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创新少年儿童读者服务工作

论创新少年儿童读者服务工作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借借还还是所有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共性,但是结合读书开展一些益智活动是丰富少儿读者活动不可缺少的方面。
创新少年儿童读者服务工作_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探索与实践

文化部2010年1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意见》指出:少年儿童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要大力开展各种阅读指导活动,把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于读书之中,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要区分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特点,创新服务理念,引入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图书推介、讲座、展览等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读书活动,吸引未成年人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贯彻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意见》,作为少年儿童图书馆,它服务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在于创新,在于能够与时俱进,以满足广大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素质。

1.创新少儿读者服务工作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7·23讲话”中指出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十七届五中全会就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同时,胡锦涛总书记在“7·23讲话”中还指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几项工作:三个“加快”、一个“加强”。“三加快”就是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一加强”就是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重点任务。这些重点部署,都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实现文化包括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具体抓手,也是我们文化事业包括少年儿童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

2.创新少儿读者服务工作必须具备“四性”原则

2.1可行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其内容包括:①养成并强化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②支持个人和自学教育以及各级正规教育;③提供个人创造力发展的机会;④激发儿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⑤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⑥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等等。少年儿童可塑性强,引导少儿开展活动不能漫无边际,必须有一个度,主题鲜明,操作可行。毫无疑问,《公共图书馆宣言》是我们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针

2.2适应性。好动、好奇、好强、好学,爱写爱画爱唱爱跳是大多数少年儿童的特点,因而根据少年儿童读者特点开展一些活动,如书画竞赛、英语口语竞赛、故事演讲、参观军营写军营、游公园写游记、电脑设计构图等正好适应他们的心理需求,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2.3针对性。在当前,事实上少年儿童从走进学校,接受的都是一个模式的教育,上语文、学数学,应试教育的枯燥与劳累,使他们疲于应付,因此,他们大都希望找到一个能够让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少年儿童图书馆因势利导开展系列少儿读书活动正好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成为广大少年儿童学习的第二课堂

2.4时代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应用技术深深地吸引着猎奇少年的视线,震撼着他们的心灵,目前媒体报道的少年、青年彻夜在网吧不归,玩游戏,这些都是时代发展一定阶段的现象,怎样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引导,则是少年儿童图书工作者应面临的新问题。因而,我们的多媒体服务,既要呈现时代特征,又要不让少年儿童陷入迷茫的困境,让他们真正能够在新技术、新科学面前以新的面貌从容应对,从而对其自身全面发展产生良好的互动作用。

3.创新少儿读者服务工作必须体现在形式与内容上

3.1构建少年儿童图书馆(室)三级服务网络。这就是要积极整合文化资源,有效建立以区级为核心,以乡镇街为枢纽,以行政村(社区)为基础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室)、文化馆(室),根植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的少年儿童服务因素,让少年儿童开展读书活动、学习文化知识有一个理想的平台,良好的环境。

3.2扩大服务项目,丰富少儿读者活动的内容。借借还还是所有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共性,但是结合读书开展一些益智活动是丰富少儿读者活动不可缺少的方面。我们认为,首选项目应该是开展少儿书画竞赛。这项活动可以称得上是发挥少儿特长、培养少儿爱好、启迪少儿智力的一项益智活动,它既是少儿读书活动的延伸,也是培养少儿毅力,加强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少儿读者服务工作特色化形成的基础之一。从1984年至今,武汉市江夏区图书馆,紧跟武汉市少儿图书馆的步伐,努力构筑知识工程,不断求实创新,一年一度举办江夏区青少年“五彩杯”书画比赛,并将此项活动坚持了27年,比赛内容及主题既有迎香港、澳门回归,又有纪念建国60周年,纪念建党90周年以及环保、爱科学等等。比赛的形式包括绘画、钢笔、毛笔书法,活动寓教于乐,对少儿的身心健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27年来,参与“五彩杯”书画决赛的少儿达一万多人次,活动中成长和造就了一大批小人才。

3.3创新服务载体,营造少儿读者校外第二课堂。我国双休制的实施以及少儿素质教育的推广,少儿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也相应增多,社会上的多种少儿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这些培训班大多数属于私人开办,以盈利为目的,使一些少儿家长大伤脑筋。因此,根据自身特点,审时度势,借智借力,创办少年儿童艺术培训中心或学校,根据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以小学生作文、小学生英语、少儿书画等为培训项目,是倍受少年儿童读者欢迎的。武汉市江夏区图书馆就是这样实践与运作的。从2000年至今,吸引了众多的少儿进馆学习与培训,12年来三个科目的教学效果明显,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口碑,并呈现出很多动人的师生同堂、父子同桌、母女同窗、祖孙同座,学习与再学习,培训与再培训的场面,成为江夏馆一道亮丽的学习风景线。自小天使文化培训学校挂牌以来,每年在培学生400余人,共培训少儿30000余人次,一大批少儿先后在武汉市英语以及楚才作文竞赛中获奖。有的小学升入初中后,成为班上的英语尖子,有的写作水平在班上独树一帜,他们的崭露头角,也使江夏馆小天使文化培训学校在江夏区名声大噪,成为名副其实少儿的校外第二课堂。培训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支持了个人自学和正规教育,也为目前图书馆吸引读者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达到了以下的目的:提高了少儿的图书馆意识;扩大了少儿馆的知名度;把失去的少儿读者又吸引了回来;使成人馆读者相应增长;拉动了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增长。

3.4改善服务形式,满足少年儿童读者需求

3.4.1改变借阅模式。现在我们区级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室)都是附设在成人图书馆,发放的借书证都是一证一人使用,一证一处使用,这样虽然便于管理,但是却限制了广大少年儿童自由借阅的空间。因此,根据各图书馆综合服务功能,推出《家庭通用借书证》。“一证在手,全家借阅”,这样,少儿读者便可以同他们的家长一道在图书馆畅通无阻地借阅到各种益智书刊,也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借阅的积极性也会不断高涨,既为少儿图书室增加了读者,又为成人馆争取了读者,更促进了家庭读书热的形成。

3.4.2设立电子阅览室。在自动化日益普及的年代,拥有了电子阅览室的图书馆,其服务的档次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吸引力也是可圈可点的。因此,建立电子阅览室是吸引少年儿童读者,留住少年儿童读者的行之有效方式。江夏区图书馆利用创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建立了电子阅览室,规模虽然不大,但在这里,电子阅览室每天都为青少年打开新的不知道的世界之窗,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每逢节假日这里便应接不暇,成为青少年最热衷向往的地方。虽然在某些方面,还有待完善管理,优化信息知识,但是它服务功能的优势是显著的。例如:江夏区纸坊三小五年级在上公开课《张家界》时,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不可能将张家界的历史以及名胜介绍得淋漓尽致,但是,江夏馆主动为老师出谋划策,组织了全班90名学生到少儿馆电子阅览室上网,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们便从网上图文并茂的介绍中把张家界的历史由来、名胜奇观等浏览清楚了,为上好公开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师感慨地说:以前我们片面地认为少年儿童上网会染上不良习气,看来上网给少年儿童带来的好处也是不可质疑的。

少年儿童读者进图书馆阅读的心理需求大致有四种:寻求知识、获取信息、查找答案、消遣娱乐,这是其共性。但少儿读者与成人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要求其个性区别在于:前者要求在动中求知,后者则是在静中求知;前者在求知中必须贯穿趣味性;后者在求知中则要求可靠性,因而根据少儿读者的行为与要求,创新少儿读者服务工作势在必行。基于这一点,根据馆情,不断创新服务理念,脚踏实地尝试,有效探索少儿读者服务工作最佳途径,促进其特色化的形成,是我们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意见[C/OL]. (2010-10-14)http://www.gov.cn/2wgk/2010-12/14/content-1765361. htm.

2.陈建社.谈谈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特色化[J].图书馆论丛,2004(2):57-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