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医学术语名词大全

医学术语名词大全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规范医学术语对推动医学知识的传播、提高医学文章的写作和检索质量、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及打造精品期刊具有重要意义。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期刊,是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打造精品期刊重在提高期刊质量,实行编排规范化。医学术语中一个概念也只应对应一个名词,即“一义一词”,对于“一义多词”的名词应统一为一个名词,如“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现统一称为“原发性高血压”。
打造精品期刊_论文

规范医学术语 打造精品期刊

马芳莲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编辑部,武汉 430022)

摘 要:打造精品期刊重在提高期刊质量,实行编排规范化。规范医学术语对推动医学知识的传播、提高医学文章的写作和检索质量、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及打造精品期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医学术语的规范的重要性、医学术语的规范原则以及规范医学术语的要领进行了阐述,旨在对广大的医学工作者及医学期刊编辑的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精品期刊;医学术语;医学名词;规范化

Title:To Create the High-Quality Journal and Standard of Medical Terminology

Abstract:Improving the journal’s quality is the key to create a high-quality journal.Standardization of medical terminology has important meaning in promoting the spread of medical knowledge,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medical literature and retrieval quality,promot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edical academic exchange,and creating the high-quality journal.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the principle,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edical terminology standards in order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medical workers and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Key Words:high-quality journal;medical term;medical terminology;standardization

期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时候都不可低估其社会作用。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期刊,是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打造精品期刊重在提高期刊质量,实行编排规范化。内容表述规范是规范化的核心,如果内容表述不规范可直接影响交流,内容的交流依赖于语言。术语(terminology)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技概念的一种形式与意义结合的约定性语言符号[1],我国习称为名词[2]。医学科技期刊是医学专业性期刊,它所涉及的语言符号是具有科学概念的医学名词即医学术语,力求使之规范化对打造精品医学科技期刊,使之成为发展医学、科技交流的园地至关重要。

1 医学术语统一和规范的重要性

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知识的交流依赖于科技语言和所使用的名词概念。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路甬祥院士认为:“科学技术名词是科学知识传播和交流的媒介和工具。各学科、行业之间的科学知识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不同科技领域会使用许多共同的概念。科技名词是用以精确表达科学概念的,如果科技名词中出现同名异义(或同义多名)的现象,则易使人们概念混淆,难以正确理解科学知识,这就增加了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难度和负担,甚或产生认知错误的情况。因此,唯有概念明确、指称规范的科技名词,才能快速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避免因对术语理解不同而发生误解,减少科学知识传播中的障碍。总之,科技名词规范化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效益等等。可以说,科技名词规范化是我国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条件,其意义非常深远”[3]

各个学科与领域都非常重视规范与统一其术语,作为科学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期刊概莫能外。新兴医学学科和分支学科陆续建立,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疾病被发现,使医学新名词不断产生。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建立和医学资源的共享化,对医学期刊中术语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运用了规范化的科技术语是衡量科技期刊质量的标志之一。一篇科技论文的学术价值再高,若文中的科技术语不规范,就不能汇入计算机控制的信息网。因此,不规范使用医学术语必定会严重阻碍医学科技领域人员的顺畅交流,医学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对医学知识的传播,文献的编纂、检索,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医学术语规范的原则

2.1 医学术语的专一性

专一性,即医学术语所表示的概念具有特定性,表意专一而精确。因为医学术语是表达某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的专有语汇,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固定的术语,即遵循“一词一义”的原则。如:“原发性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虽然两者的表现都是患者血压高于正常标准,但这两个术语表达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前者表示的是不明原因的以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后者表示的是由于某些疾病而表现的暂时性或持久性高血压“症状”,又称“症状性高血压”,如肾性高血压,是由于肾脏实质性病变和肾动脉病变引起的血压升高症状。“心肌疾病”与“心肌病”也不能混用,“心肌疾病”指除心肌瓣膜病、冠心病外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它包括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肌病仅指病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病,它不包括心肌本身的炎性病变。医学术语中一个概念也只应对应一个名词,即“一义一词”,对于“一义多词”的名词应统一为一个名词,如“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现统一称为“原发性高血压”。

2.2 医学术语的专业性

术语在一个学科以至相关领域中并非孤立的、随机的,而是一个合乎分类学的有机整体,是对某一专业学科领域内概念的指称。据此,术语与一般日常用语是不同的,后者仅具有意义或称词义,并不涉及专业概念。简言之,前者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与概括,而后者反映的仅仅是一个朴素的、简单的、甚至可能不完全符合科学的认识。如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中风”、“半身不遂”,在医学上则统一以术语“脑卒中”代之。虽然意思一样,但作为医学期刊来说,“中风”、“半身不遂”属于通俗语言、非专业性的不规范用词。“脑卒中”作为医学术语是有其特定含义的。首先它体现了此病是脑血管(血栓或溢血)病变;其次它说明了此病来得突然、令人猝不及防的特征。可见,医学术语的规范化首先体现在它的专业性和概念内涵。术语不规范,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医学术语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与其他专业术语一样,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它是同行间的共同语言,有利于本学科人员间的沟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医学名词》公布了目前最规范的医学术语,作为编辑要勤查勤阅,以免因医学术语的不规范而降低期刊质量。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结石”、“食指”、“钙离子”、“血色素”、“红血球”、“白血球”、“发烧”、“抗菌素”、“剖腹产术”、“食道”、“爱滋病”“早搏”等均属于不宜用的非学术性语言,应分别以“凝结物”、“示指”、“凝血因子Ⅵ”、“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发热”、“抗生素”、“剖宫产术”、“食管”、“艾滋病”、“期前收缩”等代之。

2.3 医学术语的科学性

医学术语是以科学概念为依据,严格地体现出科学内涵、所指事物的科学特征[4],根据其科学内涵确定的名词,应具有明确的医学语义,而不含主观想象成分及象征意义。例如:“噪音”和“噪声”都用来表示嘈杂、刺耳的声音。而医学术语中规定统一以“噪声”说明之,这是根据中国辞书记载的“成调之声即有规律的声才叫音”而正确定名的。“噪声”不成调又无规律,所以根本不是“音”而只能是“声”。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将血脂高于正常、血脂代谢紊乱称为“高血脂”,实际上这也是缺乏科学性的。血脂主要是包括血清中的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近年来,医学界已逐渐认识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现象,因为高密度脂蛋白可以防止游离胆固醇等在肝外组织或血管壁堆积而导致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所以高密度脂蛋白偏高对健康是有利的。因而,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偏低采用“血脂异常”这一名称能更为全面、准确地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更科学。过去有些术语因某些原因,定名不确切,未能体现所指事物的本质特性。如20世纪50年代将“myocardial infarction”定名为“心肌梗死”,1959年我国推广保护性医疗制度,为解除患者顾虑,将“心肌梗死”改名为“心肌梗塞”,并沿用下来。现在根据该疾病的“冠状动脉闭塞,造成心脏部分心肌没有血液供应,从而发生坏死”的病理情况及临床服从基础的原则,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经审定再次将其术语恢复为“心肌梗死”,以还其明确的概念、特定的内涵。

2.4 医学术语的准确性

医学术语作为医学论文和学术活动中的表达工具一定要准确无误,切不可含义模糊、概念不清。编辑、作者在运用医学术语时要精心辨析词义,特别要区别近义词(字)在用法上的细微差别,否则就会造成误解[5]。以下对几组常用词、字进行辨析。

2.4.1 漏诊、误诊

从广义上讲,“漏诊”、“误诊”均指对疾病的错误诊断,但二者在概念上有所差别,不可混用。医生未能将就诊者客观存在的疾病诊断出来,即将有病看成无病为“漏诊”;医生将正常情况误认为某种疾病,即将无病看成有病或将甲种病判断成为乙种病则为“误诊”。例如,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心肌梗死的金标准(即诊断某疾病的最高准则),就有以下这种情况:

img8

可见临床诊断中的a、d为确诊,b为漏诊,c为误诊。

再如,某文中称医生将左房黏液瘤脑栓塞患者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那么对左房黏液瘤脑栓塞疾病来说应属“漏诊”,而对风湿性心脏病来说应为“误诊”。若文章将此情况报道为“风湿性心脏病误诊1例”就不够全面,而应写“左房黏液瘤脑栓塞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1例”。

2.4.2 患病率与发病率,病死率与死亡

在医学论文中,“患病率”与“发病率”这对不同概念的术语常常被混用的情况屡见不鲜。“患病率”是指某个时点上某地区人群中某病的发生频率,常以百分率表示,通常是通过体检或其他医学检查得出,凡未愈的新、老病例都入列;“发病率”是指该时点该地区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的频率,常以千分率表示。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病程也不同。冠心病“患病率”很高,但并不等于每年“发病率”高;而感冒“发病率”很高,但“患病率”却很低。

许多作者常将“死亡率”与“病死率”混为一谈,虽然两者都与死亡有关,但各有不同的意义,计算时分母完全不同。“死亡率”指某时期某地区因某种病而死亡的人数占同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例,常以千分率表示;而“病死率”是指因某病而死亡的例数占该病受治疗人数之比例,常以百分率表示。

临床上是不可能计算出“发病率”、“死亡率”的,除非是流行病学调查。例如,有一篇文章的文题是“比索洛尔显著降低心力衰竭的总死亡率”,这显然是错误的。

2.4.3 症、征、证

“症、征、证”这三个字被错误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对其含义理解存在偏差。

在医学上,“症”是指疾病的症候情况,即“症状”,指人在患病所发生的各种异常感觉。如感冒时出现的头痛、发烧、流涕等症状,胃病时发生的反酸、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

“征”医学上应为迹象、证验、证明之意,主要用于西医名词。“征”较“症”所包含的内容更广一些,如“体征”、“指征”、“综合征”等。“体征”为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如病人患心脏病时所听到的心脏杂音、病人患肝脏病时所扣到的肝肿大或所见到的黄疸,病人患阑尾炎时发现的腹部压痛等,是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根据之一。“指征”是对决定特定形式的治疗有指示作用的临床征象,如临床上常说的“手术指征”就是指病人的疾病所出现的一些临床征象,说明其能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综合征”是指一类继发的、原因比较复杂的、表现多样的症候群,亦称综合病征,包括症状与体征两部分,不能写成“综合症”。它代表一些(而不是一个)器官一旦发生病变或功能紊乱时同时出现的一群症状,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不同疾病可以发生相同的“综合征”,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也可以出现不同的“综合征”,如人们熟知的“更年期综合征”会表现出涉及内分泌心血管神经系统的复杂症候群。可见“综合征”是指比较复杂的“综合特征”,而不是简单的“综合症状”。相反,感冒时产生的头疼、发烧、咳嗽等简单症状也不是一种“综合征”。

“症状”与“体征”不是一个概念。“症状”是指人在患病时所发生的主观异常感觉,例如感冒时出现的头痛、发烧、流涕等,慢性胃炎时的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体征”是临床客观检查发现的异常表现,是指疾病的客观证据,所以二者不能混为一谈。“症”与“征”这两个字也不能混用,更不能代替。

“证”有证实、证据、证验之意,指症状、体征、生理状态、化验结果等客观条件。中医学中有“证候”、“辨证”、“实证”、“虚证”等名词,而西医中有“适应证”、“禁忌证”等名词。

“适应证”与“禁忌证”是一对反义词,其含义是适应指征与禁忌指征,隐含“证据”之义。“适应证”是指诊断、治疗方法或药物在某些条件下适用,“禁忌证”是指诊断、治疗方法或药物在某些条件下禁用。这些条件包括症状、体征、生理状态、化验结果和特殊检查结果等其他客观条件。例如:某些药物对成人适用,但对婴儿有禁忌;对普通人适用,但对孕妇有禁忌。怀孕和年幼显然不是症状或体征,而是一种生理状态。可见,“症状”只是适应或禁忌状况的一部分,把“适应证”写成“适应症”、“禁忌证”写成“禁忌症”,实是对它们的曲解。

从上述可以知道:“症”只能用于表示临床症状,如“败血症”、“疹痒症”、“肥胖症”、“并发症”等;“征”只能用于“体征”、“指征”、“征象”、“综合征”等有迹象、特征、证验等含义的语句中;“证”则用于有证实、证据、证验之意的名词中,如“证候”、“辨证”、“实证”、“虚证”及“适应证”、“禁忌证”等。

2.4.4 淤血与瘀血

“淤血”与“瘀血”,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和交叉。“血”、“瘀”在中医史上曾是一词两义,根据科学名词的定名原则,对一词多义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最后确定“血”为“血液”,“瘀”为“瘀血”。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瘀血”作为中医学名词,而将“淤血”作为病理学名词。中医名词“瘀血”,定义为“血液滞留或凝结于体内,包括血溢出于经脉外而淤积,也包括血脉运行受阻而滞留经脉腔内,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西医名词“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引起的一种循环障碍。所以有学者认为“瘀血”内涵大,外延广泛;而“淤血”内涵小,外延有限;“淤血”包括在“瘀血”之中,两者密切而有所交叉。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反映本身学术概念的术语系统,可以互为参照,不可相互替代。

3 规范医学术语的要领

3.1 明确医学术语的命名原则

医学解剖学名词的定名原则为部位器官定语在前,形态性定语次之,动作主语紧靠主格名词,如“总胆管”应为“胆总管”,“提肛肌”应为“肛提肌”,“总伸指肌”应为“指总伸肌”,“总肝管”应为“肝总管”等。

以人命名的解剖学名词应废弃,如“浦肯野纤维”应为“心肌传导纤维”,“俄狄括约肌”应为“胆道口括约肌”,“乏特壶腹”应为“胆道口壶腹”,“麦克憩室”应为“回肠憩室”。

用人名构成的医学术语,若只用单个汉字表示人名,在名后面加“氏”字,如应为“布氏杆菌”而非“布杆菌”;但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表示人名时,则不再加“氏”字,如应为“革兰染色”而非“革兰氏染色”,“霍奇金病”而非“霍奇金氏病”,“法洛四联症”而非“法洛氏四联症”,“白塞病”而非“白塞氏病”,等等。

对于药名,我国曾一度使用商品名和化学名以及外文音译名和外文名,造成一药多名、一名多药,易混淆并难以记忆,现在临床常用者达到3000多种,按每种药平均3个名称计算有10000多个药名,给医学科研和医学信息交流带来了诸多麻烦。现提倡在医学论文中药名均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最新版本为准,一律用学名而不得使用商品名,如用“甲醛”不用“福尔马林”,用“维拉帕米”不用“异搏定”等;并提倡用英文名读音的直译名,如“Captopril”直译为“卡托普利”(原称巯甲丙脯酸、开搏通等),“Pethidine”直译为哌替啶(以前叫麦啶、度冷丁、利多尔、美吡利啶等),这样不仅简便易记,而且与国际通用名接轨,易于翻译和理解,有利于促进医学交流与发展。

3.2 以国家标准、专业标准为指导

目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公布的《医学名词》涉及24个医学分支学科,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工作中要严格地以《医学名词》为准,《医学名词》中标为“又称”的名词为不推荐用名,“曾用名”为不再使用的旧名,“[ ]”中的字使用时可省略。

《医学名词》中未收载的词语,可选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最新版《中文医学主题词表(C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及中医古籍出版社的《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名词,非特定医学名词应以最新版本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准。

规范医学术语,不仅对提高医学文献的内在质量及其检索质量、保障学术交流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具有重大实用价值,而且对医学知识的准确传播和应用,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如果将知识比作一个充满生机的有机体,则该体系的基本术语就是这个有机体的活细胞,没有富有活力的细胞就不会有健康的机体。

科技期刊精品化的建设,人是第一要素,编辑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期刊的质量。编辑在工作过程中应在“精”字上下工夫:“精”心编校文章,“精”确运用术语,“精”雕细琢文字,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操作,才能出“精”良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路甬祥.发刊词[J].科技术语研究,1998,1(1):3-3.

[3]张蕾,腾吉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就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路甬祥院士[J].科技术语研究,2012,14(1):5-6.

[4]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5]马芳莲.医学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J].科技术语研究,2000,2(4):6-8.

作者简介

马芳莲(1951—),女,大学本科,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编辑部,编辑,副编审。通信地址: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编辑部(邮编:430022)。电话:13886009706。电子邮箱:mafl721@163.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