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红色绘画收藏

红色绘画收藏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红色绘画收藏红色绘画主要指20世纪20年代到1949年的绘画,兼及新中国所有表现革命题材的绘画。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救亡升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生活的第一主题。大批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画室中的美术家,在抗战宣传或颠沛流离的转移中接近了劳动大众。红色绘画经典作品如图13-8~图13-11所示。红色绘画中,红色版画数量多、影响大。红色版画收藏以这两个时期的版画为主,这两个时期的版画又以抗战版画为收藏首选。
红色绘画收藏_火红年代:红色藏品的收藏与投资

红色绘画收藏

红色绘画主要指20世纪20年代到1949年的绘画,兼及新中国所有表现革命题材的绘画。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救亡升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生活的第一主题。全国文化艺术界在动员、宣传抗日的浪潮中团结一致,发挥了先锋作用。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漫画界抗敌协会相继成立,爱国画家们纷纷组成宣传队、工作团,走向街头、农村、前线,用画笔唤起民众,歌颂杀敌将士,揭露侵略者罪行,相互间的学术分歧让位于共同的斗争目标。

大批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画室中的美术家,在抗战宣传或颠沛流离的转移中接近了劳动大众。美术家们云集武汉、重庆、成都、桂林、延安;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地的美术院校则迁至大后方。生存环境虽然面临困难,却也造就了艺术界交流促进的条件。

地理位置与战争的阻隔,使美术家们离开了近现代美术的中心地,如上海、北京等大都会,但巴山蜀水向他们展示了壮丽的自然美,也为他们提供了到西南、西北写生访问的机会,不少画家由此而获得了艺术上的新生命。抗战的思想气氛使美术家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观念高涨,由之而激起他们对祖国美术遗产的重新发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一大批致力于大众革命美术的画家,创作了一系列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尤其在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文化下乡、为工农兵服务成为各抗日根据地艺术活动的纲领,集战士、宣传员、画家为一身,成为美术家的特色。从全国各地来的青年画家、美术院校学生或美术爱好者,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及其分校短期学习后,便奔赴前线与基层,办小报、画连环画、刻木刻、印制年画,和美术的普通欣赏者建立了全新的关系,涌现了如古元、彦涵、力群、胡一川、王式廓、罗工柳、华君武等卓有成就的画家。

他们的版画、漫画等,大多摆脱了对西方绘画的模仿,吸收了某些民间美术或传统美术的因素,完全以战士、农民和解放区的新生活为描绘对象,呈现出清新、明朗、质朴的特色。

抗战胜利后,云集四川等地的美术家和美术院校师生回到各地,在抗战期间处于低落状态的中国画、油画和中外美术交流开始复苏。许多画家投入了反内战、反饥饿的行列,版画、漫画获得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如李桦、黄新波、张乐平、米谷、廖冰兄、华君武等富于战斗性的作品。

抗战中,中国被分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这三个政治区域,而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则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宣传画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整体面貌亦有所不同。

尽管在抗战的旗帜下,这三个政治区域的美术发展都表现出了全民抗战的时代主旋律,可是,受制于政治和现实,这三个区域内的美术作品与美术面貌,则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特点。总体而言,国统区抗日宣传画服从宣传要求和形势,注重艺术性;解放区抗战宣传画激情洋溢,富有鼓动性,表现了人民抗战的主题;沦陷区抗日宣传画处于地下,以传单和夜晚偷贴墙报形式号召沦陷区人们抗战,公开出版物上的内容则较为含蓄隐晦。

红色绘画经典作品如图13-8~图13-11所示。

img356

图13-8 《强渡黄河》,彦涵作

img357

图13-9 《豆选》,顾群作

img358

图13-10 《夜袭》,罗工柳作

有的画家既有在国统区创作的作品,又有表现解放区的宣传画。如著名抗战宣传画家唐一禾,创作有表现国统区的《祖与孙》,又塑造了活跃在敌后根据地的《女游击队员》。这两幅作品都是油画,作者唐一禾1924年在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时,就受到当时任教务长的闻一多的影响。抗战时他创作了大量的抗日题材作品,鼓励中国人民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斗志。

红色绘画中,红色版画数量多、影响大。特别是在抗战时期,红色版画表现得更为突出。抗战八年的美术成就是以木刻宣传版画为标志的。

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最有力地代表着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潮。在政治上,新木刻运动属于左翼,在思想上,它广泛吸收了欧洲版画尤其是F·麦绥莱勒、K·珂勒惠支和前苏联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和革命精神;在艺术上,则以外来形式为主,吸收了传统版画的某些因素。鲁迅说:“近五年骤然兴起的木刻,虽然不能说和古文化无关,但决不是葬中枯骨,换了新装,它乃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见《且介亭杂文二集》)。

中国新兴版画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从1931年到1937年是萌芽时期,1937年到1949年是成长时期,1949年到1966年是繁荣时期,1978年到现在是转型时期。由于不同时期创作的版画,艺术水准和表现手法迥异,由此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集藏和投资的价值,必须加以区分。

萌芽时期的版画处于起步阶段,少数从事版画创作的艺术青年,由于缺乏良好的绘画基础,而且也不谙熟版画的制作技术,所以在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幼稚,而且还存在一定的洋化作风。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新兴版画的成长时期。这段时期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条件,给版画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战争年代兵荒马乱的生活与物质条件的匮乏,使具有“虽亟匆忙,顷刻能办”特点的木刻版画,在各种书报刊出版物上,成为其他画种所不能比肩的必需品。

img359

图13-11 《日本人反战同盟在太行》,邹雅作

当时木刻原版可以代替昂贵的金属制版,连得以黑白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漫画,也以木刻制版代替,如抗战时期出现的“漫画木刻”新品种。

红色版画收藏以这两个时期的版画为主,这两个时期的版画又以抗战版画为收藏首选。

可以用人多势众来形容抗战八年版画的表现,很多艺术家投入到版画的队伍中,并且活跃在抗战的政治舞台上。在战时,其他形式的美术展览会只是零星一点而已,相反,版画的展览会或相关的活动却是四面开花,展览、结社、编辑、出版等领域的协同发展,酝酿了一个木刻版画发展的极盛期。

版画在抗战时期所表现的艺术责任,决定了它能够在这个特殊时期内得到快速的发展,并且得到广大民众的热爱,形成新兴版画运动以来的一个历史高潮。抗战时期木刻宣传画的重要作品有刘韵波的《出发之前》和邹雅的《破碉堡》等。

木刻连环画则有陈铁耕的《辽县之战》,表现战斗全过程;陈珂田的《一个人的成长》,描绘个人的成长经历。这些作品揭露了日寇侵华给中国造成的现实影响,发挥了特殊的社会教化功能。

抗战红色版画以代表作收藏价值为高(图13-12~图13-17)。遗憾的是,这些代表作很少发现有原作存世。笔者相信藏品可遇而不可求,这也许正是收藏者的机会。

img360

图13-12 《秋收》,张望作

img361

图13-13 《血战芦沟桥》,胡一川作

img362

图13-14 《学文化》,邓澍作

img363

图13-15 《辽县之战1》,陈铁耕作

img364

图13-16 《辽县之战2~5》,陈铁耕作

img365

图13-17 《破碉堡》,邹雅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