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语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外语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外语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的三个重要理论支点是:1.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这四个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作为一个中介者,社会建构主义借用了费厄斯坦提出的中介作用理论。这一点被外语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加以利用,并且被予以了相当的注重,那就是特别注重外语教学中外语学习者自身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信念,即教师心目中所认定的、信以为真的东西,内心深处对特定事物的看法,比
外语教学社会建构主义理论_外语教学心理学

第三节 外语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基本思想

外语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的提出者是英国学者M.威廉斯和R.布尔登。他们分别来自于应用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不同的领域,他们的合作研究源于探索如何将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和思想应用于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极大地借用了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思想和理论,这些理论含盖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学说、建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社会主动理论,围绕着外语教学的教学性与教育性,围绕着人的包括认知、情感、人格、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独到的讨论,把心理理论宏观地精妙地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外语教学的理论指导中,提出了外语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外语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的三个重要理论支点是:1.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注重教育教学为人的需求和发展服务,以人为中心,尊重个人,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人的需要,强调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主张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 );2. 建构主义强调个体从自身经验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注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作用,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3.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外在环境,如同伴、课堂教学环境、学习环境父母亲戚等家庭社会环境的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中。把教师只看成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一个对学生学习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或互动对象。

社会建构主义外语教学理论的主要思想是:(1)学生外语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由学习者自己个人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2)这种建构是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该理论提出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四个方面的因素: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在这四个因素中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即学生自己对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切学习行为最终都是由学生本人实现的。这四个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这四个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作为一个中介者,社会建构主义借用了费厄斯坦提出的中介作用理论。费厄斯坦认为:儿童的学习自出生起就受到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成人的干预和影响。那些在儿童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叫做中介者(mediator),把他们为儿童提供的学习经验叫做中介作用下的学习经验。对儿童有重要意义的成人首先是父母,其后是教师,他们为儿童选择和组织在他们看来是合适的刺激,用他们认为最有利于促进儿童学习的方式呈现这些刺激。他们还干预儿童对刺激的反应,通过向孩子做出解释而引导和鼓励孩子做出更为恰当的反应。

中介者与教师仅仅是作为信息传递者存在着根本区别。首先,中介者作用是赋予权利的,他们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进步、学会学习、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文化情境和社会变化,以及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中介作用关系到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还关系到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其次,中介作用涉及中介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学习积极参与。再次,强调相互作用,即学生对教师或中介者意图的反馈作用。

在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中,提出了中介作用的12个特征。它们分别是:1. 重要性:即通过中介让学生了解特定学习任务的意义以及该学习对其个人和社会的价值;2. 超越当前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学习对未来的意义;3. 让对方明白意图: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教学意图;4. 胜任感;让学生感到能够完成所面对的任务;5. 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让学生控制和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6. 确立目标: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及达到目标的计划;7. 让学生接受挑战:满足学生的挑战需求;8. 认识变化:让学生认识和评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9. 相信积极的结果:让学生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10. 共享:让学生学会合作;11. 个性: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12. 归属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属于一个团体和一种文化。[2]

二、社会建构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外语教学心理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一个较为完善、系统的外语教学心理理论。它所关注的并不是外语教学中的某一具体方面或具体的外语教学策略和手段,而是外语教学整个运作行为中的控制理念和基本的运作过程的摸索。

社会建构主义的产生并不是受某一单一观点和某一单一理论的影响,它是建立在一套完善的系统的有关人的发展,有关人的认知行为和行为科学,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成熟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借助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心理学理论:

首先,认知心理学思想为背景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建构主义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皮亚杰的学说影响最深的一面就是对学习过程的建构性的强调。建构主义认为,个体一出生便开始积极地从与周围环境交流中所获得的自身经验中建构个人意义,即建立他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强调自然发展和个体经验在学习、成长和心理发展上的作用以及注重主体自身在学习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点被外语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加以利用,并且被予以了相当的注重,那就是特别注重外语教学中外语学习者自身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例如,在外语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外语学习的主观因素,如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外语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基础,经验背景,学习者各自不同的现实生活因素,个人关注,价值取向,学习方式,学习目的等。另外,在教学中,多用对话,少用注入式讲授,从而使学生自己参与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换言之,学习或外语学习最终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

社会建构主义还探讨引入了布鲁纳的教学心理学思想。布鲁纳是皮亚杰思想的重要推行者。他发展了皮亚杰理论,并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认知的方法、策略、技能等,而不是让学生获得直接现成的知识信息,于是,他提出了“发现法”教学理论。社会建构主义无疑也受到了布鲁纳的教学思想的影响,这可以从社会建构主义关于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中可以看出。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信念,即教师心目中所认定的、信以为真的东西,内心深处对特定事物的看法,比起教师的外语知识来更多地影响着教学行为。

外语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还对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例如,在强调自然发展和个人经验的同时也注重教育教学中的外在人为干预和直接教育应有的作用;在强调个人发展时,也注重社会环境的作用,而在最初的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中,人为干预和直接教育应有的作用,以及社会环境的作用是被忽略的。

其次,对社会建构主义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重要的心理学思想,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放置于个人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人格和感情,每个人都具有全面发展的权利。具体来讲,人本主义思想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分别以埃里克森马斯洛罗杰斯的思想理论为代表。首先,埃里克森提出了个人的终身发展理论。人们普遍认为,埃里克森理论是受弗洛伊德的影响,由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演变而来,但是埃里克森理论是不同于或超越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集中于或局限于性或有关性的经验或情感在人的整个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而埃里克森更强调人格发展动力的社会性和后天性。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人在从婴儿发展到老年生命全程(whole life span)的各个阶段都要受到来自社会不同性质的压力和挑战。埃里克森将此称为发展危机。如果个体能够在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帮助下,较好地克服挑战和化解危机,便能较好地完成一个阶段的成长过程,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如果每一阶段都获得了较为顺利和圆满的发展,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那么,走完生命全程时就获得了一个理想的人生。相反,如果人生中某一阶段的发展遇到了障碍,就会影响过渡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就会难以面对下一阶段的压力和挑战,克服相应的发展危机,就会影响终身人格的发展。

埃里克森将人的生命全程分为八个阶段,[3]并用两极对立的观点表示各个时期的发展危机,他们分别是:信任与不信任(0~1岁),自主性与羞怯怀疑(1~3),主动性与愧疚感(3~6岁),勤奋进取自卑(6~青春期),自我统一与角色混乱(青年期),友爱亲密与孤僻疏离(成年期),保持活力与颓废迟滞(中年期),人生完美感与悲观绝望(老年期)。当然,每个发展阶段对立的两极并非绝对的对立关系,或0或1的关系,两极之间只是程度的问题,发展很好,则更倾向于积极的一侧,发展得差则更倾向于消极的一侧。

埃里克森理论纳入外语教学理论的意义在于,外语语言这一学科教学应纳入人的人格全程发展坐标中来加以考虑和审视,因而,极大地拓展了外语教学的狭隘的知识和技能教学意识,让我们得以更宏观的视野来看待外语教学的教育功能和意义,外语教学与人的终身教育和发展,学习者人格发展,学习者在不同发展阶段时期教育者的干预职责和角色以及实施干预的范围和内容。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用满足基本需求,降低内驱力来解释人的行为。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两大类:缺失性需求和成长性需求;人的需求层次中处于中低等层次中的四个层次,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亲密人际需求,自尊需求属于第一类,又称为缺乏性需求。缺乏性需求又叫生存需求,这些需求与维持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平衡有关。处于需求层次上端的三大需求为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它们则属于第二类需求,与实现个体认知、审美和最高理想相关。

需求理论的教育学意义在于:外语教学与学习者需求有着重要的关系。一者是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不同的需求心理对外语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例如,在利用学习者的安全需求意识方面,可以考虑如何为学习者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建立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在利用学习者亲密人际需求上,应考虑如何积极创造良好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再者,在利用学习者的需求心理的同时,还要将外语教学向着满足人的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层次方面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一切应以人为本,人的行为取决于人在不同层次的需求,直至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因而,外语教学中也应以人为本,从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出发,应将外语教学纳入人的需求系统之中,让外语教学为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即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服务,从而以这样的角度来指导和调整外语教学行为,重新看待教学中的诸因素的作用以及外语教学的手段和目的,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调整干预措施。

罗杰斯(C. Rogers)是另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物,他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指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的基本要素。他认为,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所学的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的条件之下。罗杰斯特别强调减少教育中的威胁性,创造“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气氛。教师应热忱地对待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减少防御性学习,强调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

罗杰斯的观点更为明确地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中采取的学习方法、策略以及学习内容的取舍都与不同的学习者个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在外语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中受到相当的注重。[4]

再次,社会互动理论。外语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在吸收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特别引入了一个包含认知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交叉认知框架,那就是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则发生在个体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之中。个体与他人的人际交往,如与同伴的交往,父母的交往,与教师和亲戚同学的交往等对个体的学习、认知以及整个心理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外语教学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也得到相当的注重。

社会建构主义论及外语教学中的社会互动时,特别提到了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相关心理学思想。维果茨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其重要著作有《思维与语言》,《心灵与社会》,他与另外两位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列昂节夫和鲁利亚共同形成一定的心理学理论观念系统,被称为维列鲁学派。以维果茨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认为人的心理及其发展受主体自身和环境双方因素的影响。他们特别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对人的心理及其发现的影响。同时,维果茨基也是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

维果茨基强调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语言的作用学习得以发生,文化得以传送,思维得以发展。关于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采取的是整体的观点。强调意义必须是任何学习单元的中心,不同意将学习割裂成孤立的项目来进行。换言之,儿童的语言学习与思维及整个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并且,与儿童所处的整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正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因素促成和影响着儿童的语言及整个心理的发展。教育是这些因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也仅仅是众多因素之一。

维果茨基在其心理学思想里面提出了一个中心概念:中介作用。中介作用指的是儿童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人在他认知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且指出,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儿童和“中介人”(父母,老师,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质量。

外语教学社会建构主义借用维果茨基的中介作用的思想,并加以相当的注重和发展,将中介作用演化为对外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产生影响作用的整个社会环境,提出了外语学习的社会互动理论,并具体提出了外语教学中的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四个因素的互动模式,强调教师、学生、任务或活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强调学习的社会环境。在这些因素的互动中,教师设置体现自己教学观念的学习任务或活动,学生作为个人理解这些任务的意义和个人相关性,换言之,学生的一切学习都是发生在对任务的各自独立的加工理解基础之上;任务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连接界面。

另外,社会建构主义在关于外语学习的社会互动理论中,除了借用维果茨基的中介作用外,还引入了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