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感染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特点是什么如何治疗

感染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特点是什么如何治疗

时间:2024-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感染性贫血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各种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导致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或骨髓造血功能受损,以及铁不能被用来造血等就会发生贫血。巨噬细胞携带转铁蛋白经循环进入骨髓腔后释放出铁,铁进入红细胞前体形成血红蛋白。伴随铁的转移,脱铁、转铁蛋白又被释放回血浆。

感染性贫血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各种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导致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或骨髓造血功能受损,以及铁不能被用来造血等就会发生贫血。具体如下。

(1)铁利用障碍:正常情况下,肝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可清除衰老红细胞内破坏后释放出的铁。可溶性铁转移蛋白、脱铁转铁蛋白进入单核-巨噬细胞后,和吸收铁结合转变为转铁蛋白。巨噬细胞携带转铁蛋白经循环进入骨髓腔后释放出铁,铁进入红细胞前体形成血红蛋白。伴随铁的转移,脱铁、转铁蛋白又被释放回血浆。但在炎症时,炎性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并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一种能与铁结合的蛋白——脱铁传递蛋白,它可与脱铁——转铁蛋白竞争而与铁结合。与之结合后形成乳铁传递蛋白,但不能转运到红细胞前体,故铁不能被利用。其结果是铁沉积在巨噬细胞内,不能作为红细胞生成之用,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红细胞寿命缩短。各种非特异性因素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加强对红细胞的吞噬破坏作用,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当红细胞破坏加快时,其组织缺乏相应的代偿功能,这也是引起贫血的原因。

(3)感染后红细胞迅速破坏,引起感染性溶血性贫血。

(4)慢性炎症时,由于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均易发生贫血。

本病的治疗以控制感染为主,一般感染控制后,贫血即可纠正。如贫血严重,可予输注红细胞悬液加以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