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石鼓文·泰山刻石

石鼓文·泰山刻石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又与赵孟、颜真卿、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石鼓文》先秦战国秦刻石文字。《石鼓文》是我国遗存至今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石刻文字,也是现存的秦籀文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之一。《泰山刻石》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庄,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碑石立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崔铉撰碑文,柳公权楷书书写,徐方平篆额。

神策军,唐代禁军的一种,分左右神策军,原为西北的戍边部队,天宝年间,大败吐蕃,威名远播。安史之乱后,调入京师平判,在原西北军的基础上整编为天子禁军,负责保卫京师和护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其中左神策军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武宗到军中巡视,宦官仇士良作为左神策军的总指挥,奏请武宗立下此碑以纪圣德。

  

《神策军碑》内文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历经唐多个皇帝,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书法方面,柳公权以楷书著称,受唐初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影响,独创以“法”和“瘦”为特色的“柳体”,与颜真卿齐名,有“颜筋柳骨”的美誉。同时又与赵孟、颜真卿、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书写《神策军碑》时,柳公权已经是六十多岁高龄,书法风格已经成熟,且此碑为奉敕书写,故字体写得劲健遒逸、结构严整。在柳公权传世的数十种碑刻中,《神策军碑》堪称“柳碑第一”。

  

《神策军碑》内页实拍

《神策军碑》因原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意传拓,后又毁于战火,故世上流传的拓本极少。本书采用的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宋拓本,也是目前海内的孤本。曾被南宋贾似道,清代孙承泽、安岐等人先后收藏。拓片原装两册,下册后丢失,上册民国时期曾一度流落到香港,后被国家重金购回,收藏在国家图书馆。

石鼓文·泰山刻石

  

《石鼓文·泰山刻石》


《石鼓文》先秦战国秦刻石文字。其刻石一共十枚,外形似鼓,故得此名。每刻石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余字。内容主要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作《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其所刻文字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鼓文》是我国遗存至今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石刻文字,也是现存的秦籀文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之一。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多为历代篆书、篆刻家所师法。

刻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原,唐初被发现。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均曾作诗歌予以称颂,自此《石鼓文》始显于世。一说为宋代司马池(司马光之父)搜得其九,移置府学,皇年间(公元1049至公元1053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年间(公元1107至公元1110年)迁至东京(今河南洛阳)辟雍,后入内府保和殿稽古阁。金人破汴,辇归燕京,置国子学大成门内。后在漫长岁月中原石几经辗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内文

《石鼓文》的存世著名拓本共四种:清末发现的明嘉靖年间锡山安国十鼓齐所藏中权、先锋、后劲等三拓本(均为北宋所拓),以及浙江鄞氏天一阁所藏雪齐北宋本。可惜前三种已流落日本,现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天一阁所藏北宋本也早已遗失。本书所选用的为中权本,拓本每页三行,满行五字,后有安国自书篆文长跋,计六百字。

《泰山刻石》刻于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刻石立于泰山顶上,四面篆书环刻,三面存书。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巡游泰山之时,在原刻石空余的第四面刻上自己的诏书,两部分文字都是李斯所写,共计二百余字,堪称是李斯小篆唯一的传世真,这也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泰山刻石》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庄,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文字多有缺失。明代刻石已经被毁,仅存少量残石。

  

《石鼓文》内页实拍

传世拓本以明代无锡安国所藏宋拓本最为精良,计存一百六十五字,民国时期被日本人中村不折氏购自晚翠轩,现收藏于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本书采用的正是这个版本。另,此博物馆中还收藏有另一个五十三字版本。

- END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