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

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

时间:2023-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今日文化研究中一个热门话题,专题文章和研讨会层出不穷。上述支持推进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观点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陶东风的鼎力呼吁。
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_文化研究概论

第三节 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

同可以名之为“后现代”的许多新潮和时尚相仿,日常生活审美化无疑也一样深深侵染了今日中国的生活和学术层面。就日常生活来看,以电视和网络为典型表征的文化形态已经成型。滚滚而来的电视剧在悉心揣摩中国大众的消费性想象,电视广告美轮美奂,在凸显商品审美价值的同时反仆为主,每以亮丽的包装掩饰内容的空洞。网络上游戏和文化产品的销售正日益看好,与此同时,少女少男废寝忘食在QQ和聊天室里追逐虚幻的帅哥美眉。购物中心、度假中心、街心花园、主题公园、健身房、美容院,这一切不遗余力,都在悉心打造日常生活的消费文化审美新理念。驾时尚无远不届、无孔不入的普及东风,即便普罗大众对花园豪宅、香车美人的快感也不再显得陌生,一样如鱼得水游走在审美想象的生活空间之中。我们今日方兴未艾的美女经济,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img50

美容院

就学术层面看,美学这门在中国曾经热火得异乎寻常的学科在稍经冷静之后,似又不得不振作精神,来为这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构思理论阐释。之所以说我们的美学曾经热火得异乎寻常,是因为它一心建构包罗万象的理论骨架,力图将自然、艺术和社会——总而言之从感性到理性的林林总总诸领域——一网打尽。但美学从来是有它的特点对象,严格来说,它原本是建立在压抑和规范欲望的前提之上。用伊格尔顿的话说,如果没有美学,启蒙运动的理性就无法延展到例如欲望和修辞这些至关重要的区域。由此可见审美在整个古典知识与文化体系中的建构作用。美学可以说是使理性权力本身审美化,使之渗透到经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让启蒙理性体现出合乎人性要求的力量。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基于现代理性和欲望的对立,把欲望看成是动物性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被认为就在于他能够用审美态度观照对象而不思占有。要之,欲望和快感作为人性基本构成的合目的、普遍性的一面,事实上是给无可奈何压抑下去了。

由是观之,无论是从生活实践到理论阐释,我们今天面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思之都有矫枉过正的味道。事实上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今日文化研究中一个热门话题,专题文章和研讨会层出不穷。支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意见认为,与西方社会相似,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这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它对于传统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最大的冲击,是消解了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也不再局限在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活动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普及化、“民主化”了,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这一立论的根据是,今天快感已经进入到更大的社会系统之中。它采取各种形式,开始与社会的经济基础结构、生产力形态、社会文化等等方面全面接触。它从对身体的压抑变成对身体的强调,过去以艺术审美为典型代表的静态快感体验方式,已发展成为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对象的动态投入与实践方式。欲望不再是理性管制的对象,而全面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正是欲望刺激了我们消费社会的欣欣向荣。

上述支持推进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观点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陶东风的鼎力呼吁。陶东风的看法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不管是你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或者说身不由己迷恋其中也好,站在一旁指责它伤风败俗也好,毋庸置疑它已经是今天我们城市生活的非常现实的存在语境,所以同它关系最为密切的美学和文艺学继续正襟危坐对它视而不见,只能是自欺欺人,因为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纯艺术和纯文学的范围。

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美容、健身、电视连续剧、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日常生活空间。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和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界限(6)

进一步的例子还有,比如大众传媒有恃无恐地在“作秀”,从耸人听闻的标题到故作惊人的影像,以及每一个信息、每一种修辞。经典艺术作品或它们的仿制品被摆放在各种面向大众的公共场所或媒体上,经典音乐被做出无数削平了艺术价值的翻版,互联网上恶作剧视频铺天盖地,电视把我们从美带到崇高再带到搞笑,文化的“雅”和“俗”在此合流,传媒在贩卖产品的同时也贩卖了文化所有的终极意义。这可见,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成为社会中的主导潮流,此种文化形态是我们今日被包围其中的“大众文化”,所以文化研究的兴起思想起来也就顺理成章,因为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文化的大众文化。

但这是谁的日常生活?它表征的是大众的审美趣味吗?反诘上述立论的,同样大有人在。此种观点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未必是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反之是将少数人的话语在学术研究的合法名义下偷梁换柱,换成普遍性话语,而霓虹灯、广告牌、亮丽时装和小资休闲这类以身体快感为指归的审美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非审美甚至反审美的,简言之是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变种。进而视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表面上是对人的感性的解放,实质上却是工具理性对于人的更为无情的操控,是在盲目歌颂技术力量的同时,将自由定位在消费能力上面,而从根本否定了人文理性对于人的存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综合各家的反对意见,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从西方学者布迪厄、费瑟斯通等人那里趸来的概念,它只是对当代中国多层面文化冲突的简单概括,是一厢情愿的理论乌托邦,说它是一种粉饰现实的理论也许有伤恕道,但事实上日常生活审美化以感官享乐为指归,故它的审美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非审美甚至是反审美的,是以审美为名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理论变种。陶东风的老师童庆炳,就持这样的看法。

童庆炳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并不是今日专有,中国古代的仕宦之家华裘美食,居宅有后花园,工作之余琴棋书画消遣,这不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吗?所以谁喜欢这个话题,愿意去研究它,完全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何以日常生活审美化突然之间会成为一个话题或者说问题。他指出,一些青年学者要把文艺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如去研究广告、美容、美发、模特走步、街心花园、高尔夫球场、城市规划、网吧、迪厅、房屋装修、美女图,甚至大有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置换文艺学研究原有对象的倾向。童庆炳同样不同意日常生活审美化代表了美学新原则的崛起,坚决反对所谓无功利的审美活动和带有精神超越的美学统统过时,审美就是欲望的满足、感官的享乐、高潮的激动,就是眼球的美学。他认为今天一定要说进入了消费主义时代的话,那么,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是进入了这个时代,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城市打工者、下层收入者,并没有进入消费主义的时代。从这一意义上说,“今天的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决不是中国今日多数人的幸福和快乐。他们提出的新的美学也不过是部分城里人的美学,决非人民大众的美学,或者用我的老师在上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的话来说,这不过是‘食利者的美学’。”(7)

比较西方从波德莱尔到西美尔的美学现代性传统对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批判,和国内今日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两种判然不同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无疑这一批判中有一些历久弥新的东西,无论我们把它叫做人文失落的焦虑也好,抑或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高傲也好。但是另一方面,今日中国流行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们久被压抑的感性的解放,并不是一句空话。美学直接介入现实生活其实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事实上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过于强烈的审美泛化意识,而且大众文化在产业化的推动下,在我们这个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大有压倒主流文化反客为主的势头,以至于审美在我们的周围一路普及下来,几乎也到了泛滥无边的地步。但就美学自身而言,或许同日常生活审美化拉开一段距离,当是更为明智的做法。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美学格外关注的虚拟性和可变性,正是被许多人冠之为后现代的当代社会的特征所在。美学标志着向感性创造力的转移,也标志着用细腻的法则来强制雕塑感性。这一对矛盾的解决,肯定也是哲学的基本使命之一,因为我们的一切学科或者说科学,其最终目的之一应是改善我们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条件。故此,美学在它的纯理论层面上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大可不必唯恐屈驾跟风不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