产品与技术“硬碰硬”的战场。
在一个充满了新机会的市场里,这样的竞争格局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不过近些年来也逐渐产生了另外一种趋势。伴随着一些技术的发展,自然也衍生出了一个个创新的概念。有时候,对这样的创新概念加强宣传和普及,可以提高市场对这些概念的关注度,有利于推动产、研、用各界力量紧密配合衔接,缩短从概念到实际应用的周期;但有的时候,也存在对这些创新概念过度炒作和消费的现象。
以前一段时间业界关注比较火爆的“物联网”为例,就能够充分看到这种趋势的端倪。事实上,“物联网”的概念从提出到后来广为人知的过程,已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概念被提出来的时间比大多数人想象得要早得多,但直到两三年前在不少媒体的高密度报道下才成为焦点。其实际的应用就更不是一夜兴起。多项相关技术在近年来的交织发展和逐步成熟,才仅仅为一些规划中的物联网应用提供了萌发的技术土壤和实现可能,远谈不上枝繁叶茂。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前景毕竟还要经受实际应用市场的考验,而不可能一蹴而就。
尤其是在相对保守的工业领域,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就更不太可能进展过快。不少厂商似乎是看中了这些“新概念”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的舆论影响力,纷纷定制出了结合这些新概念“量身订造”的宣传方案,但是其自身在产品和应用上的规划和开发步伐并不一定与这些“新概念”有太多相关和同步性,不免有点“为赋新辞强扭头”的意味。一些几年前就很普遍的远程测控、工业通信解决方案,甚至是略有一些创新性的仪器仪表、传感器产品等,往往都被冠之以“物联网”的名头。尽管并非毫无关系,但强称其为“物联网”确实有点牵强。
还有一些厂商并非一味要搭“顺风车”,但也免不了在无意中对一些相关性的概念产生混淆,比如将“物联网”“设备互联”和“智能工厂”等概念混为一谈。事实上这些概念之间虽然有关联,但还是存在不小区别的。
业界对创新概念的高度关注和聚焦,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对这些新概念进行过度的渲染和消费,在为这些技术带来爆炸性关注效应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容易形成一种“名词疲劳”的效应。人人言必称新名词,也就意味着难以用客观、务实的态度来看待这些技术的发展,甚至对其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
所以,当我们再次面对引人注目的创新概念时,只有多一些客观、冷静的审视,少一些盲目的追捧,才是助其早日普及应用、化茧成蝶的正确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