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族文化再生产问题与对策分析

民族文化再生产问题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云南省楚雄彝族为例,基于民族文化再生产的理论分析,概述云南省楚雄彝族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彝族文化再造的影响因素,总结出楚雄彝族文化再造的对策。截至2012年,云南彝族人口共计562.8万,楚雄州彝族人口为74.79万多人于1958年设立彝族自治州。
民族文化再生产问题与对策分析_以楚雄州彝族为例_楚雄民族文化论坛(第八辑)

——以楚雄州彝族为例

李丽娇 赵华英李丽娇(1989— ),女,云南<a href=开远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1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赵华英(1989— ),女,云南丽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13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逐渐被湮没,因此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再造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社会、政府乃至个人的责任。本文以云南省楚雄彝族为例,基于民族文化再生产的理论分析,概述云南省楚雄彝族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彝族文化再造的影响因素,总结出楚雄彝族文化再造的对策。

关键词:彝族 文化再生产 楚雄 布迪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弘扬先进文化与维护文化多样性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在现代化、全球化以及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挑战,在强势文化与时尚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彝族传统文化正濒临消亡的危险,而实现民族文化再生产不仅仅是不同民族、不同地方调适自身、与时俱进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同时也是族群自身文化存续与社会控制的需要,更是族群与外界互动,并谋求适应与发展的需求。

一、民族文化再生产理论概述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文化再生产”概念。布迪厄认为:“文化的创造和再生产,始终都同人类的生存需要、生存能力、生存状况以及生存意向密切关联。文化在实质上就是人类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意向在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形态,也是人的本性和内在本能的自然展现。”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其主要阐明了文化通过不断再生产进行传承从而使社会延续,这表现出社会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文化生命相对于自然生命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它的自我创造性,由此可见,文化不可能以复制的形式发展,这是由文化的本质决定的,文化需要维持和更新,必然要进行再生产。因此,文化传承本身就是一个再生产的过程。

民族文化再生产的动力是生存心态,在布迪厄看来,生存心态是人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一套与客观条件相适应的“有衍生力程序”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M].<a href=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在民族文化群体中,生存心态伴随着民族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又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其主要表现为精神力量、生活习惯、语言风格、行为规范、群体心态等。简言之,民族文化再生产与生存心态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环形结构”来解释,即,民族文化的再生产源于生存心态,又归于生存心态。民族文化再生产中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四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的,创作的成果是作品,作品经过生产环节转化为产品,通过传播成为商品,最终进入文化消费。消费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民族文化主体在消费中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能够激发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原创性作品,使文化再生产周而复始、延绵不断。

二、楚雄彝族文化再生产现状及问题分析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全国彝族人口871万多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截至2012年,云南彝族人口共计562.8万,楚雄州彝族人口为74.79万多人少数民族统计网.,于1958年设立彝族自治州。

(一)楚雄彝族文化再生产现状分析

楚雄彝族文化发展自改革开放以后,各方面都得到了巨大发展,这都得益于楚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楚雄政府和人民的努力。

1.楚雄彝族自治州地理环境优越

作为滇中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划,楚雄彝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地区,这一特点,首先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楚雄北枕金沙江,中扼滇东、滇中和滇西的交通枢纽,素有“垣门户,西迤咽喉”之称。此外,楚雄地处云南省日照高值区,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包括水能在内的能源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有利于经济生产的发展。

2.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楚雄彝族自治州有以禄丰恐龙谷、元谋人、万家坝铜鼓为代表的“三古文化”,也有建于唐代的大姚白塔,与北京故宫同时期建造的姚安德丰寺,以及全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孔子铜像。此外,楚雄在夏商时期被记为“梁州”,在滇池和洱海之间,成为古“西南丝绸之路”的一个通衢陈九彬.文化自觉与民族文化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3).,可见楚雄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3.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丰富多彩

第一,楚雄彝族民族服饰鲜艳绮丽,图案精美,种类达百余种之多,其中,织麻布和纺大草别具匠心。第二,民族饮食风味独特,彝族医药理论和典籍全面多类,例如比李时珍《本草纲目》还要早12年成书的《刘苏书》等共计28部,彝药标本1013种,发现纯天然彝药560种曾豪杰.楚雄彝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7).第三,彝族传统节日达30多个,还保留了远古民族的遗风,有远古的自然图腾、鬼神、祖先崇拜等遗俗,皆具民族民俗文化的民族性、边缘性、复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此外楚雄彝州民歌、民间舞蹈和民间乐器特色明显浓厚,构成了其彝族文化的丰富性。

(二)楚雄彝族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009年4月23日楚雄州牟定申报了世界吉尼斯“万人左脚舞”纪录。此外,2012年2月17日世界茶花节也在楚雄州顺利举行,可以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彝族文化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1.同化现象严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传媒、网络等新兴文化快速兴起,文化交往的范围更大、领域更宽、频率更快,不同文化形态的接触、交融和对话更加频繁,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可避免,原有的生存样貌难以保持。例如,楚雄很多彝族村落在二三十年前仍民风淳朴,彝语、彝韵贯穿于家家户户的生产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彝族村落里除了年过七旬的老人能够精通彝语以外,彝族服饰、饮食、习惯、文字、语言等基础文化在年青一代中正在消逝,甚至走向消亡。

2.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相关部门对彝族文化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彝族同胞对保护彝族文化重要性的意识不高,无论是有形的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文化遗产,都尚未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尤其是彝族古老建筑、传唱的彝族古曲以及医药技术,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云南省有老彝医85人,楚雄州有30人,至今云南省仅剩12人,楚雄州仅剩7人,而能够主持祭祀的毕摩也由原来的8人减少到仅剩1人,这些都与保护意识淡薄有关。

3.文化产业投资力度有限

楚雄州地处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经济发展相对较缓慢,越来越难以适应楚雄彝族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彝族文化名州的客观需要。政府资金投入力不从心,且在投资方向和融资共享渠道上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投入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资金较少,远远不能适应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这样,受资金制约,造成一些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如“禄丰恐龙文化园”、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二期工程、元谋东方人类祭祖台文化工程、彝族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等或者无法启动,或者无法正常运转,或难以为继。曾豪杰.楚雄彝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7).

4.缺乏创新精神和战略部署

楚雄彝族文化创新与改造力度不够。其在歌舞、语言、民艺传承等方面,形式和内容数十年不变,在继承的基础上缺乏创新,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中,有待于通过创新来解决继承传统与向前发展的问题,自我更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方向不明确、思路不开阔、效果不明显。由于多方面原因,彝州民族文化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在旅游景点的建设和民族工艺品开发等过程中,又普遍存在规模小、投资少、效益差等问题。总之缺乏战略部署和规划,缺乏高档次的文化精品,缺乏有较大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名家,缺乏“造势”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最终导致开发利用不足。

三、楚雄彝族文化再生产的影响因素

民族文化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一些技能习惯等等,而影响民族文化再生产的因素又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楚雄彝族文化再生产的内部影响因素

1.楚雄彝族文化本身再生产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其文化本身如彝族地区旅游纪念品和民族艺术品就是其再生的内部资本。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推进文化资本。例如,彝族的七月火把节是其自身的资本,1981年5月2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将火把节定位为州内最隆重、最盛大、最具民族特色的法定节日,促成省内外宾客10多万人聚集于此参与集会、赶集、民族体育、文艺演出、科技展出等活动,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贸易活跃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创新发展。

2.彝族群体推动再生产

彝族群体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是彝族文化再生产的重要角色。特别是传承民间艺术的精英分子,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传承彝族文化上有着积极的态度和作用。此外,他们明白经济发展、社会关注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再生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于是会通过自身在民族中的带头作用号召本民族群体对自身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再生产。

(二)楚雄彝族文化再生产的外部影响因素

1.市场经济因素

市场经济特别是旅游业发展是引起民族文化资源重构与民间文化重组的重要因素。为了迎合市场,很多民族文化被重构,例如楚雄牟定“彝族三月会”、永仁“彝族赛装节”等都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经济文化力量,推动了彝族文化的再生产。

2.政府政策因素

目前很多彝族文化在消亡,政府为了促进文化再生产,必须加强保护和传承。例如楚雄州确立“火把节”为法定节日以及牟定县申报“万人左脚舞”世界吉尼斯纪录等都是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进行的。

3.专家学者社会因素

政府颁布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学术引导,而学者则对民族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文化再生产方式和思路,使得社会各界和政府更加关注文化再生产。

4.大众传媒的因素

如今,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地位非凡。其具有宣传速度快、传播面广、舆论导向明显等特点,因此它可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最终实现文化再生产。

四、楚雄彝族文化再生产对策分析

尽管楚雄彝族文化再生产存在许多问题,但事实上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也尽力对彝族的文化进行了挽救,例如元谋猿人博物馆、十月太阳历公园、万家坝铜鼓遗址,但是在对楚雄彝族文化再生产中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对保护彝族文化的大力支持是彝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的根本保证。第一,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加强保护,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科学发展。第二,完善法律。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对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做到有法可依,使其传承有法律保障。第三,增加经费支持。对传承人进行培养,对从事民间艺术的艺人给予适当的生活支持与鼓励,使彝族文化再生产得到资金保障。第四,要采取有效措施,把散落在民间的文物进行及时收集、补救、管理,并纳入文物保护之列,使彝族文化遗产得到有力保护。

(二)重视节日习俗

彝族节日是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彝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彝族有独特的节日和习俗,囊括了彝族的精神内涵和特殊魅力,要对彝族的年青一代进行潜移默化、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让他们在彝族传统节日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而不是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受着网络、传媒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迷失方向,漠视民族文化传承或不坚持本族文化的发展之路。在吸收外界和现代的优秀文化时要清楚:继承自我是根本,吸收他人是发展。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彝族文化的再生产才会更有生命力。

(三)加强教育创新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彝族母语积淀着厚重的彝族历史和文化,承载着彝族群体的聪明和智慧,彰显着彝族群体光辉的生命,净化着彝族群体多彩的灵魂。可是彝族孩子们接受了汉文化传统和主流社会的科学知识后,远离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因此,要做好彝族文化再生产工作,必须加强教育发展,推动创新思维。一是彝族聚居地的学校需要新的尝试,双语教学模式需进一步创新和推广,让年青一代认识本族历史、学习本族文化、了解本族艺术,明白自己的责任与角色;二是组织彝族艺人编写彝文教材,对彝族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编写,形成教材,开设彝族文化专业特色班,培养真正的彝族人才,传承剪纸、歌舞等民间艺术;三是采取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进家庭的形式,在彝族家庭里实施彝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彝族节日、习俗、歌舞、历史等传统文化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相互渗透。对积极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个人或群体给予荣誉称号或授予牌匾,提高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创新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彝族老少人人参与到保护与传承彝族文化的大业中来,推动彝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四)开发旅游产业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促使自然生态保护与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协调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地方经济、彝族文化资源同步发展。一是加快彝族地区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进程。目前,彝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较大的发掘、开发潜力和空间。因此,有计划地合理开发,保留彝族本土文化的延续性,辅之旅游名胜和旅游产品文化,弥补一直相对落后的旅游礼品和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不足,是当前开发旅游资源的重点。二是挖掘彝族民俗文化资源,增加民俗民艺的旅游内容和项目,让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体验到浓郁的彝族文化,享受到独特的彝族风情。

五、结语

当前,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亦已进入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民族文化被同化越来越严重,倘若楚雄彝族文化不能实现良好的传承与再生产,那么彝州将失去其特有的风采,也必定不利于楚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整体发展。为此,楚雄政府、社会文化精英以及彝族个体成员应该积极投入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抓住彝州文化优势,立足科学发展观,齐心共创和谐多彩彝州。

参考文献

[1]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杨甫旺.楚雄彝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3]曾豪杰.楚雄彝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7).

[4]王进,廖玲.毕摩文化再生产论——布迪厄理论在毕摩研究中的运用[J].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5]李全华.楚雄文化现象新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

[6]罗曲,秦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族群创一方文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0).

[7]陈九彬.文化自觉与民族文化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3).

[8]宗晓莲.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2).

[9]巫达,荞麦.全球化与彝族文化再生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0]桂榕.文化再生产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民间教育文化圈研究——以云南回族为例[J].西南民族文化探讨,200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