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太仓农业现代化的历程

太仓农业现代化的历程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太仓人民努力下,太仓的主要农产品产量还是基本稳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1993年太仓撤县建市的顺利进行。从2010年初开始,太仓重点探索并推进合作农场发展,通过几年的实践,发展合作农场的成效已开始显现。
太仓农业现代化的历程_现代化之路太仓实践与探索

1.20世纪的传统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过去在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下,生产水平较低。正常年景,水稻亩产只有120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壮大了集体经济力量,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改革耕作制度,推广良种,改良土壤,逐步实行农业机械化,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65年,太仓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6277亿元,比1949年增长2.5倍。“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排斥多种经营,农业经济效益下降。1979年起,逐步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发展规模经营的联合体和专业户,扩大商品生产;并采取“以工补农”措施,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1422亿元,比1978年增长13.2%,其他产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之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由于多种原因,“三农”陷入困境。太仓大量年轻力壮的农村劳动力弃农进城当工人,80年代末期,农业的发展有所萎缩,农村的面貌也日趋陈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居民的差距拉大。但在太仓人民努力下,太仓的主要农产品产量还是基本稳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1993年太仓撤县建市的顺利进行。

2.21世纪的现代农业

(1)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进行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太仓农业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其主要动因是“城乡一体化”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与“三农”(农民、农村、农业)开始互动并进,比翼双飞。在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同时,2004—2014年,中央连续发出十一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对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农业综合能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明确指示,把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这为太仓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太仓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之一,其农业的发展与全国状况有很大的关联性,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由于农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带来了农业劳动力成本高、消费要求高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太仓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照搬照套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农业现代化路子,既不能学美国、加拿大等人均耕地资源多、主要追求劳动生产率的大规模经营、大机械作业模式,又不能学日本、韩国等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国家靠补贴来维持小规模生产的高收入和农产品高价格的做法。

太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经济社会基础,必须强化农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和工作措施上充分保障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使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使农村成为农民享受幸福生活的现代社区,使农民成为具有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

(2)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走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农场化“四化发展”之路。明确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优化生产力布局,注重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快形成现代粮油业、现代蔬菜业、现代水产业、现代园艺业和现代畜禽业的现代农业格局。

园区化:探索形成了“1+7”市、镇两个层次的园区化发展现代农业新模式。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科技立园、市场运作”的园区建设机制,“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园区运行机制,为更高标准、更快速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探明了路径。

合作化: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探索组建合作联社,如江苏省仓润农产品专业合作联合社是由苏州市供销合作社和太仓供销合作社领办创建的、由太仓仓润蔬菜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的太仓第一家跨省市的集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为农户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的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单位33个,种养殖面积达4万余亩,年销售额10亿元,直接带动农户15022户。

产业化: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太仓拥有省、市、县(市)级龙头企业35个,培育出太仓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苏州口水娃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延伸,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场化:太仓发展合作农场,开全省先河。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促成了大批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有较多的农户通过“三置换”转变为市民。如何经营好集体土地、解决土地由谁来种的问题,需要确立农业生产新的组织形式和培育新的经营主体。从2010年初开始,太仓重点探索并推进合作农场发展,通过几年的实践,发展合作农场的成效已开始显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得到推进,经营规模最大的小桥农场达4400亩,合作农场形成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经营机制得到创新,合作农场内部探索采用“大承包”“小包干”的形式,合理进行利益分配,充分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新型职业农民得到培养,合作农场为培育职业农民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变为现实,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兼业化问题和农业后续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得到拓宽,兴办合作农场,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路径。农民从村级集体经营资源性资产能获得一定收益,将土地承包经营股入股能获得分红(或租金),参与合作农场生产劳动能获得劳务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