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区公共品需求

社区公共品需求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深度剖析社区公共品需求的特征,将为我们细分社区公共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公共品供给机制提供基本支撑。这些社区对公共品的需求是存在差异的,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共品有效供给。这表明低收入社区与高收入社区居民的公共品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社区公共品需求_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机制研究

1.社区公共品需求的特征

把握居民社区公共品需求的特征是有效供给社区公共品的前提。和谐社区的建设必须以满足社区公共品需求为出发点。不同类型的社区对公共品需求的差异以及同一社区不同社群对公共品的不同需求,使社区公共品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深度剖析社区公共品需求的特征,将为我们细分社区公共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公共品供给机制提供基本支撑。

(1)社区公共品需求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人民的需求基本局限在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方面,受经济收入的限制,生活水平低下,对公共品的需求单一,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小康水平,对公共品的需求由满足生存需求向满足休闲娱乐等综合需求发展,而且随着单位制的解体,越来越多的原来以单位为依托体的群体开始融入社区,成为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人。可以说,单位制的解体使原来社区比较单一的居住群体变得复杂。这也就直接带来了社区公共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同时原来由单位一手包办的事务现在转移到了社区,原来由单位提供的公共品开始逐步向社区集中,因此对社区公共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2)社区公共品需求的差异性。不仅不同类型社区之间对公共品的需求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社区的不同社群之间对公共品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不同类型社区对公共品需求存在差异。划分社区类型的标准有很多,但一般以收入的高低划分比较常见。通常按社区居民收入状况将社区分为低收入社区、中等收入社区和高收入社区。这些社区对公共品的需求是存在差异的,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共品有效供给。在低收入社区重要的是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在高收入社区注重的是安全需要和交往需要。根据民政部全国城市社区建设普查数据显示,低收入社区需求最大的区别是社区治安、求职和家庭困难扶助,而高收入社区前3位的需求则是环境卫生、社区治安和社区活动。这表明低收入社区与高收入社区居民的公共品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低收入社区居民的公共品需求仍是保证生存需求。

其次,在同一社区不同社群之间公共品需求也存在差异。随着我国单位制的解体,原来以单位为依托的大量职工逐步转变为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居民,而社区居民也由原来比较单一群体变为越来越复杂的多群体。这些群体按照职业状况可以划分为下岗人员、在职人员、退休人员、无稳定职业人员等多种群体。他们在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以及个人爱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对公共品需求也必然存在差异。以老年人群体、下岗人员群体及在职人员群体为例,老年人群体的主要需求是医疗照顾和人际交往。社区是老年人群体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很高,不但希望社区提供良好的医疗照顾,而且希望社区多开展社区活动,丰富其精神世界。下岗人员群体就业需求和生存需要尤为强烈。这类群体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很难在劳动力市场获得稳定职位,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提供医疗保险、解决子女教育费用等是这类群体最大的需求。在职人员群体拥有稳定的职业和固定的收入,和老年人群体相比,社区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与社区关联度相对较低,他们最大的需求是社区的环境和安全。

2.我国社区类型演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

计划经济时期在城市实行的是以单位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社区结构必然以单位型社区为主,街坊型社区处于边缘状态。在那个时期单位集生产和生活于一体,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单位之间有明确的地域界限,而社区范围基本上以单位的界限来划分。单位社区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内部人员交流密切,而单位社区之外人员之间基本没有交流。传统的街坊型社区在计划经济时期逐渐被边缘化,数量急剧减少,功能也逐渐弱化,主要履行民政救济、社会优抚等一些边缘性职能。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10年来,社区阶层化格局成为社区变迁的趋势之一。社区类型不再是简单的单位制和街坊型,而是逐步演变为传统式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演替式边缘社区、新型房地产开发型社区、“自生区”或移民区6大类。其中,混合式综合社区是在城市边缘兴建的居住功能较为单一的大型居住区。这类社区居住环境较好,社区内的生活设施配套,也比较齐全,有的社区还有一些小型商业中心。演替式边缘社区处于城市边缘地带,属于农村向城市演替的社区,包括“村改居”型和“村居合并”型两种。这类社区居住人员复杂,社区公共秩序比较混乱,服务设施也十分有限。“自生区”或“移民区”是在城市社会变迁中形成的,社区成员流动性很大,社区服务[1]

总之,社区分化使得社区公共品需求更加多样、复杂,而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在供给社区公共品时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社区公共品供给效率。

3.影响社区公共品需求的因素

影响社区公共品需求的原因有很多,社区人口结构、社区空间结构的差异,以及社区管理体制的不同和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状况等都是影响社区公共品需求的主要因素。

(1)社区人口结构。社区的人口结构是指社区人群的特征差异状况,包括生理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和政治结构等。这些结构的差异会带来社区公共品需求的差异,尤其是经济结构,即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公共品需求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社区,生存需要是社区居民最基本的需求,对公共品的需求主要是以物质生活资料为主。高收入社区的居民消费水平比较高,相对于低收入社区而言消费的理念也不同。这类群体对公共品的需求不再是满足生存需要,而是非物质性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如社区环境、社区娱乐场所建设、社区和谐等。他们要求生活得更好一些、更舒适一些、更愉快一些。所以,人口结构是社区居民公共品需求差异的重要因素。

(2)社区空间结构。社区空间结构包括社区内部空间结构和社区外部空间结构。社区内部空间结构,即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关系。社区外部空间结构,即社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与城市服务设施的关系。社区空间结构差异也是影响社区公共品需求的重要因素。以社区空间结构为依据,我们把社区分为旧居住社区、混合型社区和新建商品房社区3类。例如:老城区旧居住社区,既是居民居住休息场所,也是商业活动场所,人员结构复杂,安全隐患严重,卫生状况较差,所以这类社区就决定了居民对社区安全、清除垃圾的需求多;而在新建商品房社区,居住人员固定,社区规划较好,居民更多的需要是精神文化活动与社区内部的情感交流。

(3)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一般分为单一式和多元式管理体制两种。单一式管理体制主要集中在老城区,是指社区居委会负责社区环境、卫生、就业、低保等所有事物。这种体制下社区居委会管辖范围太广,是社区公共品供给的唯一主体。这就势必影响公共品供给的质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多元式管理体制下社区所有事物由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业主委员会共同管理。社区居委会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主体。三者有着一定的分工。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社区内的环境、卫生、治安、房屋维修等,而业主委员会主要是监督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公共品以及服务。这样就有利于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应管理的事务之上,有利于提高公共品供给的质量。

(4)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状况。公共品需求决定了供给,但在某些时候公共品的供给也会影响需求。也就是说,当社区居民对某种公共品有需求,但社区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能力不够等各种原因而无法提供这类公共品,这样久而久之,社区居民对这种公共品的需求愿望就会减退,甚至消失。

4.社区公共品需求现状

(1)安全需求。“安居”才能“乐业”。首先,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不管是高收入社区,还是低收入社区,人们都渴望生活在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安全是社区居民的普遍需求。社区安全首先包括社区内的刑事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其次,是社区灾害事故,如社区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责任事故和财产损失。再次,是社区内的不良道德风尚与不良社会风气。根据国家民政部对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基本情况普查的问卷调查资料,在随机抽取的507份问卷中只有56%的人认为社区治安很好或较好,甚至还有14.5%的社区居民晚上出门感到社区不安全。此外,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对武汉市长堤社区和常青花园第三社区的居民求助记录进行统计后发现,因社区安全问题而向物业等部门求助的次数分别占求助总次数的27.6%和27.8%。这些数据说明社区安全问题是社区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安全是社区居民的普遍需求。

(2)社区环境、公共设施需求。社区是居民生活、休息的场所。社区环境的好坏以及公共设施配置是否完善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说,社区环境舒适优美是很多居民乐意看到的。从民政部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基本情况普查资料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对武汉相关社区调查的资料中我们发现,当前社区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如儿童服务和老人服务设施等还不完善:有34.28%和43.77%的答卷人认为社区没有相关设施,或相关设施还不完善;有38.46%的答卷人认为社区健身娱乐设施或项目缺失。而且,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车成为代步工具,逐步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停车位置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在调查中只有51%的受访者对停车场设施感到满意。

(3)社区参与需求。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可以充分体现公共参与精神,既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也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的责任分担,在很大程度上能推动社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区参与分为政治性参与和非政治性参与。政治性参与包括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讨论社区的重大事项等,一般与国家政治事务或本社区权力运作相关联;非政治性参与也称公共性参与,如组织社区娱乐、体育等活动,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环境治安卫生等方面的活动,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相关,是社区参与的主要内容,是社区成员关注的焦点。

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公共性事务,一方面,可以增进居民相互之间的关怀和情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社区人际阻隔现象。从民政部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基本情况普查资料的抽样(509人)中发现,社区邻居之间不经常往来或不往来的占56%。也就是说,虽然生活在一个社区,但有一半以上的社区居民是没有交流的,尤其是新建社区,由于居民来自四面八方,相互之间来往更少,甚至出现同一楼层的邻居相互不认识的局面。另一方面,社区参与可以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好地体现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在湖北省民政厅2005年全省城市社区建设基本情况普查中,有55%的老年人希望社区多搞点文化娱乐活动,如成立老年健身队、舞蹈队、腰鼓队等各种小团体,开展各种活动;37%的居民希望参与社区治安活动;而47%的居民希望参与社区环境卫生活动。

(4)就业服务需求。就业与社区的很多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劳动就业形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城镇人口失业率在4%左右,而相关专家估计失业率在10%。由于统计的误差及难度实际上失业人数大大超过这一数字。失业人群中有一部分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转轨遗留下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国企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职工。这类群体在老旧社区中数量有很多,他们有的只受过中等教育,过去从事的主要是低技术的工作,自身无法适应新技术革命创造的新的工作岗位,但同时他们又要承受支撑家庭的巨大压力,对他们来说就业需求非常强烈。

(5)老年人服务需求。社区中的老年人主要是指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他们离开工作单位后,活动的空间变小,社会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就是社区。较之社区其他人群,他们对社区的依赖更明显。大部分老年人,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开展的活动太少,缺乏活动空间。老年人希望社区多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与社区其他人员有更多的交往,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同时,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更多的养老设施和场所,如老年之家、老年活动室等服务设施,使社区的老年人可以聚集在一起,便于开展娱乐活动,以丰富老年生活。此外,很多社区的独居老年人还希望社区建立老年人医疗机构,解决其看病难的问题。

(6)青少年服务需求。社区青少年主要是指在校学习的中小学生。青少年课余生活区域主要在其家庭所在的社区。青少年在社区的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寒暑假实践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特长培训、学习方面的辅导、获取预防犯罪知识等。就目前总体情况看,社区难以满足青少年的这些需求。以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为例,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是青少年社区文化生活必要的载体。以“社区青少年的比率在14.45%左右就应该至少配备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为标准的话,大部分社区实际上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其供给总量普遍不足。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青少年活动空间显得更为不足,有的社区甚至根本没有提供任何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在活动形式上,据调查,相关部门和机构也很少有或根本没有组织社区的青少年参加过公益活动。

[1] 李雪萍.城市社区公共品供给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