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血黏度是糖尿病的晴雨表

血黏度是糖尿病的晴雨表

时间:2022-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医学研究证明,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常伴有血黏度增高。在糖尿病前期,血黏度增高主要与血浆中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精神高度紧张和心烦急躁、生气动怒有关。正常的血黏度可使组织和器官得到足够的血流量。代谢综合征和血黏度增高若不及时防治,一旦发生糖尿病后,诸多并发症就容易接踵而来。

血黏度是糖尿病的晴雨表

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就很难再彻底摘掉这顶帽子,病人需要终生服药,病情控制不好还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致残、早亡,这些难免会让人感到担忧。面对糖尿病,今后应该怎么办?

其实,糖尿病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糖尿病的无知。医学研究证明,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常伴有血黏度增高。在糖尿病前期,血黏度增高主要与血浆中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精神高度紧张和心烦急躁、生气动怒有关。正常的血黏度可使组织和器官得到足够的血流量。一旦血黏度增高则血液黏滞,使血流缓慢,可导致全身或局部循环障碍

血黏度增高的临床表现有:

·看书时间长后眼花。

·记忆力减退。

·吃饭后思睡。

·夜间睡眠质量差。

·晨起头脑不清醒。

代谢综合征和血黏度增高若不及时防治,一旦发生糖尿病后,诸多并发症就容易接踵而来。尽管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只要您正规地治疗,完全可以做到有效控制,患者同样能享有与正常人相近的寿命。刚刚发现患糖尿病时精神上有压力,是常见的,但要尽快从精神压力中解脱出来,调整好心态,沉着应对。

我们要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要对糖尿病不重视、无所谓、听之任之;也不必过于在意,整日忧心忡忡,血糖稍有波动,就紧张得寝食难安。正确的心态应当是既来之,则安之;在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如果您以前对糖尿病缺乏认识和了解,要通过学习,掌握糖尿病防治的有关知识,与医生密切配合,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个体化不是指单一化,它一定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这五大方面。

有些病人,明明知道自己血糖高,但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能吃能喝,于是照样我行我素,胡吃海喝,该用药却不用药;也有的病人因糖尿病不能彻底治愈而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这样做实际上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其结果只会使病情越来越重,最终为自己的无知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可以导致心、脑、肾、眼、神经等多脏器损害。因此,在确诊糖尿病以后,还应进一步全面检查,明确是否合并血压高血脂、肥胖以及其它代谢紊乱,有无糖尿病引起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究竟如何?只有把这些问题彻底搞清楚了,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治疗。这些检查包括:

全天血糖检查:包括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3点钟血糖,这对了解病人全天血糖的变化规律,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随机血糖检查受各种偶然因素影响比较大,如喝含糖饮料、吃甜食失眠、情绪差、感冒发烧等都对血糖有影响,而糖化血红蛋白则不受这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近2~3个月内的总体血糖水平。另外,它还是预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

胰岛功能检查:目的是了解患者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以及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如果有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应首先选用胰岛素增敏剂,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才会取得好的疗效;如果病人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衰退,胰岛素促泌剂(如磺脲类药物)效果往往不佳,而应采用胰岛素治疗。

血脂及血黏度检查:糖尿病病人往往同时合并脂代谢紊乱及高黏血症,这些都属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与糖尿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直接相关,因此,应当及早检查、及早发现、早期干预。

血压检查:大约一半左右的糖尿病病人同时合并高血压。同样是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比单纯高血压预后要严重得多,因此,对糖尿病病人的血压控制要更加严格,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对已出现蛋白尿者,要求血压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肝肾功能检查:因为药物都必须经肝肾代谢,所有的毒副作用都会对肝肾功能有影响。如肾功能异常,磺脲类药物要选择格列喹酮(糖适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要选择苯那普利(洛汀新)、福辛普利(蒙诺)等双通道的药物(双通道的药物是指可同时经肝肾排泄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对肾功能影响相对比较小。如果肝功明显异常,应禁用双胍类及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最好换用胰岛素治疗。

眼科检查:了解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早期往往没有症状,晚期则没有良好的控制方法。所以,糖尿病病人初诊时就应做眼科检查,以后每年复查,对比观察病情有无发展,绝不能等到眼睛看不清楚时才去查眼底。

神经科检查:通过神经肌电图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也可采取更简单的办法,用10克单尼龙丝检查病人肢端皮肤的触觉。另外,还应做自主神经方面的相关检查,例如,做立卧位血压测量,以判定有无体位性低血压。

心电图、心脏彩超:了解有无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是否给予抗凝、扩冠等药物治疗。

下肢血管超声及造影:了解是否有下肢动脉硬化、斑块或狭窄,以便于早期干预。

胸片:明确是否同时合并肺部感染或肺结核。

骨密度检查:了解有无骨质疏松。

那么,如何在糖尿病前期,就敏感地发现它并抓住它呢?

在糖尿病前期,多数人表现为“代谢综合征”,主要特征是:

·腰围:男大于102厘米,女大于80厘米。

·TG(甘油三酯)大于或等于150mg/dL。

·HDL(高密度脂蛋白)男小于40mg/dL,女小于50mg/dL。

·血压大于或等于130/85mmHg。

·空腹血糖大于100mg/dL,小于110mg/dL。

这类人的主要表现是渐进性肥胖,在不知不觉中身体“很健壮”地胖起来,胖得结实,胖得有劲,但不知胖中潜藏着将要发生的疾病。多数人既不会寻找必需的运动时间,又没有参加体力劳动的机会。有机会称体重时发现已经太胖了,体检结果发现代谢综合征的5项指标多数已经达到或超过。因为血脂偏高,从而使脂肪肝、血管硬化和生成粥样斑块的机会大大增加。不少人还伴随胆固醇升高,血尿酸增高,慢慢形成胆结石肾结石,造成肾脏、关节等的病变。此时病人自己还感觉不到什么痛苦,然而潜在的危险已经形成。一旦血糖升高超过110mg/dL,异常的指标相互影响,若得不到有效控制,继续发展下去,有的患者将不知不觉地使肾脏、眼睛、周围血管病变先后发生,随之也有可能使心、脑等大血管发生病变,对身体造成很大损害。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来说,这事就更要警惕。是不是没有出现糖尿病症状就不会得糖尿病呢?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血糖高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糖尿病症状,有研究发现,只有在血糖水平高于15.0mmol/L,并持续一段时间,才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等糖尿病症状,但诊断糖尿病的血糖标准要远低于此值。还有一些老年人,对血糖波动反应不敏感,糖尿病的症状表现就很不明显。

在我们每年的体检项目中,一般都有血糖、血压、血脂的项目,高危人群只要增加血黏度、尿酸和胰岛素血症这几项检查。如果在这6个项目中的3项以上都出现偏高的情况,即使现在血糖不高,也很容易得糖尿病,就要开始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才能远离糖尿病。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糖尿病,都不是一步到位就得病的,I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往往很快,看起来好像是突然发病似的,实际上这类病人也有个潜伏期,先是胰岛受到病毒或者毒物的侵袭,而后发生自身免疫性的破坏,胰岛又再次受到攻击,结果几乎所有的胰岛被破坏。Ⅱ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到诊断之间,有7~10年的时间间隔。

最早阶段可称为糖尿病的“高危时期”,这段时间如果不注意,血糖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走进第二阶段,也就是血糖增高阶段,有些病人可表现为糖耐量低减或空腹血糖受损,血糖增高者要是还不提防,在不久后,有可能发展到最后阶段,就变成糖尿病病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