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意识环境

社会意识环境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某种意识形态一旦占据统治地位,势必强有力地影响整个社会舆论,造成一种特定的舆论环境。可以说,社会舆论是在公民意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并强有力地影响整个社会舆论,一种舆论一旦形成,它就包容了许多人的共同意见,成为公民意识的总和。
社会意识环境_舆论学概论

二、社会意识环境

舆论始终存活在各种意识中,构成整个社会意识的一种最活跃的因素。意识环境是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交错状态,包括知识、道德、法律、信仰、科学、艺术、风俗等各种形式。舆论与意识形态在实际生活中是紧密联系的,成为意识环境中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是前意识、浮动意识和表层意识。

舆论在其他意识形式滋补下生长出来,并日益从意识环境中吸取养分而逐步成长,许多意识形式提供的知识和思维模式为舆论活动提供了思考方式和认识方式。每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判断固然依靠个人的体验,但每个人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就不知道说什么和怎么说。当政治理念、消费概念和社会常识被人们所习用,逐渐变成认识问题的能力,运用它们发表意见、说明个人对社会问题的态度才有可能。一个人了解的意识形式越多、越全面,也就越容易发表意见,发表意见的正确成分也越多。

社会意识形式的最高、最集中的表现是意识形态,这种系统的思想体系多指阶级或政党的主导思想,掌握政权的政党意识形态往往是社会统治的思想。社会舆论是社会自在的精神状态,作为公众对社会公共问题的意见,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但社会舆论可能不完全接受某种意识形态,更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在这一点上,从早期的启蒙学者到到当代的舆论学研究者的看法是一致的。1995年,美、德、中等32国家学者合著的《舆论与协调一致的传播》一书开宗明义地指出:“舆论诉诸的是人民的声音,来自平民的明确而直率的意见,强调舆论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即意识形态)的区别。非主流的思想常常以舆论形式表达,并且即使主流的意识形态也分为多支,常以舆论形式表现出来。”[1]

舆论在特定意识形态中形成,在一定意义上,意识形态成为舆论的母体。另一面,舆论也反作用于意识形态,有时,甚至突破原有的意识形态,开辟新的认识领域。二者相互渗透,作用于社会的发展进程,但从根本上,正是舆论不断改变和形成新的意识形态,显露社会发展的辉煌蓝图。人们认识社会现实并产生对未来的理想,最终形成普遍的舆论,一旦它十分强大,则改变旧的、落后的意识形态。

既然舆论在一定意识环境中形成,那么它自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当某种意识形态一旦占据统治地位,势必强有力地影响整个社会舆论,造成一种特定的舆论环境。如果一种舆论背离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就要受到它的限制,甚至压制其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形态的拥护者宣传与舆论目标相反的观点,批驳舆论的指向,对舆论发挥导向、控制、整合和改造的作用。各种意识形态给人们发表意见提供思维模式,进而强有力地影响个人的心理,除特殊历史时期及特殊事件,舆论中的很多语汇都带有意识形态的烙印,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形态成为舆论的“过滤器”。

但只有正确的意识形态才能影响、制约舆论的发展,推动上述作用的发挥,正如只有正确的舆论才能改变落后的意识形态一样。比如舆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一度热门的词汇,没有跳出“姓资姓社”的窠臼,非要给“市场经济”打上制度烙印是违反常识的。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市场经济没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当多数国家的经济活动进入全球市场后,它只能是各国共用的经济发展的手段。但在20世纪90年代直接提出搞“市场经济”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不能接纳的,就确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迎合一些人的赞成,随之进入某种舆论的话语中。但它始终没有进入大众话语,它的虚构性不可能影响普遍的舆论。进入新世纪,当人们谈论市场经济时,很少有人再加上“社会主义”的限定词了。

在多种意识形态活跃的社会,舆论也越趋活跃,因为这些意识形态不断启发人们的思考,各种不同意见就产生出来。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不是盲目的、非自觉的,很多时候是根据一定意识形态判断它、认识它,意识形态成为舆论的重要意识根源。正确的意识形态把人们的思考提到一种科学境界,引导人们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评价,错误的意识形态则相反,总是把一部分公众的认识引向迷途。但就公众的整体来说,错误的意识形态很难改变人们的公民意识,总要被公众所抛弃。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富有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追求,包括道德意识、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和纳税人意识等等。关注公共事务,监督权力运作,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社会意识的基本元素。作为独立行为的主体,公民随时关注社会的命运,用共同的见解表达这种关注。成熟的公民意识是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公民意识就没有社会舆论,公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推动着舆论的变化,最终决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方向。可以说,社会舆论是在公民意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并强有力地影响整个社会舆论,一种舆论一旦形成,它就包容了许多人的共同意见,成为公民意识的总和。这样的意识整体从广度到深度都超过了个人认识的局限,克服了公民个人意识的肤浅、谬误和感情冲动,对客观事物做出全面而冷静的分析。公民意识的成熟和社会舆论的日趋理性,需要公私分明、自由和责任界限清晰的国家制度,也需要良好的媒介环境来维系。

大众传媒是社会意识的大本营,充当社会意识的生产和保养机构,社会舆论难以离开它。但媒体提供的“拟态环境”有时是虚假的,不明真相的公众把它当作现实环境看待,据此表达的意见也就发生了错误。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时认为,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环境的反应。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完全把拟态环境看作客观真实环境,不加分析地以大众传媒的意见作为舆论意识,公众意见就有可能变成舆论错觉。大众传媒有责任真实、清晰地反映公共事件和一切社会问题,引导公民正确认识社会真相和社会整体利益,使公民意识保持高度的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