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大阿福看无锡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发展

从大阿福看无锡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惠山泥韵 ——从“大阿福”看无锡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发展朱献献[1]一、烂泥阿福惠山位于无锡城西郊,这里以盛产泥人出名,尤其是“大阿福”最惹人喜爱,因而惠山被誉为是“阿福”的故乡。这就保证了惠山泥人在造型上的鲜明个性。因此无锡惠山泥人就有了“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惠山泥人一般上彩后才算完成,所以它也是我国著名的彩塑名品。惠山合作化了,随即成立了泥人石膏品生产合作社。
惠山泥韵_从“大阿福”看无锡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发展_社会“心”观察:百篇上海师大学生调研报告

惠山泥韵
——从“大阿福”看无锡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发展

朱献献[1]

一、烂泥阿福

惠山位于无锡城西郊,这里以盛产泥人出名,尤其是“大阿福”最惹人喜爱,因而惠山被誉为是“阿福”的故乡。就在山的北麓,在稻田里盛产一种乌黑的泥土。这种泥含沙量少,细度极细,因此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此黑泥不仅质地细腻,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即使搓成直径1厘米、长20厘米也不会断裂。自然干燥后不用烘焙就可以有很强的硬度。这也为泥人流传到今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阿福”是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它以独特的乡土气息和艺术魅力走进千家万户,它不同于国画、书法需要人细细品味,仅看一眼它憨态可掬的表情、祥和的样貌、福气的衣着就十分惹人喜爱,因为其形状简练概括,精致优雅,分段组合而成,所以既有整体的美,也经得起局部的欣赏,问世两百多年久盛不衰,至今仍旧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大阿福”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样式,头戴牡丹花,显富贵;身穿五福衣,寓纳福;脖配长命锁,示长寿;怀抱青毛狮,讫辟邪;脚蹬粉底靴,求及第。好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阿福手里抱的不一样?我在无锡,问了很多人,许多店老板都告诉我,是为了多几样款式,其实不然。关于阿福手里抱的到底是什么,最早的就是青饕(青狮的一种),而到后来有的艺师为了贴近生活,会加入一些其他的传统寓意图案,如怀抱金鱼,象征年年有余;抱聚宝盆则是为了祈求吉祥纳福,财源广进……

无锡惠山泥人在泥塑方面有几个特点[2]:①高浮雕的处理方法,不过分强调块面,重在体积;②厚中间薄或薄中间厚的衣纹;③通过浅刻来处理一些图案;④缩短比例,突出主要部位;⑤尽量向中心压缩,使外轮廓柔和弯曲,形成一个圆图。这就保证了惠山泥人在造型上的鲜明个性。

img206

图1 清代盘龙头大阿福

但这样样貌平平、起伏不大的泥坯,想要表现完美的创作意图,就必须用色彩来表现,来凸显轮廓和细部,增强他的表现力并加以美化。因此无锡惠山泥人就有了“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惠山泥人一般上彩后才算完成,所以它也是我国著名的彩塑名品。

二、传承有序

惠山泥人的起源,一直就是个模糊的概念,除了一些相关的传说外,没有其他确实的依据,唯一能考证的实物就是保存在惠山泥人研究所的清代乾隆年间的“盘龙头大阿福”,如图1所示,从它的模样来看,形象淳朴、可爱,还带有一定的粗糙感。

在无锡第一次见到这个“大阿福”的时候,心中充满困惑:为何此时的阿福会是这般姿态?表情憨厚,面容慈祥,这与传说中的沙孩儿相去甚远,经过几番走访才知道:在惠山古镇有一百多家祠堂,祠堂的主人又大多在外地,所以这里会有很大一部分是受雇看管祠堂的人,每到农闲,就会捏泥人以求生计,而最早捏的泥人都是照着祠堂里供奉的佛像做的,久而久之,才会出现这样的模样。

泥人到了清代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只不过是缺乏较大的影响力,然而泥人行业却在太平天国之后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的六十多年中清朝统治者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加重了对人民的压榨和迫害。搜刮之余,到处寻找赏玩的物件,这反而给惠山的泥人艺术带来了生机。清代咸丰年间,出了个艺人丁阿金,不用模子,发展了“捏段镶手”的制作方法,制作精细,造型逼真,引起了统治阶级的注意和赞赏,至此,惠山泥人便分成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有了粗细之分。“大阿福”便是无锡惠山泥人最具代表性的“粗货”作品,在清末年间,“大阿福”,“蚕猫”、“青牛”是三种最具声望的泥人,时至今天,“蚕猫”和“青牛”已经在时间的冲击下消失了,而“大阿福”则至今经久不衰。

到后来,军阀割据,连年战争,百业凋零。惠山泥人也走向了下坡路。受外来影响,加上石膏制品的方法传到惠山,因为制作简便,销路较广,若干年后相沿成风,泥人的制作逐渐被石膏替代,这主要是受天津泥人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南北彩塑进行交流本来是件好事,双方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但是由于对自身认识模糊,产生了丢掉自己的根本去学人家的皮毛的现象。这样一来,无锡城原有的习俗渐渐消失,惠山泥人的风貌渐渐削弱,为了生活,惠山的传统艺人一方面学习天津的长处,也有的流落上海、宜兴等地,只有在龙头河旁的少数艺人保留着原有的风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悲的结局。

三、抢救保护

由于地方的特色,在惠山从事泥人生产的有很多家,但真正对泥人发展和抢救的话,我们不得不说到一个人,他就是手捏泥人的一代宗师——蒋子贤,现代彩塑工艺家。清末著名彩塑工艺家周阿生女婿,又拜了丁阿金为师。集两位的技法于一身,虽说不是第一代捏戏文的,但他的手艺确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捏塑十八法运用自如。与他的师弟——陈毓秀(著名的泥人彩绘大师),创作了许多泥人精品。

在军阀混战时期,惠山街上的很多店铺被烧毁,而蒋子贤也做了保长,专门在惠山解决民事纠纷,无论家族还是四邻解决不了的矛盾,他都可以很快摆平。从此就不捏泥人了,并且渐渐染上抽鸦片的恶习,结果在五十年代的禁毒严打中,被送进了看守所,后来由张道一保释出狱。

20世纪50年代初,江苏省文化厅、无锡市文化局给惠山下达了“抢救遗产、保护遗产”的目标。而王木东就是一位关键人物,他四处奔走,收集了历史模具、作品几百件,并请当时健在的老艺人进行复制。同时建立江苏省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共收学员40多人,用老艺人教技术,新美术工作者教理论的方法培养了接班人,组织专人记录,学习老艺人的手捏和彩绘方法,写成技艺资料,为抢救和发展惠山泥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木东大师在“抢救”、“挖掘”、“整理”基本完成以后,理应再进一步研究惠山泥人的风格特点和如何继承、创新等课题。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各项运动的冲击,王木东所在的研究所几经撤销、恢复、合并、再撤销和反复无常的归属变革,又遇上十年动乱,王木东一度被下放到了农村。泥人研究所也曾一度合并到了泥人生产合作社。真正的研究工作停止了。木东大师从农村回到原来的单位,只是专门搞创作、设计。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惠山合作化了,随即成立了泥人石膏品生产合作社。王大师懂得:“独木不成林,满园花开才是春”的道理。他就与有关同志商量,再招收一批新学徒,培养一批优秀艺人。同时,向省里报告,要开办学徒培训班。经批准,成立了“江苏省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招收了四十多名学徒,其中有郭伯勤、王南仙、吕信捷、肖玉英等。以后,凡是这些学徒没有离开泥人行业的,都成为无锡泥人的高级人才。如王南仙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伯勤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还有吕信捷、肖玉英后来由合作社派往北京,向天津泥人张学习。现在他们不仅是惠山泥人的艺人,也是天津泥人的传人。

随着时代节奏的加速,到了今天,老艺人们也日渐凋零,传统的手工作坊逐渐被模具加工所替代,以至惠山泥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在惠山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捏戏文”已被掩盖在质地粗糙、千人一面的旅游商品中,难以辨识。这种需要十几道工序的传统艺术寂寞清贫,所以泥人艺师们的后代也都不愿再做这个行业。另外制作惠山泥人的泥土也要用从地下一米以下挖出的,资源也很难取得。因此惠山泥人面临着绝迹的危险。

大阿福到了如今,已演化得和当初不尽相同了,更注重其文化内涵意义的原始大阿福到了今天已经变成了更注重它的审美情趣。手中的青狮到了今天更多的是金元宝(富贵)、鱼(年年有余)、寿桃(长寿)等。头戴的牡丹花可以是别的花环、发髻,或者不带,脚上也出现了光脚的样式,长命锁在一些作品中也被省去。试问,这样的阿福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阿福”吗?

在无锡采访时,我们逛了许多泥人店,还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尽管街边有许多泥人店,但是每间店里面都有许多粗制滥造的“大阿福”,鼻子斜的、眼睛歪的、嘴巴噘的。很多商人选择了用最快而不顾质量的速度生产“大阿福”并销售。廉价的“大阿福”是大部分游客的首选,纪念意义是这些人购买的第一想法。于是,无数劣质的“大阿福”在市场上出现,致使大阿福在国内只有名气,没有声誉。

采访泥人师傅华伯顺的时候,他对我们说,曾经的惠山家家户户都会做泥人,在赶集或节日的时候带到街上或邻镇去卖。当时的泥人技术性很高,创造性也很强,而到了今天,年轻一代人已经很少有人去继承这门手艺了,因为收入低,也很苦很累,一整天都要待在房间细心地去刻画,久了,眼睛都会很疼。儿女辈的人都不愿意接受这门技术。又苦又累,收入又低的活谁也不愿干,这很现实。

华伯顺大师的师父,中国国务院津贴艺人泥人大师喻湘莲曾在北京泥人展时录制了一段视频,视频的最后他说“泥人这个行业又苦又累又没工资,这手艺又没有证书,我又不能发给他们专业证。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手艺就像昆剧一样,不知道哪天就消失了。”很悲凉的一段话,表达了赤裸裸的现实,泥人这门手艺如何再兴起,尤其是在年轻一代引起兴趣,是需要所有研究者思考的。收入的增加和手艺的传承需要国家的政策去帮助,扶持。

我认为大阿福的问题可以折射出当今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何去何从,在研究过程中,现无锡泥人厂的朱厂长曾说到“无锡泥人的文化在走向没落,我们现在只能招大学生来学习捏制无锡泥人,希望他们能传承下去,但是每次招收一批学生,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一二人。”我觉得朱厂长的解决方法也只能是治表不治根,包括非遗工程的进展。我认为只有从当下做起,从你,从我做起。而更需要的是政府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在我们从无锡回来的时候刚听到,无锡文化局准备出台政策:无锡从幼儿园开始,开设惠山泥人文化课程。这种做法值得各地、各领域效仿的。让人们从小学起,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不会被人们所忽视。这才是大阿福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复兴的关键点,那就是让全国人民先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他们不陌生。

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没有任何捷径的,传承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在当下,如果要想把传统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我们就必须保证传承对象的原始性。在两种传承方法中,我们倾向于百分之百的保留。只有在认清传承对象的本来面目的基础上,我们才有资格去传承它。换言之,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去改变它,让这些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恒星一样永远地璀璨下去。

参考文献

[1]沈大授.惠山泥韵无锡惠山泥人十八景[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2]汉声出版有限公司.惠山泥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

[3]华斌.无锡惠山泥人[J].早期教育(美术版),2006(4).

【注释】

[1]朱献献,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级美术学(师范)专业学生。

[2]此处的特点是根据惠山当地的泥人师傅华伯顺口述,笔者整理出来的。华伯顺,是无锡惠山民间作坊中较为出色的一位,擅长刀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