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因素

什么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因素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身的性格、 气质、 主观印象以及道德品质, 影响着人际关系形成的快慢以及所达到的程度。这里有三个 “原则” 在起作用。 “长远性” 原则人们在交往中发现, 自己的交往虽层次多样, 但与邻近的人交往, 将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现实性” 原则人们通过交往认识到, 与人相处的距离的远近, 是可否建立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因素。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_从自我相处到群体内适应的心理理论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 为了使活动顺利进行, 就会结成某种人际关系, 这种人际关系在不同条件下, 不同的人身上, 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方式。 有的人左右逢源, 如鱼得水, 在群体中与每个成员的关系都很和睦; 有的人在群体内形单影只, 但在群体外备受欢迎; 有的人在 “夹缝” 里无法生存, 但换换环境, 却能一呼百应等, 这说明人际关系的建立, 受多种因素的作用。

(一) 主观因素

人际关系的建立, 首先受着自身因素的影响。 自身的性格、 气质、 主观印象以及道德品质, 影响着人际关系形成的快慢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1. 性格和气质因素

这两种因素是属于个性中的成分, 它往往影响人际交往的数量和质量。 在群体中, 一个性情宽厚、 能体谅他人的人, 易为其他成员所欢迎, 成为众多人交接的对象, 因而, 也很容易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反, 一个性格孤傲、 态度冷漠的人, 既不愿主动去了解人, 也不愿被人们所理解, 孤芳自赏, 很难与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谦虚、 和气的人, 能获得别人的好感; 而一个自负、 目中无人的人, 则令人厌恶。 就气质而言, 一个热情奔放、 活泼好动、 善言辞、 乐社交的人, 往往易与他人建立关系; 而一个古板、 迟钝、 多愁善感、 刁钻古怪的人, 则会使人望而却步, 不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 主观印象

主观印象是指人们在接触时各自对对方进行评判的倾向。 在主观印象中, 有一个成分叫第一印象。 这个成分, 往往决定着人在与他人接触时的态度倾向和行为特征。 因而在初次交往时, 人的仪表、 衣着、 言谈举止、 神态风度等外观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切不可忽视。

3. 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属于个人的规范, 它决定着个人的内外活动。 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往往能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在工作中关心同志, 乐于助人, 为人热情诚实, 感情出自内心。 这不仅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条件, 而且还为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二) 客观因素

人际关系的形成, 除了自身的主观原因外, 还有许多客观因素制约着其形成。

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空间距离因素

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在地理位置上愈接近, 彼此交接的机会愈多, 互相依赖、 互相帮助的时候愈多, 就愈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 同一班的学生之间, 同一车间的工人之间, 同一连队的战士之间, 同一办公室的同事之间, 以及街坊、 邻居之间, 在一般情况下, 都易于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然, 空间距离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并不起决定作用, 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却是一个有利条件。 国外在管理中很重视这一外部因素的作用, 他们在对工作场所设计时, 常常将人际交往的因素也考虑进去, 这样, 既便于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往来, 有利于尽快协调关系, 又可防止因空间上的隔离而产生与整体利益不一致的小群体。

2. 交往次数

除了空间距离因素之外, 交往次数也是建立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 在群体中, 成员之间接触越多, 了解时间越长, 越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且一般来说交往次数的多少, 和交往水平的高低也直接相联系, 交往的次数越多, 交往的水平也就越高。但也有例外, 如果两个人接触, 只是彼此寒暄, 应酬几句完事, 那么, 即使交往次数再多, 也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次数加真诚, 才可能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 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

一个群体, 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如何, 所起的影响怎样,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 一个群体的成就大, 在社会上影响大, 就易于使成员在相互交往时产生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 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产生集体荣誉感。 相反, 一个失败的群体, 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 名声又很坏, 群体中的成员就会搞分裂, 形成各种不同的非正式群体, 使群体中缺乏统一的气氛, 这就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 增进彼此吸引的因素

上述形成人际关系的因素, 是从宏观的角度, 对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作了一般性的说明。 下面我们从微观的角度, 对形成人际关系的因素作一具体分析。

1. 空间邻近因素

这是指人与人之间所处的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总是以彼此的交往为前提。 但若两人居住相隔万里, 根本不可能进行接触, 那么, 他们彼此也就无所谓了解。 空间上的邻近, 为人提供了交往的合适场合, 使之有可能在同一空间上进行交往, 并在交往中相互结识、 相互影响, 从而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 所以, 空间邻近, 为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空间的邻近会使人相互吸引, 给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这里有三个 “原则” 在起作用。

(1) “有用性” 原则

人们通过长期的交往实践认识到, 同与自己相邻近的人交往,建立关系, 不仅可以很快地满足自己的社交需要, 还可以满足自己的多方面的需要, 如感情的寄托、 信息的获得、 生活的关照、 工作的便利等。 中国有句俗语, 叫 “远亲不如近邻”, 就是对这一情况的确切概括。

(2) “长远性” 原则

人们在交往中发现, 自己的交往虽层次多样, 但与邻近的人交往, 将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一个人与自己邻近的人交往如何, 对于自己身心的发展、 工作、 学习、 生活都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 所以, 人们往往更多地从积极方面去评价同事、 邻居、 同学等, 而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成为同邻近的人进行交往的主要倾向。

(3) “现实性” 原则

人们通过交往认识到, 与人相处的距离的远近, 是可否建立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因素。 因此, 要想和别人建立关系, 就必先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 对相处同一空间的人, 增加交往的频率, 提供相互了解的机会, 时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否则不考虑空间距离, 盲目地交接是不现实的。 生活中所出现的 “单相思” 固然有许多原因, 但空间距离的不适当, 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 相似性因素

这是导致人际吸引、 结成良好人际关系的直接因素。 俗语说:“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人们在生活中的交往, 并不是毫无目的地进行, 而是具有严格的选择性, 只有当二者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点时, 交往才有可能进行。 这些相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年龄的相似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而阶段的划分是以年龄为标志的, 不同年龄的人, 所处的心理水平是不一样的。 交往, 对人的心理水平是不要求的, 一般来说, 处在同一心理水平线上的人, 心理容易沟通, 易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反,则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就是说, 在交往中, 年龄相似的人, 其思想、 情感、 行为方式、 兴趣爱好等方面, 具有相似的特点。 这些共同的特征会使他们对同龄交往对象产生积极肯定的评价, 更易于理解对方的思想、 情感和行为方式。 因此, 在同龄人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吸引力。

隔代人相交往, 由于受其社会经历、 所受的教育、 成长环境等诸方面的影响, 互相在观念、 情感、 行为方式及对现实态度上都会有差异, 而这就成了建立人际关系的障碍, 而所谓的 “代沟”, 就是依此而来的。 但我们还必须认识到, 人的心理发展不仅具有阶段性, 而且还具有连续性。 因此, 隔代人之间还存在着具有一致的地方, 彼此也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我们生活中所出现的 “忘年交”,已从事实上说明了这一问题。

(2) 社会经历、 社会地位的相似

在生活中, 当人们在社会经历、 社会地位上具有相同点时, 也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因为, 相似的社会经历, 会使人对事物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感受, 容易相互理解。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而相同的社会地位, 会使人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模式, 有着共同的社会利益和相近的生活方式。 在交往中, 他们往往会产生彼此是 “自己人” 的感觉, 从而更易于相互接近、 相互选择、 相互吸引。

(3) 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似性

这一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决定着人际关系的性质。 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 有时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而有时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也会产生相同的态度, 而这一态度的同与不同, 就决定了人际关系是否能够建立。 如在对保卫祖国边疆的态度上, 有的人认为这是无上光荣的事, 因此, 为之流血牺牲而在所不辞。 但有的人认为当兵守疆吃亏, 不如捞钱实惠。 由于对这一事物的态度不一样, 所以就影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曾有一段时期, 一些姑娘和上前线的战士 “吹灯” 的现象, 就是一种表现形式。 但大多数人持的是积极态度, 因此, 找守卫边疆的战士作为自己心爱的人的姑娘不断涌现, 有的还喜结了良缘。 此事如此, 在其他事情上也是这样。 所以说, 没有相似的态度, 是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价值观则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 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这一因素的参与, 不但使人际关系的建立更为复杂, 而且也决定着人际关系的性质。 这是因为价值观有两种, 一种是消极的, 一种是积极的。 如果价值观相似的人带有消极色彩, 其建立的人际关系则对群体具有破坏作用, 其人际关系越好, 破坏性也越大。 社会上的许多犯罪团伙及企业中的某些非正式小群体, 就属此种类型, 这是在管理中应尽力防止出现的现象。 而价值观相似的人带有积极色彩, 则就能建立起对群体活动起积极作用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 有利于群体的团结, 给群体带来活力, 使群体向着积极、 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此, 作为管理人员, 要想使与群体敌对的人际关系加以改善, 就必须从改变人的价值观上着手, 把消极的价值观朝积极方面引导, 使人们在积极的价值观基础上, 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实际交往中, 相同的态度和价值观起着催化作用。 比如两个人进行交往, 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 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 从而很快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 更愿同你接近, 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 “名片效应”。 在这里, 有意识、 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恰当地使用 “心理名片”, 可以尽快地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使用 “心理名片” 要起到应有的作用。 首先, 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 把握其真实的态度, 寻找其积极的、 你可以接受的观点,“制作” 一张有效的 “心理名片”。 在这里, 高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 其次, 寻找时机, 恰到好处地向对方 “出示” 你所精心 “制作” 的 “心理名片”。 这样, 你就可以达到目的。 掌握使用 “心理名片” 的艺术, 对于领导者处理好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 互补性因素

研究表明, 人的行为的最初源泉是需要, 人的一切行为也都是为了寻求某种需要而进行。 通过交往, 既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自身所缺的东西, 也可以把自己的优势扩散出去, 从而使交往的双方获得需要的满足, 便会对对方产生亲近的情感, 与之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否则, 则会与之疏远, 甚至相互敌视。 真正良好的人际关系, 既非单纯的索取, 也不是单纯的奉献, 而是由相互满足而引起的愉悦情感的产生, 是互惠关系。

所以说, 需要之间的互补, 是将人联系在一起的最有力的纽带。 补偿性吸引是最强的人际吸引力, 是人际吸引的实质所在。 其他各种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之所以起作用, 是因为与邻近的人相交往可以尽快地满足自己的社交需要, 同与自己相似的人进行交往,可以彼此从对方那里得到支持、 承认与赞赏, 使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等。

由交往过程中需要的相互满足而产生的人际吸引称为补偿性吸引。 补偿性吸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与人之间个性特征上的互补、 互嵌, 这称之为 “个性” 吸引; 另一是交往双方需要的相互满足, 这称之为 “相需” 吸引。 由于这两种吸引的存在, 使人际关系的建立, 有可能成为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 也就出现了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 概括起来说, 在现实生活中, 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不同层次的三种形式。

第一层次: 交际关系。 这是因经常在一起工作、 生活和学习(如同学、 邻居、 同事), 以共同的生活空间、 共同的活动为纽带而结成的肤浅的人际关系。 在此种关系中, 双方没有很深的情感联系, 谁也不会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 一旦其中一方离开, 双方便不再接触。

第二层次: 给予—接受关系。 在这个层次, 感情已深化, 成为人们进行交往的重要纽带。 由此, 就形成这样的关系: 一方主要是给予者, 一方主要是接受者。 给予的乐于给予, 在给予中获得满足; 接受的乐于接受, 以接受对方的给予为乐事, 在接受中获得满足。 师生关系就是这一层次的典型代表。

第三层次: 互惠关系。 这种关系比起前两者进一步深化, 交往的双方也以平等的方式出现, 都以从对方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为目的。 这种关系就是以需要的相互满足为基础, 以情感相悦为纽带的补偿性吸引。 在我们国家, 企事业中同志之间相互关心、 爱护、 帮助, 就是补偿性吸引的突出体现, 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主流。 而那些依靠手中的权力, 拿公家的财物做交易的人, 虽也同样会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 结成所谓的 “友谊”, 但这是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相违背的, 是为绝大多数人所不齿的肮脏人际关系, 这是在管理中应加以杜绝的。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尤里尔·福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交换理论,用来说明人际关系中的补偿性吸引现象。 这一理论认为, 友谊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交换关系。 人们通过友谊关系可以获得六个等级利益: ①爱; ②社会地位; ③信息; ④金钱; ⑤财产; ⑥帮助。 他认为, 在人际关系中, 这种利益的交换是必然的, 但却不一定是在同一等级上进行交换。 比如, 在传统的婚姻关系中, 丈夫付出的是经济财富, 以此去换取妻子为其生儿育女, 操持家务; 亲密朋友之间往往彼此从对方那里得到不同种类的奖励和强化。 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这种利益的相互交换, 需要的相互满足。

4. 情感的相悦

情感在人际关系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一切人际交往, 都有它的参与, 可以这样说, 情感是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力源泉。 人们在生活中, 之所以趋善避恶, 近美离丑等, 都是情感在起作用。 人们的交往也不例外, 如果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 就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驱使去与之接近, 同其建立亲近的关系, 从中获得某种满足。但若是一个人的爱仅是一厢情愿, 对方并没有表示, 那么, 输出去的爱就不能得到回报, 就像一朵艳丽的花儿得不到及时浇灌, 慢慢就会枯死。 单相思是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若两个人彼此倾心, 爱就会汇在一起, 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

总之, 情感的相悦可以增进人际吸引。 人和人之间若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就必须以情感作为媒介; 在情感深化的基础上, 才能建立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

5. 仪表的魅力

仪表, 是交往过程中的一个直观因素, 这一因素是决定人们是否继续进行交往以及持何种态度的重要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曾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外表的魅力与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初次见面时, 对方外表的魅力与想再次与之见面的相关系数为0.87, 这好比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试问, 哪位男子不喜欢窈窕淑女, 又有哪位女子不倾慕伟岸男儿呢? 异性间的情爱是这样, 同性间的交友亦如此。 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 外表的魅力往往有形无形地左右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由上述可见, 仪表的魅力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仪表的魅力从何而来的呢? 可以这样说, 人的外表的魅力虽然与自然面貌等先天因素密切相关, 但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这种所谓的“爹娘给的” 因素, 而是人的一种外在美的总和。 人可以通过后天的自身修养塑造美的气质、 性格, 表现出优雅的举止、 风度, 加上适宜的打扮, 是可以弥补自己容貌之不足的, 同样可以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假如一个人虽然仪表堂堂, 但却口出不逊之词, 举止粗野, 行为放荡, 也会失去魅力, 甚至为人所唾弃。 因而, 可以这样说, 仪表的魅力是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修养的产物, 而后天的修养, 则起决定作用。

由于 “第一印象” 的作用, 仪表的魅力在人与人之初次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对人际关系最先发生影响的因素。 “第一印象” 影响着人们今后对该人的评价, 关系到彼此的交往能否继续进行。 由于首次会面时彼此都缺乏对对方的更多了解, 而第一印象主要是关于对方外表特征的印象, 所以说, 外表的魅力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对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如果首次见到对方就反感, 就决定了以后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反, 如果首次见面互有好感, 就是良好人际关系建立成功的一半, 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深化, 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 因此, 在实际生活中, 初次与人会面, 就要十分注重自己仪表, 穿戴要和自己的身份相应, 举止言谈恰到好处。 以增加自己对别人的魅力, 以求交往的继续深入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除上述几种因素外, 情境因素也是增进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所说的情境, 是指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三个方面。 三个方面在人际吸引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自然环境给人提供了交往场所, 而社会环境则给交往提供了机会, 心理环境则是使交往得以进行的必备条件。 三种因素, 缺一不可。 人际吸引的本质, 也就是这三个因素的有机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