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际关系的具体策略

人际关系的具体策略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当双方都处于一个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的陌生情境时。这一原因是与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没有足够的信心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同情是沟通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通常来说,只有当一种人际关系对人们有帮助时,才是值得的。心理学家发现,以帮助和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确立起来比较容易,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很亲密的关系很快建立起来。
人际关系的具体策略_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很多,但在日常生活中最主要,同时又可以有效地为每个人所运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一)重视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对后继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

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具体方法,我们在前面有所涉及,这里不再重复。

(二)主动交往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真正丰富多彩是交往的丰富多彩、人情的丰富多彩、人际关系的丰富多彩。对于一个社会需要发展正常的人来说,无论是谁,都希望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际关系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帮助和被帮助,同情和被同情,爱和被爱,共享欢乐和分担痛苦。遗憾的是,许多人尽管与人交往的欲望很强烈,但仍然不得不经常忍受孤独的折磨,他们的友人很少,甚至没有友人。因为他们在社交上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等待别人来首先接纳他们。因此,虽然他们同样处于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世界之中,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的孤寂。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社交上,许多人不是主动始发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别人,而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的接纳,甚至处处试图去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只能做交往的响应者,而不能做始动者。然而,我们知道,根据人际关系交互原则,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我们要想赢得别人、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想自己摆脱孤寂,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就必须做交往的始动者,处于主动地位。

人们不能主动交往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缺乏应有的自信,生怕别人不会像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自己,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自己的自尊。实际上,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社会规范的作用,也由于人们都需要交往,我们主动交往得不到相应理睬的情况是极少的。如果我们尝试一下就会发现,在我们与陌生人打招呼、攀谈时,几乎都是成功的。尤其是当双方都处于一个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的陌生情境时。

不能主动交往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这一原因是与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没有足够的信心联系在一起的。人际关系方面的误解很多,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是低人一等。别人对我不会像我对他那样有兴趣。我这样去麻烦别人,别人肯定会讨厌我。我根本不认识别人,他怎么会肯帮我做了呢?等等。所有这些误解,都只是人们头脑中的一些观念,并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更不是事实。但是,这些观念却真正发挥作用,阻止了人们在实际交往中采取主动的方式,更使人们失去了许多结识别人、发展友谊的机会。

心理学家建议,摒除人际关系方面的误解,树立人际关系方面的自信,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处境是十分重要的。专家们强调,在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处境上,我们也应该采取在解决其他方面问题时的同样方式,即少担心、多尝试。尝试是成功的先导。当你因为某种担心而不敢主动同别人交往时,最好先去实践一下,用事实证明你的担心是错误的。当你在舞会上想去约请你认为有魅力的舞伴时,那就应该果断地去约请,被拒绝只是你的担心,是观念,更可能是不必要的担心,是错误的观念。如果你相信自己,你就能够证明担心是多余的,观念是错误的。当你成功的经验越来越多时,你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充分,你的人际关系处境也会越来越好。

(三)移情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情感联系越密切,双方相互拥有的心理领域越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小,人际关系也就越亲密。因此,同情是沟通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体验别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他就无法使自己的行为具有合理性、对应性。这样,他是谈不上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同情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怜悯,而是交往双方内心情感的共通与同一。人是经验主义的,对于别人的理解高度依赖于自己的主观经验。因此,对别人的理解及与别人情感的同一与共通,依赖于自己是否具有同样的经验。只有当别人的情感也是自己体验过的或正在体验的,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经验的丰富,是理解和同情的基础。

除了直接丰富自我经验可以提高人们的同情能力外,心理学在移情能力方面的训练,也可以直接提高人们的同情能力。

(四)帮助别人

我们在探讨人际关系的功利原则时已经谈到,任何一个人,只有当一种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是值得的,他才愿意并试图去建立、去维持。而通常来说,只有当一种人际关系对人们有帮助时,才是值得的。因此,我们要想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别人有帮助是十分重要的。不过,我们必须指出,这里帮助的含义,并不简单地指物质上的支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首先是情感性的,然后才是物质的。在心理学中,帮助是广义的,既包含情感上的支持,对于痛苦的分担,观点的赞同及建设性的建议,也包括困难解决上的帮助和物质的支持。

心理学家发现,以帮助和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确立起来比较容易,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很亲密的关系很快建立起来。当人们在身体上、观点上、情感上遇到危机或困难时,如果我们给别人以及时的支持,则可以很快赢得别人,建立起很好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患难之交,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战场上同一方的战友,即便是因偶然的情况走到一起,双方不曾相识相知,但由于在战争的特定条件下,双方互为生死、相依为命,心理上的距离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失。当人们在观念上或情感上面临困难时,一旦获得别人的及时支持,心理上通常具有的对于陌生人的防线,会一下子大大后撤甚至会完全消失;当人们物质上遇到困难时,哪怕你给予一个很小的支援,也会起到帮助别人远离绝望的作用,使人们对你有很高的接纳性。可见,试图帮助别人并学会帮助别人,是我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友人间的沟通方式

友人之间,无论关系多么密切,多么深刻,交谈仍然是沟通信息与情感的主要方式。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们与友人交往的过程中,许多人都不善于进行建设性的交谈。并通过交谈过程最有效地交流信息和增进情感。有关研究揭示,友人交谈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谈话内容不符合对方兴趣或不能有效地促使对方卷入交谈过程。二是过早、过多地发表评论。三是不能做一个好的听者。以下提出三点建议。

(一)谈话符合别人的兴趣

两个人就是两个世界,两个情感和理解的基点。同样道理,友人交谈时双方是两个不同的情感和理解基点,有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关注点。只有在交谈过程中,双方的兴趣和关注的焦点会聚一起时,交谈才会成为双方同等积极卷入的过程,才能真正起到有效沟通信息和增进友情的作用。许多人在与友人谈话时,不管对方是否感兴趣,只管自顾自地长篇大论。结果,交谈变成了单调的独白或交替独白。这样的交谈,不仅不会增进友谊和交流信息,而且还会降低相互吸引的水平,淡化友谊。

谈话兴趣与关注焦点的会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谈话双方将高度注意力投向对方,而不是只集中在自己身上。研究揭示,谈话者过于注意自己,是谈话不符合别人兴趣和交谈中容易出现误解的最首要的原因。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只是在想自己的事情,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作为唯一的出发点,那么自然难以理解别人,觉察别人的反应,也不可能调整自己的谈话,使其符合别人的兴趣。

(二)避免评论

过早、过多的评论,是友人交谈中另一个容易犯的错误。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不可能使自己所有的评论都符合对方的实际情况,并与对方的理解相符合,这就意味着许多评论可能会伤害对方的情感。特别是否定性的评论,其效果常常是使对方感到别人正借此显示其高明。显然,这种效果对友情是有害的。而且,评论本身会成为一种压力,使对方不能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继续谈话。

容易发表不成熟评论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上面提到的注意过于集中自己,不能将足够的注意力投向对方。另一个是移情能力缺乏,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感受别人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友人谈话时最佳反馈方式不是评论,而是做描述性回答,或是以简短的语言重复对方的谈话。心理学家罗杰斯始创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式,也是用这种方式造成充分接纳对方的氛围,鼓励人们谈论自己。大量的心理咨询实践证明,这种谈话方式,尤其有助于信任的建立和情感的融合,是友人之间谈话特别值得提倡的一种谈话方式。

(三)积极反馈

耐心而积极地倾听友人谈话的作用性质,也是心理学家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在朋友的交谈中,听的一方简单的“听见”与“听”有本质的差别。听见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活动,只是对方说话的声音经过听觉系统的一系列物理、生理的转换,使听者听到声音。而听则除了听的过程之外,还有心理上的意义转换、选择、评价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听见”是一个自动发生的过程,它只与人的低级生物适应相联系。“听”却需要特别的注意,任何一个人听见一句“你听”都会进入这种特别的注意状态。“听”是与人的高级情感活动相联系的。

一般情况下,“听见”是消极地听。这种听只是漫不经心地接受声音的刺激。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事就是典型的消极地听。

与消极地听不同,以上强调的听是积极地“倾听”。这种“听”的过程有明确的目的方向,需要不断地获得信息、做出判断、决定反馈,因而,也需要持续地高度注意。友人谈话过程中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积极的倾听。我们只有在以这种方式去听友人的谈话时,才能真正对对方的谈话构成支持。在外部表现上,才能显示接受信息,理解疑问,同情等内心状态的自然反馈。

直接表达积极倾听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很多。语言上要求补充说明,提问,提出共同点,简单复述对方谈话内容,表明自己的见解,尝试性地解释对方的意图,或只是简单地交换支持语言用词,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有效的非语言方式则有点头,手势支持,目光接触,身体前倾,或非语词性的“嗯”、“噢”等。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保持积极倾听不用做特别的努力,就可以做出各种自然而效果良好的反馈。当然,在还不习惯各种有效反馈方式或完全没有有关概念的情况下,仍需要有意识地积极提供反馈。

学会积极倾听是改善朋友之间交谈的重要一课。而且,积极倾听的意义,还不只是限于友人之间的沟通,善于积极倾听,还意味着个性成熟水平的提高,使人感到可信赖。同时,积极倾听也是减少不成熟评论,避免不必要误解和情感伤害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维持友情的方法

上述人际关系基本原则所回答的,都是从根本方面如何使自己为别人所接纳,如何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而在各种具体的交往活动中,来自基本原则的交互、功利、自我保护和情景控制意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交往技术表现出来。

(一)维持人际关系的技巧

与别人友好相处的各种技术,实际上也是从人际关系中派生出来的。卡内基曾总结出多种与别人成功相处的技术,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争论

争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但是,可能我们都有经验,我们与别人更多的争论,都是在双方面红耳赤、不愉快甚至严重敌意中结束的。卡内基发现,争论的结果,往往是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从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角度讲,我们赢不了争论。如果是输了,当然只好认输;即便赢了,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讲,也是输了。因为你的胜利常常直接威胁到一个人的尊严,威胁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而且,青年人之间的争论,到后来往往会直接演化成直接的人身攻击,这对于人际关系显然是有害的。因此,心理学家建议,解决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而不是争论。

2.尊重别人的意见,避免直接指责

荀子曾有这样一句名言:“与人善言,暖若锦帛;与人恶言,深于矛戟。”我们已经再三强调,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当人们的自我价值面临危机时,机体会处于强烈的自我防卫状态,这是一种焦虑状态,与人们的不愉快情绪直接相关联。因此,人们对威胁自我价值的人,有强烈的排斥情绪。事实上也是,在我们只是准备,而并没有实际地去否定别人的时候,别人已经准备好迎接挑战了。所以卡内基提醒我们,我们应避免指责对方。他认为,既然我们在融洽的时候,使人改变主意,承认错误都不容易,那又为什么用指责的方式使它更不容易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用支持别人自我价值,尊重对方意见的方式相处,当发现别人明显的错误时,应仍然用支持别人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用卡内基的话说,就是“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别人你比他聪明。”要学会提醒别人,使别人感到我们并不认为他不聪明或无知。甚至同样一句话,站在不同的立场说,效果是不一样的。例如,教师问学生“大家听懂了吗?”也许没有人回答。因为,若是回答“没有听懂”会使人感到这实际上在向别人承认自己的笨拙。相反,教师问“我讲清楚了吗?”学生可能马上回答“没有。”实际上,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前一句话把懂与不懂的责任推给学生,而后一句话则把责任给了自己。这一例子也许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使我们学会在同别人相处时避免以直接的或隐含的方式否定别人。

3.如果自己错了,就很快坦率承认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于自己的一个哪怕很小的错误都难以原谅,而对于别人的一个很大的错误却可以表现得很宽容。尤其是在别人承认了他的错误之后,人们会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容忍性,实际上,这同样是与人们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相联系的。承认自己的错误,错误再小,也是一种自我否定,而宽容别人的错误,错误越大,越显示自己的超越。

4.真诚地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理解别人

心理学家发现,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事情,我们的理解都是高度依赖于自己的直接经验的。由于直接经验的限制,我们在许多时候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因此,当别人的观点或做法在你看来是愚蠢的时候,先不要去指责别人,而应先了解别人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当你将自己的眼光移到别人的角度,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用别人的心体验世界时,你会获得许多从来没有的理解,对别人看来荒唐的念头和做法,也会觉得是自然的事。

(二)批评的艺术

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要想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为别人的错误提供必要的反馈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别人的自我防卫心理的作用,又有效地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错误呢?对此,卡内基总结出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批评从称赞和诚挚的感谢入手

无论你怎样注意方式的温和,要别人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都仍然意味着别人要忍受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否定。但是,这种自我否定的威胁,可以被诚挚的称赞或感谢带来的愉快情绪所冲淡,甚至抵消。称赞和感谢也是对人们自我价值的支持。在人们刚刚得到支持的愉快时,对批评的接受性会明显增强。

2.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

被批评者在批评者面前常会有一种错觉,似乎批评者是在用批评显示自己的优越。如果我们先提到自己的不足,可以明显弱化人们的这种意识。

3.间接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

人们不能轻易承认自己不足的根本心理障碍,是对于自我遭到否定的恐惧。如果我们不直接批评,而是间接的暗示,则可以使人避免自我否定的恐惧,从而使人顺利接受批评。

4.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

领导者处于社会结构的有利位置,可以更容易地对别人强制性地施加影响。然而,也正是这种有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利。领导者的身份,本来就常常是提醒人们之间存在社会差别的线索,因而,人们在领导者面前显示自己独立人格和价值的愿望更强烈。命令会强化人们的这种意识。因此,领导者尤其需要注意用平等的方式来提出自己的意见。用启发来提醒人们的不足比命令效果更佳,已为许多心理学家实验研究所证明。

5.让别人保住面子

每当人们遭受一次挫折时,其自我价值也会面临一次危机,如果我们为人们的挫折找到更合理的理由,或在其他方面强调人们的失败并不说明他们的无能,可以使人们的挫折感得到某种补偿。如果别人正好是我们面对的失败者,这种方法可使人既承认了失败,又保住面子。

四、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一)沟通能力自我提高的途径

一个人与他人沟通及关系的状况,是其生活品质的最为重要的方面。生活的丰富、事业的成功,与别人稳定情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离不开沟通。因此,沟通能力的提高和沟通状况的改善,直接意味着生活素质的提高。心理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确认以下程序是提高个人沟通能力,使沟通状况得以改善的最有效的步骤和途径。

1.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

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范围和交往对象来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这种自我评价可分三步:

第一步是开列一个自己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的清单。一般沟通情境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及日常公共沟通(包括乘车、购物、看病等)。通常的沟通对象则包括同学、同事、领导、父母、子女、配偶、邻居等经常性的沟通对象。另一方面也有偶然性的沟通对象,如,乘车购票、购物付款、问路中的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开列清单。

开列清单的目的,是对自己的沟通范围和对象建立一个明确的概念。

第二步是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在这一步骤里,通常对自己所问的题目有:

对哪些情境的沟通感到愉快;

对哪些情境的沟通感到有心理压力

最愿意保持沟通的对象;

最不喜欢与哪些人沟通;

能否经常与多数人保持愉快的沟通;

是否常感到自己的意思没说清楚;

是否常误解别人,事后才发觉自己错了;

是否与朋友保持经常性联系;

是否经常懒得给别人写信或打电话等。

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对自己的沟通状况和倾向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还可以确认自己是否存在社交内敛不足。

如果一个人能够建立愉快经验的沟通情境和对象高度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如只在家里感到轻松,只与家人沟通时有愉快感受),就说明存在着高度的社交内敛或社交退缩的缺陷。

第三步是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沟通方式决定沟通状况。沟通主动性、沟通注意水平和沟通信息的充分性是评价沟通方式的三个有效的维度。我们依此评价沟通方式。

沟通主动性评价的是我们在与别人进行沟通时,究竟是主动始发沟通还是被动接受沟通。二者的差异是:主动沟通者对象广泛,沟通内容不拘一格,容易经沟通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广泛的人际关系,与他人的沟通也较为充分、及时和有效。而被动沟通者的倾向则正好与主动者相反。心理学研究发现,主动者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某些特殊领域,如经营、管理等,比被动者要大得多。

沟通的注意水平评价的是沟通者投入沟通,对沟通过程起相互支持作用,使其自然持续的注意水平。沟通注意水平高的沟通者,不仅注意自己所发出的信息的指向性、准确性和对方的可接受性,而且对于对方的反馈过程也保持高度注意。因而他们能够较好地根据反馈调节自己的沟通过程,对对方的沟通形成良好的支持,使沟通始终保持较好的彼此对应性而得以顺利延续。

沟通信息的充分水平有三种情况:充分、不足和冗余。充分指沟通信息恰好准确表达沟通意图,实现沟通目的。不足指沟通还不能使别人理解沟通意图,但沟通者不再提供有关信息。沟通信息不足常导致沟通者之间产生误解。冗余指在信息已经充分的情况下,又进一步强调、解释或重复。

在同多人交往中,信息充分而无冗余是最佳的沟通方式,他使人用最经济的方式实现沟通目的。但是,在沟通者之间存在密切情感联系的情况下,冗余的强调、解释和重复会起到增进感情的微妙作用。如情侣分别,一天一信,每信之中必有好几个吻你,收者每天一字不差地照回过去,不厌其烦。因此,冗余信息的运用,必须与情感的接纳程度及情境相适应。否则,它非但不能起到促进沟通的作用,反而会对沟通造成严重破坏。

2.编制改善沟通的自我计划

沟通能力的提高和沟通状态的改善是整体的,但又必须通过细节的、具体的步骤来实现。

制订计划首先要明确试图改进自己的哪些方面。是改变社交退缩,扩展沟通范围;是改变自己与某些人的沟通状况;是培养与友人保持联系的习惯;还是试图改变自己不善于支持别人沟通过程的不足,等等。

计划的第二步是将选定的改善目标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并转化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施的每一个具体做法。如扩展社交范围。可以规定自己每周必须与两个素不相识的人打招呼,并具体到是问路、问物价、打听人或其他具体的生活内容中去。

第三步是计划执行监督。最可靠的监督者是自己,必要时可请自己充分信任的人监督。可以利用可见的日记、图表形式记载自己的发展,评价、分析自己的感受。

第四步是对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奖惩。如果你按要求完成了计划,你可以看一场电影或邀朋友吃顿饭来强化自己成功的感受。如果没有完成计划,就给自己一点惩罚,做一点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如打扫卫生。

一般来说,只要计划切合实际、合理,任何人都能够做得很好,都会有所改善。心理学家有句名言:一个人能够做的,比他已经做的和相信自己能够做的要多得多。

3.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准确是沟通的前提。提高沟通准确性,在语言方面要提高自己准确表达事物的能力。练习复述故事,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很好方式。

提高沟通准确性的另一方面,是对所用的一切非语词沟通方式,都必须有准确的概念。并且对别人是否也会同样理解某种非语词信息保持清楚的认识。

非语词信息常常使人容易发生误解。一般认为,除非沟通者之间已经建立了很好的默契,沟通者能够确信信息接受者对某一非语词符号与自己有同样的概念,否则,非语词沟通应被置于支持语词沟通的次要地位。在沟通的准确性方面,沟通者遵循一个原则,即站在信息接受者的角度来提供信息(角色获得原则)。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被理解。但由于人们的经验背景不同,对于同一种符号甚至语词,不同的人在理解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当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体会到被人理解所依赖的情绪(移情)与经验的背景时,才可能选择出最能够使别人准确理解我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会造成沟通误解,要重建良好沟通的过程往往是十分困难的。

此外,保持对别人包括直接的语词反馈在内的各种反馈信息足够敏感,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信息和符号选择,也是提高沟通准确性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及时接收和准确理解反馈,是准确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

身体语言沟通包括两个环节:更好地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和有效地运用身体语言。

1.身体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

在身体语言的理解方面,必须注意,第一,身体语言信号的意义,直接同情境和沟通者性格特征有关。情境,例如,喧闹的舞会上,异性之间交谈距离近一些才能听清楚,这种近距离并不意味着双方的情感联系已很深刻。但若只有两个人的情境,他(她)与你保持很近的距离,往往意味着他(她)内心里已经对你有高度的接纳。所以,恋人之间关系明确之前,常用这种身体距离的远近试探虚实。性格,例如,活泼、开朗的女孩,与你沟通时往往用很丰富的身体语言,不大在乎与你保持较近的距离,还会带着甜蜜的表情与你谈话,但这并没有任何特殊意义。但文静、含蓄的女孩,若这样与你沟通,则可能意味着她在向你透露,她已经很喜欢你。

显然,必须考虑到情境与性格等背景因素,才可能正确理解人们身体语言信号的真正意义。第二,必须从整体的身体语言背景来确认每一个具体身体语言信号的意义。心理学家发现,各种身体语言的使用不是孤独的,而是相互呼应,互相一致,整体协调的。因而,要正确理解身体语言,应当是整体地了解一个人全部身体语言的状况。例如,在一起谈工作的两个异性同事与在一起窃窃私语的两个情侣,整体身体语言状态是不同的,虽然二者之间身体距离相似,但双方保持的身体角度(情侣之间是从正面俯近耳朵说话,其他人则从侧面进行)、身体的紧张度、目光交流、表情等不相同。前者的近距离是为了谈话更清楚、更保密,后者则是为了两情相悦。第三,移情原则。移情是对别人内心状态的真实体验。只有在体验到别人情感状态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地理解到别人的身体语言。例如,家长只有体会到孩子考试失败后害怕受到责罚的心态,才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孩子的目光总是躲着自己,并不愿意与自己挨得更近。

2.身体语言使用能力的增强

恰当使用身体语言与准确解释身体语言同样重要。要想提高自己有效使用身体语言的能力,首先要增加自己对身体语言的自觉性。

身体语言自觉性的增加,需经三个步骤。

第一,观察自己的各种身体语言信号与整体的身体语言状况。如,自己在各种不同的情绪状态和沟通需要下都有哪些身体语言行为。对自己的身体语言进行记录,自己来定义和解释自己的各种身体语言信号。

第二,对自己的各种身体语言行为和整体模型进行自我体验。把在第一步建立起来的各种身体语言定义和整体模型进行自我检验,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在这一步中,个体将自己的心态和相应的身体语言行为与整体模型融为一体,使身体语言获得了有生命的、真切的解释。

第三,在实际的人际沟通中,考察别人理解与自我定义的一致性。由于沟通双方经验背景的差异,因而对某种身体语言与整体模型的理解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差异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会导致误解的产生。那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修正自我定义。

增强身体语言使用能力的第二方面,是提高身体语言与自己社会角色及特定行为情境的对应性。

与角色的对应性:我们知道,随着人们社会角色的不同,外部社会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与期望。期望是理解的最直接的背景。当我们的行为与人们的期望相一致时,就被理解与接纳,反之,则会被拒绝。

与情境的对应作用:无论在哪一种情境中,人的自我表现都会有一个情境同一性问题。按照心理学家小亚历山大等人的观点,对应于每一种社会情境,人们都有一种与自己社会身份相符合的行为模式。

缺乏恰当的同一性概念,会导致显著的沟通或社会交往困难。例如,一个人与家人一起收拾东西,可以用脚指示所要的东西,但在正式社交场合,这样做是不可想象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自己年龄、身份的不断变化,对应特定情境要求和社会角色期望不断地对自己的身体语言行为做出评价,来保证自己身体语言行为的适当性。

第三方面是,拓展自己身体语言的使用范围,改变旧有的不良的身体语言习惯。

身体语言的恰当运用,可以有效地增加沟通的充分程度,使沟通达到最佳状态。如果不善于充分利用身体语言来支持自己的沟通过程,不仅会使人感到这个人缺乏个性与活力,沟通本身的影响力也会大大受到影响。

有些人在沟通中有一些不良的身体语言习惯,如梳理头发,整理衣襟等。这些习惯所透露的是一个人个性尚不成熟的信息,会分散别人的注意力,影响别人对你的信任程度。

第四方面是,必须努力保持身体语言沟通与语言沟通的一致性(言行一致)。

如果身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与语言传达的信息相互抵触,则会抵消语言沟通的结果。例如,嘴上说留客,身体却在送客。

五、综合性人际关系改善的心理学技术

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技术,是针对人际关系不良的相对易变的一类原因发展起来的。即这些技术都是试图改变人们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或社交能力,并通过这种途径使人们的人际关系状况得到改善。

总括起来,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技术有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的方法。可以同时改善人们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和社交技能。这类方法主要有敏感性训练和角色扮演等。第二类方法主要有意识训练法、移情练习和社交能力训练等。这类方法的通常作用,是专门改善人们某一方面的能力或技能。下面我们主要谈综合性的方法。

(一)敏感性训练

敏感性训练是一种从团体心理疗法中发展起来的团体训练技术,即对正常人在群体中的人际技能及其有效性获得反馈的交流。

敏感性训练团体有多种形式。开展最普遍的是训练团体或称T-小组(T-group,Training group)。它的活动方式主要是语言交流。这类团体通常由5人到15人组成,包括一名心理学家。训练期限可以是一至四周。

训练团体主要以非指导性的方式为参与者提供真实体验“此时此地”的情境。在活动开初,团体成员之间往往先谈论参加这种活动的意图,试图解决的问题和对什么样的目标感兴趣。随着沟通的深入,人们会逐渐了解别人对自己的问题或当时表现怎样反应。当团体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真诚的气氛建立起来之后,团体作为一个整体会不容忍任何成员拒绝暴露自己的真正自我。此时,参与者通常的角色伪装会被撕去,使他们更好地看到自我的本来面目,并在其他成员的支持下理解并接纳自己真正的自我。

与此同时,参与者也会在没有社会角色限制的条件下,通过各个成员提供的多角度的见解,学会准确掌握、理解和评价别人的情绪状态和行为的意义,并在别人真实的反馈调节中,做出正确而为别人接纳,同时又对人际关系起积极作用的反应。

在上述过程中,人们既可以了解自己的真实面目和别人对自己言行的真实反应如何,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也可以学会对别人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做准确的理解和评价,提高移情能力;还能学会如何对别人做恰当而又为社会所接受的反应,提高社交技能。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作为一种直接摆脱既定角色关系束缚的个体训练技术,来达到改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它可以通过让别人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站在一个新的立场去体验、了解和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反应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新的社交技能。

在人际关系方面,角色扮演方法可以直接帮助人们改善双方相互作用状况,最终有效地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下面是一个运用角色改变方法改善人际关系的实例。

一位妻子感到很难同丈夫交流思想,因而求助于心理学家。通过咨询心理学家发现这位妇女之所以很难同丈夫沟通,实质原因是她自己对丈夫的接纳性越来越差,夫妻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出现了恶性循环。她对丈夫的许多生活习惯越来越难以忍受,经常唠叨,结果使丈夫情绪恶劣,对她产生讨厌情绪,不愿与她交谈。

针对这一个案,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矫正夫妻关系的方案。他要求这位妇女从第二天起,就像是一个与丈夫没有关系,完全不了解丈夫的人,对丈夫的生活习惯熟视无睹。并且,每天至少要从丈夫身上找到一个优点,并像对一般人那样给予夸奖。

实施矫正方案的第一天,这位妇女感到要想找到丈夫的优点真是难上加难,看到的事都是难以忍受的。但她还是忍住未做评价,并终于找到了一个夸奖丈夫的机会。

在以后的几天里,情况仍大致如此。

但是,三个星期后,奇迹发生了。这位妇女发现要找到丈夫的优点并加以夸奖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看,他对工作是那么负责;他对孩子总是那么友好;他很能干……”丈夫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变了。她对丈夫的态度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她开始由衷地接纳丈夫了,并感到对这样一个好丈夫唠叨没完其实是坏毛病。做丈夫的当然也会感到妻子如此明显的变化,他已长期听不到曾使他厌烦的唠叨。结果,双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次实质性的改善。丈夫面对妻子的诚意,做了自我批评,表示自己的确有坏毛病,决心改掉。夫妻之间的情感重又融洽了,并有说不完的话。夫妻之间的相互作用出现了良性循环。

角色扮演的方法还能用来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和助人技巧,并被用来系统改造人的个性。

六、人际关系测量

人际关系问题与每一个人的几乎全部生活内容息息相关。由于人际关系的纷繁复杂、五光十色,人们渴望在自己的人际关系实践中,找到或建立一个有预见性、有指导意义的系统。在心理学家的长期努力下,人们的这一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人际关系测量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有了揭去人际关系神秘面纱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对于任何一个人,了解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学会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赢得人际美好关系世界的能力,都是人生长河中不能不为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社交测量法

1.社交测量法的原理

社交测量法也称社交测量或社会测量。它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后来移民美国的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于21世纪30年代最先创造的。莫雷诺于这一时期在同社交测量法相联系的一系列领域中都做了开创性工作。1936年,他在美国创办了期刊《社交测量评论杂志》,紧接着1937年创办了《社交测量》杂志。

社交测量法一经问世,就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广泛注意。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都为这种方法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多种新的社交测量方法的变式及相应的结果处理手段。

社交测量法的原理,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的心理关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如果一个人在更多的方面都对另一个人做出肯定的选择,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对另一个人有着高度的接纳性。如果肯定选择是相互的,那么接纳也是相互的,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就小。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在更多的方面都对另一个人做出否定的、拒绝的选择,那么意味着这个人对另一个人是高度排斥的。如果否定的选择是相互的,那么排斥也是相互的,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就大。这里的心理距离,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学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因此,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与人之间在反映不同评价意义的各个方面的肯定性或否定性选择,实际上反映着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考察人与人之间在不同方面进行选择的情况,定量地测量每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可测量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

2.社交测量法的步骤

社交测量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明确的测量目的、确定被测量者进行选择的各个方面、确定选择方法、将选择的各个方面转化成问题和编制成问卷、实际施测与结果处理等六个步骤。

(二)测量的目的

测量的目的是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提出来的,如果我们试图了解某一个人是不是适合充当某个群体的领导者,就可以运用社交测量的方法,来客观、定量地了解该群体成员对于这个人的接纳、信任及各种能力的评价等多种情况。通过对该群体进行社交测量,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准备提拔的对象是否适合充当该群体的领导者,而且还可以知道群体内是否有人实际上具备了领导该集体的条件,这个人是谁等方面的信息。如果我们试图了解的是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是否良好,群体是否保持着良好的凝聚性或对其群体成员的吸引力,群体是否保持着良好的整体结构等信息,我们也可以用社交测量法,通过定量地测量群体成员相互之间接纳、依赖、理解、信任等情况,客观地对群体各方面情况做出有根据的判断。

(三)测量变量

可供被测量者做选择的变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被测量者对具体个人品质特征(如工作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可依赖性、道德水平等)方面的评价,也可以是被测量者对一个人的笼统的判断,如“假若改选,你认为谁当主任(或班长、组长,等等)更为合适?”可以是被测量者自己现实的人际关系状况,如“你目前同哪些人关系最好?”“你同哪些人交往最为密切?”或者“你最不喜欢哪些人?”“你觉得同哪些人较难相处?”也可以是被测量者在人际关系上的期望或倾向,如“你希望成为你最亲密朋友的有哪些人?”“你最希望同哪些人在一小组(或班级)工作(或学习)?”等等。

究竟选择哪些方面进行测量,是根据测量目的决定的。测量的结果,必须能够提供与测量目的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在实际运用社交测量法时,常常是同时测量相互关联的多个方面,少则二至三个,多达五至七个。必须注意,如果你同时测量多个方面,那就必须保证你所选择的方面共同指向测量的目的,才能使测量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四)选择方法

选择方法的确定是社交测量的关键一步。

总括起来,社交测量法所运用的选择法有五种:

第一,参数顺序选择法。这种方法要求被测量者在肯定或否定选择上,都选择一个固定数目的被选人。并且,必须明确标明选择的顺序。如“我过生日最愿意邀请的人,第一是——,第二是——,第三是——。”“我希望在一起工作(或学习)的同伴第一是——,第二是——,第三是——。”

参数顺序选择的数目,用得最多的是三人,通常不超过五人。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一个群体中,人们的判断能够准确把握、可以排列出可靠顺序的,往往只有对自己有着重要意义,接纳或排斥程度最为强烈的几个人。随着选择所涉及人数的增加,判断的准确性会明显下降,确定一个人排在第一位还是第二位,是件很容易的事。而要想确定一个人排在第五位还是第六位,却要困难得多。并且在群体较大的情况下,选择顺序越往后,处于同一接纳或排斥水平的候选人也会越多,这时,选择就开始有极大的任意性,测量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确定的选择数目很大,那么在处理测量结果时,也会感到十分困难。在群体较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参数顺序选择法通常适合于30-40人的较大群体,应用较为广泛。

第二,非参数顺序选择法。这是与参数顺序选择法相对应的一种方法。当一个群体的规模较小,不足15人时,参数顺序选择法的两方面的限制就不复存在。此时,我们就不必规定接纳或排斥选择的数目,而是完全由被测量者自由选择,并按选择的重要性排列成顺序。

第三,非参数简单选择法。该法是非参数顺序选择法的一个变式。其施行方法与非参数顺序选择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非参数简单选择法忽略选择顺序的差异,而只考虑接纳选择、不选择和排斥选择三种情况。选择人数上,也同非参数顺序选择法一样,不加任何限定,如“你愿意与哪些人住在同一个宿舍?”“你愿意与哪些人在一起工作(或学习)?”“你过生日时打算邀请哪些人去你家?”“你不愿意与谁一起旅游(或度假)?”等等。

非参数简单选择法由于忽略选择顺序,带来了结果处理上的便利和新的图形结果处理方法的运用。图形结果处理方法的引入使得人们有机会对一个群体的整体结构状况、小群体的分化及每一个成员在群体中的位置一目了然,从而使得这种方法成为运用最多的选择方法之一。

非参数简单选择法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它既可以用于较小的群体,对较大的群体也同样适用。

第四,参数简单选择法。这种方法是非参数简单选择法和参数顺序选择法的变式。其与非参数简单选择法的差别,在于对选择人数给予一定的限定;与参数顺序选择法的不同之处,则是不考虑选择顺序,只考虑选择倾向。

第五,接纳水平等级分类法。这种方法实质是非参数顺序选择法与非参数简单选择法的结合,兼具二者的主要优点。该法是按五点量表,将人们的接纳水平从最接纳到最排斥分成五个等级。要求被测量者按此五个等级将所有其他群体成员分为五类。每一类的人数多少不做任何限定,完全由被测量者自由选择。

接纳水平等级分类法也同非参数简单选择法一样,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既适用于较小群体,也适用于较大群体。见表6-4:

表6-4 社交测量法运用的选择方法、特点及适用范围

(五)测量问卷

社交测量法的第四个步骤,是将选择出来试图测量的各个方面转化成问题,编制成问卷。问题如何表述,是由所确定的测量方面及选择方法决定的。比如,假若你试图测量群体作为整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及每一个成员的人际关系状况,而你所确定的选择方法是最为常用的非参数简单选择法。那么你的问题就可以是:“请写出目前同你关系最好的人的姓名。”“你对哪些人的感觉最好?”等等。同样的测量目的和方面,如果你所采纳的选择方法是接纳水平的等级分类法,则问题的表述就变成“请分别写出与你关系最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最差的人的姓名。”

问卷的构成除了有关的问题外,还必须包括对测量目的、回答方法等方面的简单、明了的说明,并且明确声明对测量结果保密等。应用社交测量法,对测量结果保密很重要。如果采用接纳水平等级分类选择方法,或者在采用其他选择方法时使用否定性陈述,则这一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自己被别人所接纳的程度常常会有过高的估计。这种主观的过高估计,会同客观的社交测量结果形成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由于受种种利害关系的限制,人们对别人的排斥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往往并不暴露,而这种排斥或拒绝也可以从上述两种情况的社交测量结果中反映出来。这样,如果测量结果随便让被测量者知道,就可能会使许多人突然明白,原来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处境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有些人实际上并不接纳自己。我们已经知道,人际关系当中的接纳与排斥是相互的,当人们知道有些人并不接纳自己的时候,出于自我价值保护的需要,他们会对这些人产生强烈的拒绝情绪。严重时,还会酿成直接的人际冲突。很明显,测量结果的暴露,会对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造成严重损害,直接降低一个群体的凝聚力。

此外,从测量的可信性来说,如果不预先声明结果保密,被测量者就可能由于顾忌测量结果被其他人知道,而在否定性的选择上做不真实的反应或干脆不做反应,从而使测量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六)测量的实施

社交测量法的实际施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一个群体的上级权威人士施测,另一种是由研究者自己施测。无论是哪种情况,测量者是否善于取得被测量者的合作,都是影响测量可靠性的一个因素。一般说,测量者用一定的时间熟悉群体的情况,与被测量者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和合作的关系,会对测量产生积极的作用。此外,测量者必须以真诚的方式向被测量者解释测量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测量问卷给予明确的说明,强调测验结果一定保密。

(七)结果处理

社交测量法的最后一个步骤是结果处理。对应于不同的选择方法,结果处理的方法也不同。下面我们专门对该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说明。

七、不同结果处理方法

(一)行列表格法

对于两种顺序选择,测量结果主要用nn(n为被测量者的总人数)行列表格法处理。表格中的记分,在肯定的选择上,用正分来记分;在否定的选择上,用负分来记分。得分按照排列顺序递增或递减。记分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参数顺序选择法由所规定的选择参数决定,非参数顺序选择法由整个群体最大的顺序选择范围确定。由于在顺序选择法中,肯定选择上的顺序越是靠前,接纳水平越高,因此记分是从最大值按选择序列递减。而在否定选择上,顺序越是靠前,排斥性越强,接纳性越低,因此记分从最小值按选择顺序递增。比如,在使用参数顺序选择法时,如果规定的选择参数为3,则在肯定选择上,第一选择记3分,第二选择记2分,第三选择记1分,在否定选择上,第一选择记-3分,第二选择记-2分,第三选择记-1分。

非参数顺序选择法的记分不同于参数顺序选择法的地方在于,其记分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是根据整个群体中自由选择的最大范围来确定的。如果所有被测量者中最大的顺序选择范围为从1到8的8分序列,则肯定方向上的第一选择就记8分,否定方向上的第一选择就记-8分。其余各顺序的记分以此类推。如果一个人的选择范围较小,如只有从1到3三个顺序,则他的记分也从这一群体测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起记,在肯定选择上,第一选择同样记8分,在否定选择上,第一选择也同样记-8分。其余各顺序的记分也依此类推。选择范围较小的人设有数目字较小的得分。

对于不选择的情况,一般记0分。由于0分的选择在最后的数据统计资料中没有反映,因此,实际处理时也就不记分。

接纳水平等级分类法的记分一般是对应于五个等级,分别记5分到1分。接纳程度最高记5分,最排斥记1分,依此类推。

下面,我们以一个社交测量的实际结果为例,说明怎样制作处理顺序测量结果行列表(见表6-5)。这一测量所采用的选择方法为非参数顺序选择法,被测量群体总人数为13人。

表格最下面一行的被选择总分,为一个人被群体所接纳的水平的数量指标。得分越高,意味着越受群体欢迎。从表格中可以明显看到,编号为7的黄璐及编号为11的李丽是人们选择的中心,高度受群体的欢迎。而编号为13的王原及编号为4的刘剑很少被人们选择,在群体中处于高度孤立的地位。

表格最右侧的选择总分,是选择者个人接纳其他群体成员程度的数量指标。这一指标反映着群体对于选择者个人的吸引力。得分越高,群体对于选择者的吸引力越大。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群体对于编号为1的王虹和编号为2的肖颖及编号为11的李丽吸引力最大,而对于在群体中不太受欢迎的刘剑(编号4)和王原(编号13)吸引力较小。

根据以上原理,群体作为整体的凝聚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求出。

公式中:c表示群体凝聚力

CSi表示各选择者的选择总分

n表示被测量群体总人数

MCS表示最大选择总分

表6-5 顺序测量结果记分示例

在实际处理结果中,如果由于测量涉及的各个问题重要性不同,则需要就每一个问题分别制作行列表,并将各个表格的结果按其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然后再汇集成一个总的结论性结果。如果用于测量的各个问题的重要性完全相同,那么来自每个问题的测量结果可以登记在同一张行列表上,并直接进行累加。这样,可以使结果处理过程简化,结论性结果与各具体测量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更明确。

参数顺序选择法的结果处理方法,与非参数顺序选择法的方法相同。

(二)图形法

简单选择法的结果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行列表格法,另一种为图形法。行列表格的制作,与顺序选择法相类似。不同仅仅在于,简单选择法由于忽视了顺序差异,因此正的选择一律记1分,以“﹢”记;负的选择一律记-1分,以“-”记,同样,我们也可以运用相同的公式,求出被测量群体作为整体的凝聚力。

图6-5 群体人际关系靶形图

图形法主要运用于参数简单选择法的结果处理。使用非参数简单选择法对较小群体进行社交测量时,也可以运用这种结果处理方法。但在运用非参数简单选择法测量较大群体时,由于选择人数不做规定,人们之间的简单选择关系会十分复杂,此时用图形来表示这些复杂的关系也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避免运用图形法来处理结果。心理学家建议,除非测量结果显示出人们的选择关系简单明了,否则还是使用行列表格法来处理更为便利。

通常使用的图形结果处理方法有靶形图和阶梯图两种形式。比较而言,前者比后者更利于显示群体的结构分化,后者比前者更利于显示领袖在群体中的地位。

图6-6 群体人际关系阶梯图

下面是依据两个来自教育领域的实际社交测量结果分别绘制的靶形图(图6-5)和阶梯图(图6-6)。靶形图的结果来自一个班集体,总人数为33人。测量所用的是参数简单选择法。图中,数字是被测量者的编号,三角形表示男生,圆圈表示女生,实线表示相互选择,虚线表示被选择数量路线,箭头表示选择方向。阶梯图结果来自一个小组,也是运用参数简单选择法获得的结果。同样,图中数字表示被测量者编号,三角形表示男生,圆圈表示女生,连线表示选择路线,箭头表示选择方向。

需要注意,在制作靶形图时,须将被选择次数最多的编号放在最里头,然后按照被选择次数的递增,依次向外层扩展分布。最孤立的编号放在最外层。这样既便于绘制,又可以使整个群体的结构状况一目了然。

与行列表格法相比较,图形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仅可以表明群体中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而且也可以明确呈现被测量群体的结构状况、领袖的产生及小团体的分化。通过对群体结构的了解,我们还可以对该群体的凝聚力、士气、效率等做出推断。不过,图形法也显然缺乏行列表格法所具有的优点。它不能像行列表格法那样将社交测量的结果转化成连续变量,从而使人们有机会考察社交测量的结果与其他变量之间的联系或相关。因此,心理学家们建议,在实际进行社交测量结果的处理时,应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先进行行列表格法的处理,然后再根据表格法结果绘制靶形图或阶梯图。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现社交测量结果的有效信息,而且在表格法结果的基础上绘图,要比根据原始社交测量结果绘图容易得多。因为此时我们已经知道每一个编号的被测量者在图形中的大概位置。

接纳水平等级分类法的结果处理比较容易。它是根据被测量群体人数,制作相应数目的接纳水平等级分类表(亦即用于测量的表格,见表6-6),然后按照等级记分,分别计算出每一个群体成员的选择总分和被选择总分。同样,前者是选择者个人接纳其他群体成员的程度,亦即群体对选择者的吸引力的指标,后者是个人被群体所接纳程度的数量指标。

表6-6的数据来自一个社交测量实例。从表中可以看出,表格的回答者李昭的选择总分和被选择总分可以直接算出:

选择总分=5×10+4×8+3×12+2×7+1×3=135

被选择总分=5×13+4×7+3×13+2×5+1×2=144

表6-6 接纳水平等级分类表 姓名 李旺

根据前面同样的公式,我们也可以依据接纳水平等级分类法的测量结果,计算出群体作为整体的凝聚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