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化基本内容与影响因素

社会化基本内容与影响因素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是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此外,心理素质社会化还包括培养与职业相适应的心理素质。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是行为规范社会化的两个基本方面。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有政治意识和为特定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社会成员。
社会化基本内容与影响因素_社会心理学理论及其教学实践研究

一、社会化基本内容

(一)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

社会生活基本技能包括生活自理技能和谋生技能。生活自理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内容,婴儿在离开母体的最初阶段除凭借哭声表示吸吮母乳或别的需求外,其生活知识是一片空白。稍大之后,成人就教他穿衣吃饭,教他咿呀学语,使他逐步形成有关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同时他也按照渗透在衣食住行及周围环境中的特定文化模式塑造自己。此外,他还必须更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心理与生理结构,自我调节情绪,合理安排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等,这样才能获得生活自理技能。一个人对基本生活习惯和知识的掌握,是一个逐步习得的过程。个人通过每天周而复始的生活节律,学习、养成衣、食、住、行的常识和习惯。而且,人类的基本生活知识呈开放状态,它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不断变化发展。因此,个人也必须随着生活的发展,学习新的生活知识。如喝的方面,在茶叶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无须去学习饮茶的知识,而当茶叶被引入人类的生活领域之后,泡茶、饮茶的知识也就成了社会化的必然内容。不学习这些知识,就可能闹出把茶水倒掉而吃茶叶渣的笑话。因此,加强基本生活知识的学习,获得生活上的自理,这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化的第一项内容。

谋生技能是一个人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又一项能力。在传统社会中,谋生技能社会化主要依靠子承父业式的家庭传授,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其成员生产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传统的家庭教育便远远不够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多方面的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承担了人的谋生技能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今天社会里任何人只有受到良好的社会教育,才可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正常地生存下去和按照社会的需要发展自己。

(二)社会角色社会化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G.H.米德的解释,角色是一种行为模式,具体说是一种符号,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其权利义务要求的行为模式。角色代表一种社会期望,特定社会(以及组织等)总是期望它的成员按照他的社会地位行事,社会成员也总是要求自己努力表现出符合这种期望的行为来。比如,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指个体根据社会对男女基于性别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角色要求和期望而形成的相适应的行为的过程。社会角色化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包括对目前角色的认知和对未来角色的认知,角色认知是否准确,决定了个体能否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第二是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都被赋予了按照这个地位的规定行事的要求和期望。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这一要求和期望都可引起角色差距或混乱。第三是培养角色变化的适应能力。人类社会是纷繁复杂的,特别是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工带来了角色位置的增多,人与外界的交往面较广及社会流动性大,再加上许多约定俗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每个人所担任的角色的变化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充当的角色发生变化时,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之相适应。

(三)心理素质社会化

心理素质社会化就是指使人们用健康的心理指导自己的行为的过程。它是人的社会化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在人的成长、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能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并能免遭有害冲突。心理素质的社会化包括五个方面:(1)发育正常的智力;(2)稳定而快乐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感;(3)具有自信、果敢、有恒心、精益求精等优良的意志品质;(4)健康的性格;(5)健康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素质社会化还包括培养与职业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如一名运动员,就应具备与竞技职业相适应的心理素质。总之,心理素质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人早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而且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同样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行为规范社会化

任何社会都有一套必要的社会规范,即社会向全体成员提出的行为准则或要求人们的行为遵从的一定规则和方式,它表现为法律、道德、风俗等不同的方面。行为规范社会化是指通过社会各种形式的教育、社会舆论以及使用强制性手段等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习惯、传统,用以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调整个人、团体、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是行为规范社会化的两个基本方面。法律规范社会化就是指使人们能按照法律制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而强烈的强制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学习法律知识可以更好地使人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道德规范社会化就是指使人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在社会中为了维护人们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人们行为的标准。个人若遵守这些道德标准,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在行为规范社会的过程中,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社会行为规范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正常生活秩序、规定个人行为的规范,它们的属性和发挥作用的途径各不相同。如法律规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道德规范不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它靠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遵守。但所有的社会行为规范,都必须通过个人的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才能成为社会化的成果,社会行为规范的内化,使个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造成行为规范只是社会化的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内化行为规范,用社会行为规范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才是社会化的真正目的。当然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的形成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逐渐适应现有政治结构采用的规范,认识自己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并决定服从、巩固或变革它。任何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兴旺发达的社会,都十分注意对它的成员进行政治社会化,包括思想体系、社会制度、人生观等各个方面的教化,从而使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接受社会的价值标准,承担起对它的责任和义务。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有政治意识和为特定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社会成员。

二、社会化影响因素

为什么社会文化的影响力能把一个自然人塑造成一个社会人,而不能把一只猴子或一个类人猿塑造成一个社会人呢?这是由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决定的。

(一)影响社会化的主观因素

一般的,就影响社会化的主观因素而言,包括个体的遗传素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依赖期等。

1.遗传素质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遗传素质的不断分化,表现出个体发展的特有趋势,从而为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

2.思维能力

人虽然是生物的一类,但人是高度发展了的生物有机体,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复杂的神经活动,产生了被恩格斯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类的思维,思维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核心,使个体能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成为自然的主人。

3.语言能力

人借助语言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文化,了解他人的经验,积累生活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处理社会关系,创造社会财富。可见,人类语言能力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条件和影响因素,没有语言,个体就进入不了社会,无法进行人际交往与社会交往,也就谈不上社会化。

4.学习能力

人类具有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使知识内化,转变成自己的观念、需要、动机,形成独特的见解,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人的学习能力,在初生的时期,往往限于他人外在表现的动作,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生活知识的积累,便能自觉地体会他人内心的想法和计划,一旦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也就试着形成相似的计划和想法,直至使外显的动作和内心的计划表里一致,变成自我的观念和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动的主体。

5.生活依赖期

人有一个较长的生理上无法自理,智力上未趋成熟,生活上不能独立的童年时期,因而必须依赖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关怀和照顾。正是这种生活依赖性,决定了一个人生下来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而要在社会中生活,就不得不接受广泛的、多重的社会影响。例如案例: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狼的特点:吞食生肉;四肢爬行;目光锐利;不会说人话,夜阑人静发出阵阵长嚎。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其中的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她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案例中,“狼孩”无法完成正常人的各种活动,从社会化角度分析就体现社会化依赖的因素。

(二)影响社会化的客观因素

人类的遗传虽然为社会化提供了基础和必要前提,但是还有一类更为重要的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即人生存于其中的整个社会环境,其中包括文化、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工具。

1.文化

什么是文化?对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比较著名的、被公认的是B.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在泰勒看来,所谓文化,是人后天获得的广义生活方式的总和,而非天赋本能的东西,同时也含有精神、理念性的价值。它遍及人类行为所及的一切领域。

当前对文化比较通俗的解释是:所谓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举止言谈等交际方式,以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科学中的思想方法等等。各个社会的文化是社会整体性的产物,一经产生就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与生活实践自然地符合它的要求与准则。

2.家庭

在任何社会中,家庭都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家庭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人社会化关键性的生命早期阶段,正是由它主要负责儿童的社会化,使儿童在家庭中建立起其最初的亲密的感情联系,学习语言,并开始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对于幼儿来说,家庭就是全部天地,在家庭以外,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因此也不会对其从家庭成员那里学到的东西加以比较和评价。

家庭中的社会化大量是有意安排的,但也有不少是无意识地进行的,例如,家庭内部的社会相互作用方式就可能在无意识之中为儿童长大后的行为和个性提供模式。

重要性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一种独特的位置,从出生之日起,儿童就具有了在某一种族、阶级、民族、宗教和地区的亚文化中的先赋地位,这些都可能会有力地影响到后来的其与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化的性质。

研究表明,儿童的人格和社会发展会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强烈影响。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三种。专制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定的规则,不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冒险及主动做事,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放任型的父母不为孩子立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只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情,忽略对规则的教导,不能适时教导孩子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使得孩子较缺乏自制力。权威型的父母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独立性,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一项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说明有效地培养出独立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孩子的父母,不是专制型的也不是放任型的,而是权威型的。专制的父母为孩子规划所有的事,将孩子训练成听话的机器,并不能帮孩子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放任型的父母很少向孩子强调他应负的责任,往往使孩子面对挫折无法适应。比较而言,权威型的父母试图强调与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相应的权利与责任的平衡,这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健全的自我,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独立而有自信的人。

3.学校

学校是社会正式规定的负责使年轻人社会化、学习特定的本领和价值标准的机构。除了传授技能和知识,学校还从事着直接向学生灌输价值标准的工作。学校里的社会化不仅通过它的正规课程进行,还通过从课堂编组活动计划到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的暗含的课程来进行。通过学校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必须保持整洁和严守时间、听课时不能走神,学会了保持安静,等待轮到自己的机会,还知道了他们应该尊重和服从那些在他们面前具有社会权威的人们的指挥。

在学校里,孩子们第一次处于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直接监督下,知道了有时服从别人并不是由于这些人给了他们爱和保护,而是由于社会制度要求大家共同遵守规定。他们不再被看成是某个特殊的人,而是成了群体中的一员,共同接受群体规则的管辖。孩子们还学会了用别人评价他们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参与学校生活还减少了儿童对家庭的依赖性,形成了他们与更广阔的社会之间的新联系。

4.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指处于某一年龄阶段或年龄组的人组成的人群集合体,在同龄群体中,虽然也有年龄上的分界,但是,这种年龄上的分界是模糊的,其中有一个年龄幅度,不像同龄人所标示的年龄界限那么明显。它有四个特点,即:(1)明显的自发性,无须社会公开承认,完全是同龄者之间自发组成的;(2)强烈的表意性,成员间感情融洽,反应积极;(3)较大的流动性,它没有强制的纪律约束,成员极易变化;(4)领袖人物的自然性,同龄群体的领袖人物大多是自然形成的,并且在群属成员中有着较为公认的威信,起模范作用,其思想素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对其他成员有重要影响。

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体系,而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和同龄人一起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多,受同龄群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父母对其的影响却在减少。当儿童逐渐长大,发现自己的一些兴趣和爱好在家庭和学校中不能得到满足时,便开始寻找同龄伙伴。在同龄群体中,儿童会体验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感受。首先,个体在同龄群体中会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参与大多数的活动,而不是接受某种权威事先的安排,他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这可以大大提高个体的独立意识,促进其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强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其次,同龄群体会给予个体大量亚文化的影响。个体在同龄群体中可以摆脱家庭或学校环境中的那些社会权威的约束,自由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沟通中产生共鸣,进而形成较为明晰的群体亚文化意识。这些亚文化包括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服饰发型、隐语、符号等。群体通过奖励遵守同龄群体规范的人、批评或排斥那些不遵守规范的人,对他们的社会行为和个性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

5.大众传播工具

大众传播工具包括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它们拥有众多的听众、观众或读者,无疑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对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例如,在社会生活中,报纸、杂志、电视上的商品广告会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起到引导作用。电视和电影中所描写的生活历程和塑造的人物形象,经常被年轻人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和直接模仿的对象。电视节目(包括广告)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人们可以从电视中得到许多关于人物、地方和事件的广泛知识,了解医生、律师、警察、科学家、艺术家等多种社会角色。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天涯变咫尺的视频聊天、足不出户的网上购物、表达自我的博客和播客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消费、娱乐等生活模式,网络对人们社会化的影响也已不容小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