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痛风用药要注意标本兼顾

痛风用药要注意标本兼顾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痛风早期发作,治疗目的是控制发作,尽快减轻疼痛,服用痛风药。痛风急性发作控制后,即进入间歇期,应着手控制高尿酸血症。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发作有显著抑制作用,一般初次用药后数小时内关节红、肿、热、痛消退。伴有肿瘤的高尿酸血症者、使用溶解细胞的抗癌药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均不宜使用本药,因可引起急性肾病。

痛风早期发作,治疗目的是控制发作,尽快减轻疼痛,服用痛风药。痛风急性发作控制后,即进入间歇期,应着手控制高尿酸血症。最有效的方法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发作有显著抑制作用,一般初次用药后数小时内关节红、肿、热、痛消退。此药毒性较大,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长期应用可引起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并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对肝、肾和生殖系统也可造成危害。该药局部刺激性大,静脉给药可引起静脉炎,漏至血管外可引起局部坏死。

对不能使用或无法耐受秋水仙碱不良反应的患者,通常选用其他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等。这类药物大都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阻断合成炎症介质——前列腺素,从而产生镇痛抗炎作用,也能在短期内迅速控制痛风急性发作,是治疗急性痛风的主要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还有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虽然也能迅速缓解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多,只是在上述药物无明显效果时或者这些药物有严重不良反应而不能坚持用药时,才考虑应用,或患者发高热,一般状况很差时,在应用秋水仙碱或其他抗炎镇痛药时加用,帮助改善患者全身应激能力,降低体温,减少身体消耗,渡过难关。

以上所说的几种药物,只是针对痛风发作症状,是“治标”的。

在“治本”药物中,抑制尿酸合成药物目前实际应用的只有别嘌呤醇。

人体中的黄嘌呤、次黄嘌呤必须通过氧化酶催化方能形成尿酸。别嘌呤醇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药,可以阻止嘌呤氧化过程,从而减少尿酸生成,降低血中尿酸浓度。

别嘌呤醇适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尿酸生成过多,血尿酸显著升高,对排尿酸药物过敏或无效,肾功能不全、血尿素氮升高者,可与镇痛消炎药及促进尿酸排泄药合用。此药口服易吸收,老人剂量减半。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根据用药后血液中尿酸浓度的下降情况决定维持剂量。服药期间应多喝水,保持尿液排出量不少于2 000毫升,以利尿酸排出。

别嘌呤醇不良反应较小,偶有胃肠道反应,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药物热、周围神经炎以及对肝和造血器官损害等。

因本品在体内可使嘌呤类药物氧化代谢减慢,故与疏基嘌呤或硫唑嘌呤合用时,后者剂量应减少,以免药物蓄积中毒。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应减量使用。禁与铁盐同服。孕妇及乳母慎用。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血细胞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另一类“治本”药物,是促进尿酸排出药物。丙磺舒(羧苯磺胺),通过抑制尿酸盐在肾的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可缓解或防止尿酸盐结节的生成,减少关节损害,亦可促进已形成的尿酸盐的溶解。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发热、皮疹等。治疗初期,因沉积在关节的尿酸盐被溶解进入血液,反而可使痛风症状短暂加重。严重反应有肾病综合征、肝坏死、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本药不宜与水杨酸类药、阿司匹林、氢氯噻嗪、吲哚美辛及口服降糖药等同服。伴有肿瘤的高尿酸血症者、使用溶解细胞的抗癌药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均不宜使用本药,因可引起急性肾病。为避免尿酸排泄时在泌尿道形成结石,应同服大量水并加服碳酸氢钠。本药属磺胺类,磺胺类药物过敏患者忌用。

苯溴马隆(苯溴香豆酮、苯溴酮、痛风利仙、立加利仙)具有很强的降低血尿酸作用。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肾近曲小管对尿酸重吸收,从而促进尿酸排泄。主要用于慢性痛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口服易吸收,作用可持续48小时。对于不宜应用丙磺舒和别嘌呤醇或具有广泛痛风结节者尤为适用。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功能紊乱、肾绞痛、痛风急性发作、皮疹等。偶见骨髓抑制,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查血常规。为防止在治疗中可能发生急性痛风和并发肾尿酸结石,开始治疗时,可加用秋水仙碱,亦可合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帮助尿酸结晶溶解。每天饮水量须保持2 000~3 000毫升。中度或重度肾功能损害者禁用。孕妇慎用。

在排尿酸的治疗过程中,须口服碳酸氢钠,每日3~6克,碱化尿液,并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 000毫升以上,以利于尿酸排出。另一种为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即别嘌呤醇。别嘌呤醇与排尿酸药合用可以增强疗效,但一般不需要联用。促尿酸排泄药物和抑制尿酸合成药物无抗炎镇痛作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可促使尿酸进入血液循环,诱导急性发作,可应用秋水仙碱及一些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