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MT的瘤组织总是呈占位性破坏骨髓造血组织,瘤组织中不含造血细胞。根据笔者报道的66例BMMT中最常见的为骨髓转移癌(97%,64/66例),其他仅占3%。
(一)低分化腺癌
骨髓转移癌中低分化腺癌最多见(65.6%,42例),常见来源依次为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等。癌细胞胞质丰富、嗜碱性、偏一侧,常有空泡。胞核异型,核仁不明显。癌细胞呈条索状、串珠状、小簇状或有腺样排列。银染色有网状纤维基底膜环绕癌巢,癌细胞间无网状纤维(图19-1、图19-2)。癌组织周围可有不同程度地胶原纤维增生。同时可见虫蚀样骨小梁破坏及新生骨样组织。有的低分化腺癌,胞体小,胞质少,无空泡。巢状分布不明显,在纤维条索中呈列兵样外观。油镜下胞质呈网状,胞核染色质呈细沙状、稀疏,单个圆形核仁。必须做免疫组化抗广谱细胞角蛋白(CK)阳性确诊(图19-3、图19-4)。
(二)黏液腺癌(9%)
最常来自胃肠、卵巢或乳腺。癌细胞胞质有空泡(图19-5),胞核形态与低分化腺癌类似。癌细胞呈小条索状或簇状分布于黏液湖中,奥新蓝(Alcian Blue)黏液染色阳性。易发生骨髓坏死及纤维化。文献报道此黏液如果进入血液可引起溶血。癌细胞免疫组化CK染色阳性。
(三)黏液(印戒)细胞癌(4.7%)
最常来自胃肠和卵巢,癌细胞胞质充满黏液,核偏一侧呈月牙形。有的胞质呈泡沫样,胞核异型不明显,常易漏诊(图19-6、图19-7)。胞质黏液染色阳性,呈小簇或散在分布。骨质破坏及新生骨增生显著。免疫组化CK染色阳性。
(四)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4%)
癌细胞胞质丰富,嗜双色,胞界清楚。核膜清楚、核仁明显。癌细胞呈巢状或镶嵌样大片状排列,高分化时才可见到细胞间桥。癌巢周围伴有纤维增生。伴骨小梁破坏和新骨质增生(图19-8)。癌细胞免疫组化CK染色阳性。
(五)小细胞癌(3%)
癌细胞胞体小,胞质少。核类圆形,染色质浓染,核仁不显著。大片状或小巢状分布,癌巢周围有网状纤维包绕(图19-9、图19-10)。癌细胞免疫组化CK、NSE染色阳性(图19-11、图19-12)。类似于小圆细胞肿瘤或神经内分泌肿瘤,常需要上皮、神经、肌源性、造血细胞及滑膜细胞的标记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便进一步诊断与鉴别诊断。
图19-1 骨髓转移性低分化腺癌,癌细胞在胶原纤维组织中呈巢状或串珠样浸润(塑料包埋切片,HGE染色)
图19-2 网状纤维环绕癌巢,癌细胞间无网状纤维(Foot网状纤维染色法)
图19-3 骨髓转移性低分化腺癌,小癌细胞沿纤维束间隙呈列兵样分布(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
图19-4 骨髓转移性低分化腺癌(同图19-3,石蜡切片),CK(+)(免疫组化,二步法)
图19-5 骨髓转移性黏液腺癌,癌巢旁有“黏液湖”(塑料包埋切片,HE染色)
图19-6 骨髓转移性印戒细胞癌,癌巢由印戒样癌细胞组成(塑料包埋切片,HE染色)
图19-7 骨髓转移性印戒细胞癌,印戒样癌细胞散在分布,易忽略(塑料包埋切片,HE染色)
图19-8 骨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癌细胞镶嵌样成片分布(塑料包埋切片,HE染色)
图19-9 骨髓转移性小细胞癌呈巢状分布(塑料包埋切片,HE染色)
图19-10 网状纤维环绕癌巢,癌细胞间无网状纤维(Foot网状纤维染色法)
图19-11 骨髓转移性小细胞癌(同图19-10切片),CK染色胞质(+)(免疫组化二步法)
图19-12 骨髓转移性小细胞癌(同图19-10切片),NSE染色胞质(+)(免疫组化二步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