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痛风研究的历史

痛风研究的历史

时间:2023-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资料统计,约58%以上的痛风患者的体重高于标准体重15%或以上;约75%的痛风患者有高脂血症,而后者又与肥胖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亚太地区及环太平洋地区的痛风发病率已高于欧洲及美洲国家和地区。如在我国台湾地区,痛风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3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高达17.3‰,其中的11.6%发展为痛风。研究显示,经常摄入肉类、海产品、酒类等高嘌呤食物者易得痛风。

(一)人类对痛风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2640年,古代埃及人就认识到足痛风,即第一趾跖关节急性痛风发作。公元前400多年,在西方的医学典籍中已经有了对痛风的记载。公元前5世纪,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详细记载了痛风的特征,他是第一个描述痛风特点的人,将痛风定义为“不能行走的病”,并说过三句名言:太监不会得痛风、女人在更年期以后才会得痛风、年轻男性除非荒淫无度不会得痛风。希波克拉底的弟子Galen对痛风石也作了详细的报道。但他们对痛风这个以关节炎和痛风石形成为特点的疾病本质却一无所知,只是推测这个疾病可能与某种有毒物质沉积在关节内有关。

公元1270年左右,“Gutta”一词出现(拉丁文,“一滴”之意),英文为“gout”,其含义是“点滴”、“沉积”、“聚集”。因为在当时对痛风的病因尚不清楚,人们认为,痛风是由于一种毒物一点一滴进入关节引起的,所以就采用“gout”这个词为痛风的病名,并沿用至今。由于不知道痛风的形成原因,所以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只能尝试用禁欲、针刺、放血、冲凉水或泻药来治疗。当时西方人认为患痛风是被魔鬼咬住了脚。

1679年,荷兰的Leeuwenhoek用显微镜首次观察到尿酸钠的棒状结晶,但并不知道其化学成分。1776年,瑞典化学家Scheele首先在一个痛风患者的肾结石中分离出了尿酸。1797年,患有痛风的英国化学家Wollaston从自己的耳郭上取下了一个痛风石,从中分离出了尿酸,并尝试解释痛风和尿酸的关系。1848年,英国的Garrod医师测出了血液中有尿酸的存在。1899年,德国Freudweiler证实注射尿酸钠结晶会引起急性关节炎。1907年,德国EmilFischer提出嘌呤——尿酸的完整代谢途径。1929年,Thannhauser提出尿酸的排泄理论。1949年,Benedict和Sorenson用放射性物质研究体内尿酸的产生与排泄量及每日周转量。1961年,McCarty和Hoilander使用偏光显微镜直接观察到了痛风石中的尿酸钠盐结晶,从此人们才得知痛风发生的关键是尿酸生成过多,由此揭开了痛风的神秘面纱。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又发现成人原发性痛风实际上是由于体内缺乏一种特异性的酶引起的。

在中医学中,“痛风”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由于痛风发作时非常疼痛,但在疾病早期即使不治疗也会在数天内自然痊愈,来去如风,因此称之为“痛风”。后又因在X线片中可见骨关节面穿凿样缺损,像被虫子噬咬过,所以又称为“噬骨风”。

(二)从“帝王病”、“富贵病”到“流行病”

痛风自古以来就是欧洲和北美经济发达地区的一种常见病,与欧洲皇室关系密切,曾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主要见于白种人,而在亚洲及非洲地区很少见。在西方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皇室贵族患有痛风,所以曾称痛风为“帝王病”。

痛风的最早记载见于《圣经》,其中提到亚撒皇帝在晚年患上了痛风,圣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及其儿子菲利普二世均在30岁前患上了痛风,并先后死于痛风性肾病及手术后的严重感染。13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有十几位国王患有痛风,如路易七世和路易十六等。英格兰王朝的詹姆斯一世、乔治四世和安妮王后也患有痛风。究其原因,痛风在欧洲皇室的盛行与其饮食无度、酗酒无度的极尽奢侈的生活方式有关。

痛风又是一种“富贵病”。这一点,在我国中医文献中就有记载,痛风是因“平素恣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兼因外感而发病。一般来说,营养条件较好者比营养条件较差者易患痛风。文献分析,在战争年代与饥荒蔓延的岁月,痛风的发病人数明显下降;而在经济繁荣的年代,物质供应十分充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痛风的发病人数则明显上升。所以说痛风是一种“富贵病”。据资料统计,约58%以上的痛风患者的体重高于标准体重15%或以上;约75%的痛风患者有高脂血症,而后者又与肥胖有密切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痛风的发病率在亚洲、非洲及澳洲地区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1958年以前只报道了25例痛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食物中高蛋白、高嘌呤、高脂肪的摄入量增多,工作节奏加快以及运动减少,促使了痛风发病率逐年升高,估计将超过2.0‰,尤其沿海城市发病率更高。

目前,痛风已由过去的“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了“今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世界流行的疾病,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发现痛风患者。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亚太地区及环太平洋地区的痛风发病率已高于欧洲及美洲国家和地区。如在我国台湾地区,痛风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3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高达17.3‰,其中的11.6%发展为痛风。研究显示,经常摄入肉类、海产品、酒类等高嘌呤食物者易得痛风。

当然,并不是说富贵之人必然患痛风。其实在痛风的发病原因中,遗传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遗传是基础,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促发疾病的条件,两者结合,就会导致痛风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