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声音与字幕

声音与字幕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同期声又是在声音通道上进行传播的,按照传播通道的分类,它属于“听”的范畴。通过画面我们并不能看到所有音响的声源,但由于声音具有与视觉形象同在的唯一性,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些声音时,我们可以瞬间调动自己的想象力,知道该声音是从哪种声源发出的,由此将电视画面的二维空间立体化,这既加深了现场感,也增强了现场报道的可信度。
声音与字幕_电视直播与现场报道

一、同期声

电视节目中通常存在四种声音,分别是话音、现场声、音乐和音响效果。最常见的话音是对白和解说词。现场声是动作发生时的实际场景内存在的声音,环境产生的如水声、鸟鸣声、车鸣声、机械声等都属于现场声的范畴。而在电视现场直播报道中,最常见的是话音与现场声,所以我们将引入一个概念——同期声。

同期声是指摄像师、记者等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现场摄像时同步记录的现场声,也可称为“有源音响”,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源自电视画面中的客观事物的音响。同期声包括人的有声语言,自然环境发出的音响以及人与自然接触而产生的各种音响等。

同期声与画面是不可分割、相伴而生的。一方面,同期声在电视传播中属于听觉传播的范围,但它又是电视画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同期声是电视传播中具备视、听双重属性的重要元素。在现场直播报道中,对于被摄对象的声话采集往往是一体化进行的,摄像师常常需要身兼数职,在完成画面拍摄的同时也要保证声音的收录,下面我们简单介绍收录同期声所需要用到的工具。

首先是话筒。话筒可分为随机话筒和外接话筒两类。

随机话筒在大部分便携摄像机中都随机配备。家用摄像机的随机话筒多为内置,而专业的摄像机通常配以附加式话筒,不仅在现场更具灵活性,它的收录效果也要优于前者。这类随机话筒的优势在于其便利性,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随机话筒限制了被摄对象与摄像机的距离,越接近话筒的声源往往成为更主要的声音,而在复杂的直播现场,噪声、杂音等不良声音难免会取代被摄对象发出的声音而占据主要地位。

图8-12 摄录一体机

外接话筒不设置在摄像机中,在现场的新闻工作者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外接话筒。外接话筒的种类也相对丰富多样,有手持话筒、纽扣话筒、支架式话筒、强指向性话筒等。手持话筒在过去的新闻直播中很常见,记者手持话筒,当进行采访时要将话筒对着受访者的方向才能收录到优质的录音,一旦话筒位置偏离声源就会造成声音的损失。如今的现场直播中记者多使用纽扣话筒或者“耳麦”,用一个夹子将话筒夹在记者的衣领处,或者戴耳机式话筒进行现场报道。在使用纽扣话筒时要注意控制嘴与话筒的距离,距离太近会造成声源音量过大而破坏声音信号,同时也要避免剧烈运动造成衣服与话筒摩擦而产生的噪声。支架式话筒如图8-15,因为需要放置在坚硬而平坦的表面上才能使用,所以在现场直播中很少使用,不做过多解释。强指向性话筒常被置于声源附近,但不出现在电视画面当中。由于它的指向性极强,所以即使不出现在电视画面中依然可以精确地在众多声源中识别并收录特定声源。有时,为保证收录优质的同期声,话筒多配以防风罩或减震座等配件以隔离外界噪声。

图8-13 手持话筒

图8-14 纽扣话筒

图8-15 支架式话筒

图8-16 强指向性话筒

(一)同期声的作用

“声画合一”的实质是:电视画面是有声音的画面,同期声是其声源画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同期声又是在声音通道上进行传播的,按照传播通道的分类,它属于“听”的范畴。同期声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 结构和转场

同期声是电视新闻节目中重要的结构性因素,它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叙事和转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首先,同期声可以代替一部分解说词,对新闻事实进行叙述、评价。解说词是向观众描述现场的环境并将节目的各个部分连接为一个整体的话音方式。解说词分为摄像机镜头内解说与画外解说两种,画外解说词称为画外音解说(voice-over,VO),解说者在镜头内进行解说时称为画内音(SOT)。在直播现场,记者为了向观众介绍现场的环境、背景资料以及事件发生的起因和经过,常要在现场进行大量的描述,有时也需要采访相关的知情人和专家学者,并将所有的资料整理为解说词。但这种转述会造成信息损失,甚至出现信息的变形,降低新闻的可信度。而在今天许多的新闻报道中,同期声代替了部分解说词,观众可以听到来自现场的声音,如赛场上球迷的助威,火箭点火发射前指挥官的倒计时,战场上的枪炮轰鸣声,火场中消防车的鸣笛声,等等。这些同期声丰富了现场报道的内容,也更直观地完成了解说词的任务。

其次,同期声具有转场的作用。在现场报道中,转场对于记者来说有很大难度。在叙述告一段落后,新闻报道往往需要一个视觉或听觉的刺激暗示观众转场,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下一场当中。这时,利用同期声是最自然而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记者发布会中,当新闻发言人就当前问题进行回答之后,下一个提问的记者先发出“声音”,然后自然地过渡,将画面切换到记者席当中。这样一来,观众可以把投入在上一问题中的注意力转到这个记者提出的新的问题当中,这样的效果远比画外音叙述记者的提问和新闻发言人的作答更生动、更自然。

2. 加深现场感

电视画面为观众提供二维平面,同期声的加入创造了第三个维度,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通过画面我们并不能看到所有音响的声源,但由于声音具有与视觉形象同在的唯一性,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些声音时,我们可以瞬间调动自己的想象力,知道该声音是从哪种声源发出的,由此将电视画面的二维空间立体化,这既加深了现场感,也增强了现场报道的可信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五官来感受世界,当现场报道中加入同期声后,观众不再只通过眼睛接收信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感官能力,让观众犹如亲临现场。

(二)同期声的处理

1. 保证同期声的真实性

保证同期声的真实性主要是从两点出发。第一是要保证其与发声主体的画面是同步进行的,电视画面若与同期声不符,那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将会受到质疑。第二是要保证同期声的清晰度。就像电视画面有不同景别、角度以及运动轨迹之分,同期声也有距离声源远近、声音的强弱、不同方位的区别。因此,在实际拍摄中,在保证同期声与画面时间同步的前提下,为了避免上述差异造成的视听感受上的不统一,新闻工作者要对同期声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比如,云南省鲁甸县发生地震后,堰塞湖水位上涨。在现场报道当中,记者首先站在堰塞体上,当画面用大景别介绍堰塞湖区的整体情况时,同期声中只有记者的声音较清晰,各处施工的声音和大型机械的声音以及武警官兵现场作业的声音都相对较弱,充当背景声。而镜头摇至堰塞湖边,利用小景别表现正在作业的挖掘机时,挖掘机作业的同期声则成为主声源,从整个堰塞湖区的声音中脱离出来,其他声音成了背景声。接着,当画面切至徒步进入堰塞湖进行施工的官兵部队以及从山体上滑落下来的落石时,落石的同期声增强,成为主声源,而其他声音则成为背景声。因此,新闻工作者要依据电视画面的变化对同期声的清晰程度和音量大小进行处理,要做到视听体验的同一性,从而保证同期声的真实性,进而实现现场报道的真实性。

2. 对同期声进行选择与提炼

对同期声的选择与提炼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画面同期声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则是对收录方式的选择。电视现场直播不同于其他录播的新闻节目,它没有后期剪辑的步骤,所以对同期声的收录也要谨慎小心。为了避免错失有价值的同期声,不要从开机起开始收录声音,因为收录到与报道内容无关的同期声是对现场报道的一种干扰。因此摄制人员要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判断和推测,并结合电视画面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收录方式,能够在恰当的时间收录有价值的同期声,并对同期声进行及时的处理。

3. 保证同期声的完整和连贯

对于同一现场、同一被摄主体来说,记者对声音的采制必须是完整而连贯的。与同期声不同,电视画面不必完整连贯,因为就观众的视觉习惯来说,人们可以接受画面不间断的切换或是利用空镜头等技巧进行的转场。而声音的中断和缺失则无法弥补,尤其在现场报道的情况下,更易被观众察觉。所以,为了避免同期声的中断而带来的报道失误,摄像师必须时刻关注主体声源的时间长度,使之与拍摄的画面相互配合,完成一段完整、连贯的现场报道。

二、字幕

字幕是电视画面中附加的具有解释说明作用的文字。电视是一种时效性强、保存性弱、选择性弱的媒介。但文字一般代表着印刷媒介,具有较弱的时效性、较强的保存性和选择性。所以,电视画面和字幕的结合能够形成一种互补的效果。虽然字幕属于电视画面的一部分,随着电视画面的消失而不复存在,但是相对于动态的画面来说,静态的字幕具有更好的保存效果和反复阅读的优势。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电视字幕几乎靠手写,效率低且作用小。进入新媒体时代后,通过电脑录制字幕成为一件快捷、高效的事,字幕的作用也慢慢得到发挥。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几种电视现场报道中字幕的常用功能与作用。

(一)标题性

标题一般是指节目或者片子的题目或名称,有些频道名、电视台名也算作字幕的范畴,通过字幕的形式进行标示能起到区分和强化的作用。如习惯于每晚7点钟收看新闻的观众,打开电视机后不需要先分辨节目内容,仅看到“新闻联播”的字样时,就知道该频道正在播放《新闻联播》节目。

(二)说明性

现场报道中的字幕常用来说明新闻报道的时间、地点、重要事件、人物姓名、人物的身份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信息,与同期声或解说词一同为电视画面服务。如此,观众只需浏览字幕内容就可以快速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补充信息。比如,针对马航MH370失联客机,马来西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的直播中,字幕中对发布会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姓名及其身份进行了简要说明(图8-17)。

图8-17 有字幕的效果(希沙姆丁答记者问)

(三)字位作用

字位是指字幕出现的位置。字位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它具有指示、导视等作用。没有字幕指示时,观众对画面的视线是散的,不易抓住关键信息点;而有字幕提示时,观众不仅可以准确把握直播报道的关键信息,还能理解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如图8-18,依然是马来西亚针对马航MH370失联客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左边的图去掉了大部分与本则现场报道相关的字幕,观众在打开电视后短时间内不能掌握报道的内容。右边的画面中的字幕具备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关键信息,使得整个画面一目了然。

图8-18 对比有无字幕的效果(希沙姆丁答记者问)

(四)翻译作用

直播报道中,涉及外语内容时,往往通过同声传译者进行同步解说。但画面中的字幕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去掉其中的重复和错误,提炼并显示主要的内容,帮助观众理解同声传译者的翻译。另外,汉语语言中包含着多种方言,还有些受访者的发音吐字不清晰,也让观众难以理解,这时字幕便能起到很大的“翻译”作用。

(五)网络页面效果

人类正进入互联网时代,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网络页面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这种网络页面的呈现方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丰富的信息量、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人们似乎已经习惯这种复杂多样的视觉体验。而固定字幕、滚动字幕、飞字幕等多形式的字幕与新闻图片、现场报道的视/音频等内容相结合,形成了电视画面的网络页面式的视觉效果,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通道和数量,实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也预示着电视画面正走向多元化、多屏化、多格式、分立化的局面。如图8-19,电视画面中左上端是央视新闻频道(CCTV-13)的频道标识,右上端是直播标识,左下端是节目《环球视线》的名称和现在的时间显示;画面的中间为两个分立视窗(即双视窗),左侧分屏是受节目邀请的特约评论员尹卓正进行相关评论,右侧是“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画面;画面下端是两条字幕,最底端是一条不断横向移动的新闻简讯,其上是当前讨论的话题或特约评论员的观点。这种网页式的画面布局,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而且画面形式和构图也富于变化,实现了“赏心悦目”的信息传播。

图8-19 电视画面网页化效果

(六)美观性

在直播报道中,字幕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字幕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字幕是辅助性因素,它不能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使得画面复杂混乱,或者喧宾夺主。而且,字幕还要发挥其美化画面的作用。当画面内容单调、色彩单一时,要合理地运用字幕进行画面的补白,以此充实画面。当画面内容多样,色彩丰富时,应尽量提炼关键信息,简明扼要地加入字幕,这样能在画面中起到点缀的作用,避免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或忽略关键的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