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形成的空间维度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形成的空间维度

时间:2023-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从三个不同空间层次的建设特点与人群需求出发,从空间维度出发分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的形成机理,见表3.1。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城市内缘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因此,应从这三类城市空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出发,从城市整体空间战略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因此,解决质量与距离的矛盾是城市外缘区实现空间相对公平的关键。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形成的空间维度_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公平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城市内部不同空间区位的建设历史、开发力度不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度与完备度有所差异,不同空间区位的人群特征(人口密度、经济收入等)也会带来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差异,导致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在不同空间区位的布局特征也应有所区别。因此,基于城市空间系统的整体特征,根据不同类型空间的建设历史、人口分布密度等特点,在空间上将空间公平的空间层次划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内缘区与城市外缘区。以下从三个不同空间层次的建设特点与人群需求出发,从空间维度出发分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的形成机理,见表3.1。

表3.1 不同空间类型的发展特点比较

1.城市核心区

城市核心区是人口最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集中了全市数量最多、质量最优的各类、各级公共服务设施。该区域发展特征相对稳定,具有较完善的设施规划,一般按市级、区级、居住区级三级配置设施。但伴随人口的不断增长、居住分异现象的突出及设施需求层次的提高,城市核心区面临人口密度高、设施陈旧、设施等级不够完善、设施分布过于集中等问题,公共服务设施亟须功能升级,扩大服务覆盖范围。

2.城市内缘区

城市内缘区是紧接城市核心区的快速城镇化地带,人口密度介于核心区与外缘区之间,设施功能单一,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当前及未来人口的需求。同时,该区域是城市核心区人口“解密外输”的主要地域,最具发展潜力成为城市经济发展腹地,是三类地域中的关键和难点。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城市内缘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首先,城市内缘区的发展与建设是一个阶段性过程,随着建设力度的加大与人口的不断集聚,人口层级逐步完善,对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设施等级及设施类型的需求也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特征与建设特点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其次,城市内缘区是核心区与外缘区的过渡地带,如何协调与核心区、外缘区的关系尤为重要。城市内缘区是投资热点区域,集聚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都希望能快速获取效益,若为追求集聚、规模效益,忽视核心区与外缘区的设施建设与协调布局,可能导致生产力资源在空间上的不合理配置。因此,应从这三类城市空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出发,从城市整体空间战略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

3.城市外缘区

城市外缘区是人口密度最低、居住相对分散的区域。该区域以居住区级设施为主,功能单一,规模不足,服务半径过大。若从距离可达性出发,在人口密度不高的城市外缘区均匀配置优质设施,将有可能造成公共服务资源的浪费;若从设施质量出发,采用集中配置的方式,又可能使大部分分散居住的居民享有公共服务的可达性机会大大降低。因此,解决质量与距离的矛盾是城市外缘区实现空间相对公平的关键。本研究认为可以结合人口密度变化趋势和空间发展战略,通过在人口相对较多的聚居区集中配置优质设施来吸引人口集聚,从而扩大优质服务的覆盖人群,为绝大部分人口提供相对公平的机会,少部分居民若仍面临较大交通成本,可通过给予适当区位补贴等政策使所有居民享用同等质量的公共服务的成本大致相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