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翻译研究的新的哲学工具

翻译研究的新的哲学工具

时间:2022-03-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共生翻译是一种理性而哲学的翻译研究思想。共生翻译学是一种研究翻译如何存在又如何指导翻译的哲学,它着眼于研究翻译如何促进人类语言与文化的共生与繁茂。所以,共生翻译的本质是一种态度,一种如何研究翻译的态度,一种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语言的方法,一种竭力用科学思维认识翻译存在及翻译规律的研究路径,一种翻译研究的新视界。
翻译研究的新的哲学工具_共生翻译学建构

共生翻译是一种理性而哲学的翻译研究思想。探索人类语言文化互为进化与演变的规律,就要深挖语言与文化之间深刻的内在密切关系。共生翻译学是一种研究翻译如何存在又如何指导翻译的哲学,它着眼于研究翻译如何促进人类语言与文化的共生与繁茂。

哲学与语言的关系渊远而密切。远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及西方古希腊时期,语言就被置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语言的神秘性甚至连带出人类自身本源的问题。我国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名”与“实”的关系有很多探讨和记载。老子认为“道”为万物之母,而“名”则生于“道”,这显然割裂了“名”与万事万物的关系;而墨子所说的“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则恰好体现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万事万物与事物命名(概念)之间的关系,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能指”与“所指”关系。

在西方,“logos”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指“词”或“有意义的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公元前535—前475)最早将其引入哲学研究,用以指代“理性”或“理念”,或直译为“逻各斯”。这个词后来被引入基督教教义当中,喻指“与神同一的道”或“圣子耶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人类内心经验符号的见解。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欧洲甚至整个西方对语言的哲学性思考。比如,英国古典语言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40)认为,词语是观念的符号,人的所有的观念皆源于后天的经验所得。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坚信,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语言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由此看来,语言反映的是客观实在和人类自我内心这两个世界,二者一起构筑了人类庞大而繁杂的语言系统。语言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没有语言,人类的大脑将会是洛克(John Locke)所描述的“一片空白”;没有语言,人类将失去认识客观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的强大媒介;没有语言,人类知识与智能的进化将大打折扣,承载人类知识、智慧与文明的文本将不复存在;没有语言,翻译将会是一种历史虚无;没有语言,人类文明之车的滚滚隆声与勃勃生机将归于野蛮与沉寂。

语言的共生就是人的共生,翻译就是如何促进语言的共生,进而推动人的共生的问题。所以,共生翻译的本质是一种态度,一种如何研究翻译的态度,一种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语言的方法,一种竭力用科学思维认识翻译存在及翻译规律的研究路径,一种翻译研究的新视界

哲学与语言有割不断的历史沿革,语言在现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19世纪以来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世界、思维、语言之间的有机而密切关系使得我们在翻译文本时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对世界与思维、思维与语言、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那么,我们研究翻译,就应该弄清这三者之间关系的客观存在与进化规律,把翻译研究提升到语言哲学高度,延展语言思维的维度,深化翻译理论的视角,增强对翻译的规律性认识,以推动翻译研究的科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