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省杂技团从“死”到“活”

省杂技团从“死”到“活”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9月,省杂技团被确定为省直文化单位改革试点。紧接着,省杂技团与敦煌市达成共识,为《敦煌神女》专门建造一个大剧院。)省杂技团从“死”到“活”的历程说明,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破除体制束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要有敢闯市场的勇气,必须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必须善于“越界”而为。
杂技团从“死”到“活”_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大省建设

二、省杂技团从“死”到“活”

2010年,是甘肃省杂技团50年历史中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甘肃省杂技团改制为甘肃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省首家文艺院团转企单位。2010年底,甘肃省杂技团交上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全年演出612场,毛收入达到600余万元,和2009年相比增长100%。2011年,仅《敦煌神女》剧组就演出560多场,是2005年前演出场次的十倍。从2006年改制到现在,5年时间里,省杂技团共演出2000余场,接待中外游客80余万人次,收入2000余万元,开创了省杂技团演出市场新的辉煌。

然而,以前却不是这样。受电视、网络等传媒和娱乐方式的冲击,2000年以来,在兰州到剧团看杂技的观众越来越少,特别是在2006年前后,甘肃省杂技团陷入了内外交困,节目没新意,演出场次少,职工没收入。“一年只演出几十场,一个月只拿四五百元的工资,连养家糊口都有困难。”提起杂技团发展陷入困境的日子,甘肃省杂技团许多演员都感到“不堪回首”。那时候,团里欠了160多万元的账。仅有的几部固定电话因为欠费停机,成了摆设。因为没钱买煤,冬天取暖也成问题。没有食堂,到了吃饭时间,小演员们就上街去提点麻辣烫凑合。杂技行业比较特殊,演员六七岁开始练功,二十岁刚出头,正是青春好年华的时候,就已很难在舞台上完成高难度的杂技动作;离开舞台,又无其他谋生本领,于是只能退下来让团里养着。一年又一年,杂技团的包袱越来越重。到2006年,全团一百多号人,能上台的演员竟然只有十多个。

2006年,甘肃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启动。9月,省杂技团被确定为省直文化单位改革试点。2009年8月,省杂技团又被文化部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42家试点单位之一。底子薄、欠账多、包袱重的省杂技团,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享受到了相关优惠政策,使这个死不死,活不活文艺院团拼搏奋斗、走出困境有了底气。

改革提上日程,甘肃省杂技团开始大刀阔斧地除旧立新。首先抓管理,严格上下班制度;再抓队伍建设,面向全社会招演员补充新鲜力量;最关键是抓节目,没有节目就没有市场,改革也无从谈起。

多年不上班的职工渐渐回来了;从河北吴桥招来的40多名杂技演员也陆续到位了;晚会《西部风情》、《祝福祖国》先后上演,多年停滞不前的杂技团渐渐有了活力,省杂技团开始琢磨迈出更大的步伐。而这一步就迈到了敦煌,

敦煌是甘肃最为成熟的一块旅游市场,省杂技团在这里实现“华丽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他们抓住了我国西北的杂技剧还是空白的有利时机,立足丰富的敦煌文化,走旅游和演出结合的路子,为敦煌的旅游市场量身打造了杂技剧《敦煌神女》。这是一部取材于敦煌壁画的剧目,它用故事情节将杂技、魔术、武术、歌舞甚至威亚特技贯穿在一起,观赏性极强。紧接着,省杂技团与敦煌市达成共识,为《敦煌神女》专门建造一个大剧院。为了建这个崭新的敦煌大剧院,省杂技团兼并了生存困难的敦煌电影院、敦煌艺术团,将以前硬板凳、土台子的电影院改造成设施一流的大剧院,并全部接受了两家单位的50多名职工。2008年4月,总投资2600多万元的敦煌大剧院矗立在了敦煌市中心。

一部《敦煌神女》既为敦煌旅游加了一把柴,也为省杂技团的改革添了一把火。每年4月底至10月底,《敦煌神女》驻扎敦煌,一天一场或两场地演,2008年至今的三年间,在敦煌演出近千场。2009年年底,应台湾演出商邀请,《敦煌神女》剧组赴新竹,利用敦煌旅游市场的冬季闲暇,又在台湾连演4个月348场。人心齐了、收入涨了、市场有了,转企的时机成熟了。2010年4月28日,甘肃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兰州挂牌成立。此后不到一年时间,原本在省直院团中垫底的这家院团完美翻身:演出场次、观众人数、演出收入均名列全省文艺团体前茅。《敦煌神女》获得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十强优秀旅游演出剧目,省杂技团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旅游演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现在,省杂技团正在谋划新的发展,他们开始把眼光投向其他行业,这不仅仅是出于产业联动的需要,而且也是对演员未来的长远安排。因为演员的舞台生涯总是很短暂,对一名杂技演员来说,更是短得一眨眼。“退下来怎么办?”这一度是职工对单位转企的最大顾虑。“杂技是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演员年纪大了,受伤了,不能全推到社会上去。”省杂技团团长李林安说,“目前我们的盈利方式还比较单一,但转企后,我们可做的事情有很多。仅在敦煌,艺术培训、酒店饭店等领域都可以涉及,退下来的演员完全可以从事这些工作。再往长远来说,影视动漫、电视剧、电影、写字楼、物业、服装、美容美发、头饰设计等,一个企业能在市场上施展的空间极为广阔。”(以上内容主要引自2011年1月8日《甘肃日报》谢志娟《破茧重生——甘肃省杂技团改革纪事》一文。)

省杂技团从“死”到“活”的历程说明,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破除体制束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要有敢闯市场的勇气,必须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必须善于“越界”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