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媒体与心象类文化艺术产业创新案例

新媒体与心象类文化艺术产业创新案例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手机媒体巨大的吸引力为心象类文化艺术产业提供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平台。蕴藏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是魔幻般的新文化现象。文化扩散的激情是为了获得传播,短信成为文化的高效载体,将文化信息通过通讯网络在人际之间传播,成为覆盖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现象。在新媒体文学创作低门槛、甚至无门槛的平民状态下,每个个体都可能成为文本的创造者。由此造成了短信的发收具有文本传送与情思传递的双重作用。
新媒体与心象类文化艺术产业创新案例_新媒体与文化艺术产业

(一)手机媒体化:拇指——撬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支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具有诸多优势。根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比上月增长1.24%,比2012年同期增长12.46%。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当中,有2.772 7亿是3G用户,占全部用户的24.20%;有8.173 9亿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占全部用户的71.34%。中国整个手机的普及率远高于电脑的普及率。手机媒体以手机通信网络为平台,覆盖率远远超过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手机媒体巨大的吸引力为心象类文化艺术产业提供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平台。手机文学在移动运营商的投资下,基础的建设如硬件平台与软件升级已经完成。进入平台可以有短信、WAP、彩信,互联网等,可以在线交友、浏览项目、阅读连载小说等。为推动手机媒体文学产业化,运营商打造用户手机阅读平台、文学刊物的手机版发布平台,搭建一个手机文学内容发布管理的平台,签约知名作家写手,鼓励受众参与内容制作,为优秀的手机作品出版纸媒丛书等。拇指触动手机而伴生的短信息、微信、微博……是随着信息传播工具变革而衍生的新的人际沟通方式,在当下已成为一种流行时尚,一种都市新民俗。拇指的摁动正在极大地改变着社会文化,短信、微信、微博……蕴藏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是魔幻般的新文化现象。亚里士多德宣称,给他一个支点,他将撬动起地球;而手机媒体化似乎已成为了现代人撬动社会文化变革的支点。

1.手机短信已成产业

数据最具有说服力,来看看有关短信的数字。据工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手机短信发送量为3 046亿条,比上年增长39.9%;2006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接近4 300亿条,比上年同期增长41%。以每条短信最低0.1元计算,2005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大移动运营商的短信收入超过300亿元,2006年这一数据则超过400亿元。短信发送量的增长首先源于手机用户数的持续增加。到2006年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数超过4.6亿户。其次,公众对短信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加强,使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跻入书写、发送短信的“大军”。同时,按键、手写等输入方法的发掘,也使人们能得心应手使用短信。国内与手机短信息有关的图书已达50余种,其中第一本短信书《手机短信息——网上妙语》(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2月版)已9次印刷,总印刷数64 000册。文化扩散的激情是为了获得传播,短信成为文化的高效载体,将文化信息通过通讯网络在人际之间传播,成为覆盖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现象。2012年,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达到8 973.1亿条,同比增长仅2.1%,增幅为四年最低。但与此同时,2012年我国手机普及率达到82.6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9部/百人,手机用户增幅约为11%。工信部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亿户,其中短信业务用户达到7.6亿户,渗透率为68.8%,手机网民用户约为4.2亿,渗透率为38.2%。另一方面,在我国11亿手机用户中,腾讯微信用户超过3亿户,渗透率为27.3%。而在中国每10个手机网民中,就有超过7个为微信用户。在2013年3月份,移动通信服务用户发送短信745.8亿条,平均每个手机号码每天发送2.11条短信。

对纷繁的短信息作个粗略分类,大致可分为有效信息类、游戏类、垃圾信息类、短信功能搭载拓展类。短信流行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当下怎样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传达了大众的何种需求?作为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信息产业增长点,其文化与市场价值的关系如何协调,值得探讨。

2.手机短信何以流行?

手机短信何以流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平民化”的创作模式。创作主体平民化,互文性短信文本满足了人的创造、表现欲望。伴随着移动通讯普及而出现的短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有同质性,短信话语是互联即时互动的,作者与读者的鸿沟全然模糊,写作、阅读过程与文本存在相辅相成。短信实为语言交流的文本,它的书面语较之报刊、杂志的书面语更近于口语。在新媒体文学创作低门槛、甚至无门槛的平民状态下,每个个体都可能成为文本的创造者。短信发送者获得了文本创作权,进入一种话语文本倾诉者的状态,得以体验作者、文本、接受者、现实世界共同交织成的文化反馈全过程。相对于传统媒介,短信的创作主体才可能真正实现平民化。

二是“浮泛化”的文本表达。短信能让人在“文”的书写和传播中实现着自己,短信能使大众的较肤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得到满足。大众在书写和发短信时,深感自由和能动,在虚拟世界中,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造和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传统文本尊崇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而短信文本不需要天才、灵感,它更注意表现心灵的体验和直觉,无需艺术技巧。其“直说”的散文化文本也无需受者有多强的抽象力、领悟力。短信传达的心情胜过了传达的内容。由此造成了短信的发收具有文本传送与情思传递的双重作用。书写传送已不重在文字形成的有形文本而在于无形的人际关系的文本。同时,短信还具有“化装舞会”的效果,满足了人们心理倾诉的要求,既可尽情挥洒自己又不必担心被说短道长,因为短信更多时候被视为游戏搞笑之作。不必当真的短信文化使人不会担心自己的现实处境因发收短信而恶化。短信收发使倾诉被人接受,且无风险,由此而满足了人欲望的书写。

三是人际交流的现实欲求。短信收发满足了“豪猪距离”的人际沟通,也是缓解生存压力的需要。城市青年既无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压力,又无自尊和自我实现之迫需,处于社交需要占优势的需要系统结构之中,因而交友和维系团体关联成为一种精神领域的主题生活。这也是现代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人际隔离下社会人的情感归属需要。在人类中,自我的空虚和孤寂使人们需要社交,但人有着令人厌恶的本性和让人难以忍受的缺点,在接近之后又相互分开,这就需要在人与人之间保持最佳距离。正如豪猪取暖:距离太近就会刺伤对方,但距离太远又无法取暖,需要相隔最佳的距离——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温暖。短信无疑就是人际沟通的“豪猪距离”:有联系,但也有距离。短信克服了人际交流中面对面而带来的“失语”病症,正在取消口头交流成为增加感情的最佳方式。短信的泛滥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协作日益密切造就的泛交特征,成为人际沟通的桥梁。

四是娱乐至死的世俗追求。短信也是人们对于现代社会的反叛,是人们开始重视享乐的需要与瞬时的愉悦。席勒曾经说过:人只有在纯粹意义上成其为人时,他才游戏;人只有在游戏时,他才是纯粹意义上的人。而人只有在民主、富足、休闲的条件下,游戏心理方能获得释放,游戏才能被认同。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期待中,大部分人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衣食无忧的生活使人们的幽默感与日俱增,而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又使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以短信娱人的方式可以缓解人们在强烈生活压力下的心理疲倦。据华东师范大学的调查,大学生收发的有效短信不到42%。短信与口语一样,更多的是娱己娱人。游戏短信大致有整人、突破定向思维的抖包袱、幽默、调侃类别,是当下最为时尚的短信文本。它们借助个性化及富有艺术性的大众话语反映时代变化与社会情绪。如《手机偷着乐》《整人专家》《情人酒吧》等短信栏目,传递着一种商品化的世俗快乐。

五是人性化的交流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双向即时、随意沟通与文本的可拷可仿,使得短信服务更加人性化。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媒与人的交流本质上讲是单向的、顺时的,而非双向的、共时的,人与传统媒介之间交流是有等级的。作为接受者,人处于被动地位,人除了看与不看,看此与看彼的无奈选择之外别无选择。传统媒介取消了人的不同声音的相互交流。电脑与手机都有短信功能,但前者不如后者便捷。马路上、车厢内、商场中,发手机短信司空见惯。短信使传递者与接受者实现了双向共时的交流,从而打破时空界限,拉近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交流距离,加快了信息传播的节奏,充分发挥了信息发送双方的能动性。这与当下文化土壤的强调速度、效率、变革、求新求异的需要相适应,短信作为文化快餐迎合了处于快节奏变化的大众的心理满足和情感需要。短信既可即时交流又可以留言方式保存,使人们交流更自由、更轻松,是一种自由的表达。为节时省事追求快捷,使用简略的语言和符号,无暇顾及汉字输入产生的不准确,对需要转换输入状态的标点、数字不予重视。游戏化无责任的特点,使其可以达意即可,收发者一般“不拘小节”。大众正在接受消费时代的享乐平面化、意义深度消失的肤浅化和纷乱的拼贴意识,短信消费者放弃了自己思考的权利。短信文本除了少量的“创作”之外,更多的只是拷与仿。短信有专门提供酷语的书籍,网站也备有精心编制的文本:格言警句、民诗歌谣,对偶诗词……复活或模仿的各种形式的文本,令人眼花缭乱。发信者动动拇指而不必动脑子,便能获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短信的人性化服务,获得了众多消费者青睐。

六是词短意长的汉语表达。汉字语蕴含的高信息量,使信息传送如虎添翼。短信酷文激活了文本,使之文学化,正是短信抓人眼球的一个原因。短信大行其道,与汉字、汉语特点密切相关。“汉字的音义二维和高形差异,使汉字字形易认并常可缩略,汉字词义蕴含的高信息量使词语构句时能精简。”如“作协”是“作家协会”的简称;“红”可作形容词,指颜色,指人得势,它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与英语比较,在70个字的空间里,短信能让人挥洒自如,降低使用成本,0.1元钱便可达到3分钟的通话效果,它是低廉成本张扬个性的首选方式。英语较之汉语戴着“比特”限制的镣铐来跳舞,则笨拙得多。以一个实例便可见证汉语短信的方便:如要告诉家人本周星期六我要回去。通话可能3分钟不能解决,因为口语比文本更有寒暄的功能,而用短信传发此信息可以是“星期六我要回家”。真要在手机键盘上输入此信息,可表达为“周六回家”。因为默契而省略了主语、标点符号等;甚至在特定群体中一句“老地方见”可含相当多的信息,如果用英语传达相同的信息,需要更多的“比特”,这是不言而喻的。汉字、汉语自身的特点,可能也是短信流行的又一个原因。

短信也会有粗话、荤段子,无聊甚于无耻的文字在城市上空飞来飞去,从而成为“信骚扰”,变成社会公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短信具有功能搭载及大市场的潜力,是个高利润、大市场的产业。有关部门的共识是:短信主流是好的,对于负面的东西要提高认识并加强管理。问题出在对“负面的东西”的界定上,这关系着拇指文化的健康发展。对短信功能的搭载探讨要认识到:短信产业化制造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播有效信息,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人际交流方式,如聊天、搞笑、各种服务等。

因此,短信能否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具体的服务与短信内容是决定性因素。短信调整是依法或依道德而定,对其产业化影响甚大,对于文化产业道路的探索也有重要意义。

3.手机小说产业步入收获期

手机小说是指以手机作为载体进行创作,通过手机传播和阅读的新媒体文学形式。因此,手机小说有双重含义。第一,以手机作为创作方式,通过手机键盘进行小说的创作形式,可称为手机小说;第二,以手机作为阅读方式,小说文字是通过传统文本创作、电脑创作、手机创作等创作方式产生的小说,再通过下载、转换格式、输入、存储等方式录入手机中,从而用手机进行阅读的方式,也可称为手机小说。[43]传统出版业呈下滑趋势,手机阅读则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一些出版社借助相关平台提供作品供手机用户下载阅读。借助手机媒体,小说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手机小说的兴起又促进了移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自2004年手机小说《城外》诞生以来,许多文学作品冠以手机小说出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里。在2008年盛大文学举办的“一字千金——首届全球华语手机小说原创大展”中,手机小说从纸质小说与互联网小说中凸显出来。“首届中国新创作时代”研讨会称,网络小说向商业转换将是大趋势。2008年我国网络出版年产值已达到3亿。[44]当然,这里只有一部分是手机小说的份额,加之手机小说衍生品如手机游戏、手机动漫,产值可观。

手机小说内容有自身的特点。手机小说要吸引读者,必须注意文学产品要符合手机媒体的特点:受制于屏幕语碎片化的阅读,篇幅需短;黏连度依赖于每一段零碎时间里就要有一个兴奋点与悬念的设置;读者用户在订阅了手机小说之后,能够登录内容提供商的网站或者以短信的形式迅速对小说进行阅后的反馈,与作者或者内容提供商有效互动。

手机小说盈利模式与其他新媒体模式差异不大,注重版权保护与利益协调,才能可持续发展。

4.新的尝试——手机诗歌

2013年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正式拉开帷幕时,其传播量很快就突破了5 000万;而到了比赛截止的2013年3月31日,最终结果是1.29亿次的转发量。中华书局的百年局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尝试运用网站、报纸、期刊、电视、图书、手机、飞信、云端传媒等全媒体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中国移动通信开发了动漫和彩信,配合诗词发布。还开发了一个手机版的诗词格律检测软件——只要把自己写的诗输入进去,格律软件会扮演老师的角色,判断出在用韵和格律上是否妥当,这个免费软件被下载了5万多次。

手机适合传播古诗词——字数少、传播快,手机运营商参与到传播中国传统诗词中,可以吸引广告投放、转发等环节。这一活动据其传播效果估计,效果不错。

【注释】

[1]陈望衡:《周易——对中国意象理论建构的重要贡献》,《学术月刊》,1993年3月。

[2]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页。

[6]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页。

[7]张邦卫:《媒介诗学:传播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8]参见马克思:《剩余价值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3页。

[9]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10]江冰:《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小说评论》,2008年第2期,第104页。

[11]周星宇:《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与前沿问题》,http://www.01ny.cn/article-192704-1.htm1,2011年5月10日。

[1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13]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页。

[14]翟红:《新媒体影响下的文学新变》,《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53页。

[1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16]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5页。

[17]李钧:《网络文学:新媒体革命与“新新文学运动”》,《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32页。

[18]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9]敬文东:《网络时代经典写作的命运》,《小说评论》,2001年第3期。

[20]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21]施雨:《论新媒体与文学形态的变迁》,《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76—77页。

[22]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3]假道学:《戏说网络文学》,“白鹿书院”网站,http://book.qu-zhou.com/wlwz/0607duanp/003.htm。

[24]李俊、蔡涛:《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中国商贸》,2010年第18期。

[25]李磊明、方东华:《积极扩大文化消费》,《观察与思考》,2012年第3期。

[26]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7][美]约翰·布洛克曼著,汪仲、邱家成、韩世芳译:《未来英雄》,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页。

[28]欧阳友权:《网络媒介与新世纪文学转型》,《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29]单小曦:《新媒介生产:当代文学生产方式变革》,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0-05-16/44092.html。

[30]夏和顺:《新媒体改变当代文学格局时间》,《新出版日报》,2012年5月20日。

[31]谢中山:《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大众化问题研究》,《南都学坛》,2009年第2期,第67—70页。

[32]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9—190页。

[33]马龙潜:《走进网络原创文学的世界》,《中华读书报》,2002年4月17日。

[34]苗炜:《“泛娱乐”的文化生产》,《三联生活周刊》,2012第15期。

[35]禹建湘:《新媒体文学产业化的思考》,《文艺报》,2009年9月26日,第3版。

[36]施晶晶:《新媒体产业的盛大文学模式——兼谈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规律》,《文化艺术研究》,2012年第2期。

[37]《盛大文学曝光黑色产业链:盗版小站月入300万》,站长之家:http://www.chinaz.com/news/2011/0407/170446.Shtml。

[38]陈奇佳:《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142—147页。

[39]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40]张中江:《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碎片化成趋势》,中国新闻网,2011年1月7日。

[41]苗炜:《“泛娱乐”的文化生产》,《三联生活周刊》,2012第14期。

[42]苗炜:《“泛娱乐”的文化生产》,《三联生活周刊》,2012第14期。

[43]邝蔼钘:《中国手机小说传播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44]刘婷婷:《年产值已达3亿网络小说商业化成趋势》,华商网转载《重庆日报》,2009年6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