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社会的价值批判理论

消费社会的价值批判理论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消费主义崇尚物质享受,追求对财富的占有和浪费性消费,并导致物欲的极度膨胀,消费享乐主义文化由此盛行。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摧毁着崇尚节俭的清教伦理。“负债消费”的第三个表现是“心理贫困化”呈增长势头。
消费社会的价值批判理论_消费与犯罪

一、消费享乐主义伦理

进入20世纪以后,消费主义成为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对越来越多消费品的追求被视为大众通往幸福之路,甚至促进消费持续增长被列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首要目的,被誉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消费主义崇尚物质享受,追求对财富的占有和浪费性消费,并导致物欲的极度膨胀,消费享乐主义文化由此盛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财富匮乏,崇尚节俭一直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近代欧洲消费享乐主义最初盛行在16世纪晚期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格兰。贵族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享受豪华乡间别墅,在礼节和身份上的花费急剧膨胀,地方贵族之间形成消费竞争[18]。18世纪英格兰产业革命时期,“消费革命”浪潮涌入,人们开始了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嫉妒、攀比、追求虚荣和膨胀的野心的驱动力量及其给国家带来的经济利益,日益流行的新观念开始把人看作一种欲望无止境、能够驱动经济不断实现新繁荣的消费动物[19]。到19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完成时,一股消费至上的气息开始弥漫到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消费享乐主义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中产阶级在内的社会阶层的追求[20]。向下跌落的威胁和向上攀爬的诱惑使得人的虚荣心受到空前的激发,消费本身成为提高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在美国,自20世纪20年代起的“大众消费”使美国成为“消费者的殿堂”。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摧毁着崇尚节俭的清教伦理。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讨论了“没有清教伦理的禁欲主义精神,则不会出现资本主义”。清教徒的禁欲主义宗教造成了资本家勤勤恳恳、精打细算、积累资本的风范。但是,资本主义除了上述的禁欲苦行主义特征之外,还有一个被桑巴特称为贪婪摄取性的特征[21]。资本主义贪婪摄取的经济冲动养成了他们开拓新边疆、征服自然界的冒险精神和勃勃雄心。随着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早期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禁欲苦行因素对资本主义行为的道德约束已经基本上消失了,现在的资本主义精神中就只剩下“经济冲动力”了[22]。“经济冲动力”的商业利益使得资本家不断调动大家的欲望,造成了整个社会及时行乐的社会风气。现代消费主义,在欧洲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放慢了膨胀的速度,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才“大放光彩”。

以作为大众消费象征的汽车为例,汽车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娱乐生活和社会交往等,但是汽车也成为爱冒险的年轻人放纵欲望、打破旧禁的地方,变成人们及时行乐的工具。而电影,又变成了白日梦、幻想和逃避现实的示范,电影常常美化了年轻人崇拜但是有违社会秩序的事物,如街头打架斗殴等,电影也鼓吹消费主义观念,并劝告人们要及时行乐等[23]。同时,广告也作为刺激大众消费欲望的催化术,在向人们展示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时,通过突出商品的迷人魅力来改变人们的习惯,把人们引向社会道德的堕落[24]。贝尔对整个西方社会的大众享乐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它导致了很多放荡行为,如性行为、裸体狂、变态、吸毒和摇滚等反文化的20世纪50年代的强装作态的享乐主义[25]

20世纪中期以来,“分期付款”“信用卡制度”等提供的“消费先行”的理念越来越为社会大众接纳,为消费者追随不断升级的消费潮流提供了条件,但是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大。弗兰克(Franck)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商品供应的全面增长并没有提高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幸福感[26],例如,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的人们拥有的财富是上个世纪之交的人们的四倍半,但是他们的幸福感并没有相应增加;相反,人们曾经拥有的良好的社会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糟,人们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空虚,原因是人们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蒙蔽徒劳地企图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不可缺少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的需要[27]

二、消费社会中的精神危机

“我消故我在”的消费主义伦理不仅将人们推向了一条消费不归路,而且“负债消费”还不断地加深着人们的精神危机。

首先,分期付款、信用卡制度创造的“先行消费”的社会风气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伦理规范:人们先购买,再用工作来偿还,整个社会陷入“消费——工作——偿还”的怪圈运动中[28]。“负债消费”制造了种种幻觉:信用贷款提供的超前消费给予消费者自由,但却是以丧失未来的自由为代价[29]。“负债消费”的精神危机是巨大的,例如,付款期限造成的焦虑每天重重地压在消费者心头,常常引起人们对未来的不安,心理安全感也越来越低[30]。瑞泽尔(George Ritzer)指出,信用卡使存贷款的支出和花费“麦当劳化”,诱导人们超出自己可支配的财力进行花费,购买一些不需要的东西;赋予人们实现梦想的能力,同时也在资金、心理以及物质上强制人们超出自己的需要购买和花费[31]。其后果就是西方社会中的破产人数一年比一年创新高,在1996年,每70户家庭就有一家破产[32],2007年由美国“负债消费”所引发的次贷危机更是将全球经济卷入其中。

“负债消费”引发的精神危机的另一个表现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幸福指数越来越低。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水平的节节攀高不仅是以较低的存款和较高的负债为代价,而且是以牺牲值得人们珍惜的其他事物为代价[33]。不断提高的富裕生活使得人们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高的消费需求普遍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最终都在人们的心理上得到体现[34]。牛津大学心理学家迈克尔·阿盖尔(Michael Argyle)在《幸福心理学》中指出,人们的幸福感来自三个方面:社会关系、工作和闲暇,而这三个方面并不完全都依赖于对消费品的占有,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常常忽略了在家庭和团体中起重要作用的社会关系,而闲暇在消费者阶层中则变得越来越糟[35]

“负债消费”的第三个表现是“心理贫困化”呈增长势头。美国和日本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人们正在以他们的消费数量来衡量成功,而且这种势头在继续增长[36]。实际上,人们越试图通过消费来表示成功和向上模仿的生活方式,越难以实现。上层社会的“点滴现象”[37]使得中下层社会的需求总是会滞后于上层社会,由于保持社会地位的要求,上层社会总是会不断地进行消费革新,中产阶级财富积累的速度永远比其地位上升的速度要慢,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从而造成心理的贫困化[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