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关非洲形象研究的综述及评价

有关非洲形象研究的综述及评价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研判,国外关于非洲形象的研究,从研究主体来看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非洲昔日宗主国的学者和机构研究分析国内民众对非洲的认知和印象;二是非洲的学者或政界人士研究分析非洲在西方媒介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及其对非洲发展的影响。这是英国志愿者服务组织2006年4月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
有关非洲形象研究的综述及评价_超越非洲范式

三、有关非洲形象研究的综述及评价

1.国外的研究

非洲形象的研究在国外着手较早。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研判,国外关于非洲形象的研究,从研究主体来看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非洲昔日宗主国的学者和机构研究分析国内民众对非洲的认知和印象;二是非洲的学者或政界人士研究分析非洲在西方媒介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及其对非洲发展的影响。

西方传媒发达,非洲又是西方国家昔日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因而西方学者和机构比较关注西方国家公众对非洲的评价和印象,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刊发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报告。这方面的成果(仅限于英文资料,截止2007年4月),笔者搜寻到的代表性专著有:

(1)《非洲的媒介形象》(Africa’s media image),由贝维尔利·G.霍克(Beverly G. Hawk)主编,纽约Praeger出版社1992出版。该书是一本论文集,分为四个部分:媒介争论、非洲报道模式、南部非洲的故事和改变非洲报道,共19篇文章。对关于非洲这个富饶、差异性很大的大陆的错误观念的本质、来源及其广泛传播,该书给予了较全面的审视。这些文章探讨了西方记者理解和报道非洲现实的任务的复杂性,并且致力于深度调查媒体关于肯尼亚1952年毛毛农民起义、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尼日利亚内战、非洲力量巨大的反抗殖民运动以及非洲部分地区20世纪80年代长期食物缺乏的报道。该书是西方较早对西方媒体中的非洲形象进行研究的著作。

(2)《黑暗的心:白人记者如何建构非洲的种族主义形象》(The Hearts of Darkness:How White Writers Created the Racist Image of Africa)。该书为美国黑人记者米尔顿·埃尔利马迪(Milton Allimadi)根据自己硕士论文扩写成的一本著作。正如该书标题所揭示的,作者通过分析《纽约时报》关于非洲的报道,揭示了美国媒体的白人记者和编辑如何塑造非洲的种族主义形象,充分说明种族主义这个因素在西方媒体关于非洲的报道中的负面影响。米尔顿在该书中第一句话便指出:历史上,非洲人和有非洲血统的人的主要形象被西方媒体描述成野蛮。作者想通过《黑暗的心》为推翻种族偏见的厚墙而尽微薄之力。[8]

(3)《非洲形象:刻板成见与现实世界》(Images of Africa: Stereotypes and Realities)。由丹尼尔·M.孟加拉(Daniel M. Mengara)主编,非洲世界出版社(Africa World Press)2001年出版。丹尼尔编的这本书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刻板成见是如何影响西方媒体选择报道非洲新闻的,证明刻板成见尽管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固有方式,但这种方式却也是人认知现实的天然屏障,刻板成见妨碍西方媒体客观报道非洲。

与“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相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比较多,这里只介绍部分较有代表性的报告和论文,其余在正文中会引用介绍到。

(1)《媒体关于发展中世界的报道:观众的理解力与兴趣》(Media coverage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audienc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est)。这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格雷哥·费罗教授领导的媒介小组发布的研究报告。格雷哥·费罗教授领导的媒介小组进行了三项研究,关注点都是电视新闻与观众对发展中世界的理解之间的关系。第一个研究电视关于1994年卢旺达难民危机的报道。第二个研究电视新闻关于扎伊尔(刚果金)内战的报道。第三个研究关注电视新闻如何报道整个发展中世界,并检验哪些国家、问题和哪些类型的事件得到报道。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采用调查统计法和焦点组讨论法就如何改进媒体关于非洲的报道(主要是电视新闻)来增强英国人对非洲的正确理解和兴趣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他们研究的电视媒体主要是BBC、ITN(英国独立电视新闻公司)、第四新闻频道、天空和发现频道。这项研究与这些电视媒体的人员合作,媒体的一些记者和管理者参与了焦点组的讨论,以调查观众对新闻报道的兴趣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新闻报道结构和内容的改变将会如何影响观众对新闻报道的兴趣和理解。

媒介小组在研究中发现:一、电视工作者根据商业标准作出的关于观众愿意收看什么的决定,从长远来看导致电视观众对发展中世界产生负面的反应。二、因为电视报道中低水平的原因解释和背景揭示,因为一些电视报道根据所谓“后殖民主义信仰”(post-colonial beliefs)而部分呈现和告知观众原因,观众被错误地告知关于发展中世界的信息。三、关于电视新闻背景和原因的高质量的解释,能从根本上改变观众对发展中世界的态度,提高观众对这类节目的兴趣。[9]该项研究主要探究了英国电视关注非洲负面新闻的商业原因,分析其对英国公众理解认知非洲的影响,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解决办法,是一项较为深入细致实用的研究。

(2)《反映真实世界:2005年英国电视怎样描述发展中国家》(Ref ecting the real

world: How British TV portraye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2005?)。这是英国志愿者服务组织2006年4月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报告采用调查统计方法,就英国的电视新闻如何报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非洲)进行了调查分析,报告认为,英国的电视新闻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发展中世界。

(3)《直播明星大型义演募捐活动的遗产:英国人眼中的发展中世界》(The Live Aid

Legacy: The developing world through British eyes — A research report)。这是英国志愿者服务组织2002年1月7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该组织对英国民众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1985年由英国音乐人鲍勃·甘道夫发起的直播明星义演募捐活动(Live Aid)的传播效果。调查结果显示:一、大多数英国人关于非洲的印象是饥饿的孩子,苍蝇在他眼前乱飞,但他虚弱得不能驱赶它们。80%的英国人相信发展中世界存在一种持久的绝望和灾难状态。二、非洲人民渴望改变,但却无力支持这种改变。81%的英国人认为从他者文化的角度刻板化地报道其他人是危险的,但非洲依靠直接援助的形象像楔子一样嵌入英国人的想象中。三、错误的优越感和低劣感。它通常是有意的,却是围绕种族优越和低劣的暗示的感觉。74%的英国人相信,这些国家依靠西方的金钱和知识进步。这个研究也表明,英国人不仅准备好接受比通常的绝望和灾难的形象更为复杂的信息,而且他们也讨厌通讯社和媒体,如果他们不能提供一个更为平衡的世界视角。[10]

(4)《非洲范式:挪威媒体关于津巴布韦危机的报道》(The African Paradigm: The

Coverage of the Zimbabwean Crisis in the Norwegian Media)。这是挪威赫德马克高等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Hedmark)非洲研究中心恩科西(Nkosi Ndlela,2005)根据挪威媒体(2000~2004年)对津巴布韦2000年土地改革和2002年总统选举的报道所做的一个案例研究。作者通过话语分析法研究发现,挪威媒体关于津巴布韦土地改革和选举的报道,是在人权、民主、法治、新闻自由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语境下给予再现和报道的,挪威媒体对津巴布韦土地改革和选举的陈述和报道是非常不对称的。报道围绕与西方媒体有关的框架进行。挪威媒体集中关注受害的农场主、死亡的白人农场主以及受害的黑人劳工,强化了已经根深蒂固的、与非洲有关的总体上是“灾难”的形象,把复杂的津巴布韦问题简化为一个“典型的”非洲悲剧和绝望故事。恩科西得出的结论是,挪威媒体关于津巴布韦的报道与西方媒体的“刻板成见报道框架”和它们倾向于把非洲描述成一个灾难不断的大陆的倾向相一致。挪威媒体并没有提供一个全面而平衡的关于津巴布韦危机的解释,相反,倒是陷入西方媒体报道非洲时所使用的主流范式。[11]

(5)《后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争论:西方媒体中的非洲形象》(Post-NWICO debate:

Image of Africa in the Western Media)。这是加拿大著名记者和作家托昆博·奥游(Tokunbo Ojo)在2002年5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嬗变中的媒介:全球化与聚合”(Media in Transition 2: globalization and convergence)上提交的论文。该文首先简短回顾关于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争议的兴起和衰弱,然后审视非洲在后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时代的媒体形象。托昆博认为从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争论兴起以来,西方媒体有关非洲的报道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积极变化。尽管围绕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争论产生了对非洲的关注和热情,但是西方媒体并没有作出任何具体的努力去报道一个完整的非洲。有关非洲的新闻仍然“浸染着19世纪流行的看法”。21世纪已经来临,但是南北方仍然生活在“多个世界,一个声音”[12]里。

(6)2005年4月,13位非洲国家前领导人出席在波士顿大学举行的非洲总统圆桌会议了(the African Presidential Roundtable 2005)时公布了一项他们的调查结果。他们调查统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过去十年(1994~2004)关于非洲的报道,发现过去十年,这些媒体关于非洲的报道远非公正、平衡。他们认为,隐藏在美国主要媒体关于非洲报道下的是被掩埋而没有讲述和出版的非洲经济增长、改革和持续稳定的故事。“这次发现的结果和其他的调查表明,以美国媒体为首的西方媒体关于非洲的报道正在尽力淡化非洲的进步和发展的潜能,因此导致非洲继续被异域化和边缘化。”[13]

(7)《西方媒体中的非洲:对换循环与选择性认知》(Africa In The Western Media:

Cycle of Contra-Positives and Selective Perceptions)。这是前利比里亚大学国际传播与媒介法专业副教授克罗马(A lhaji G.V. Kromah)2002年4月24日在布路明顿(Bloom ington)印第安纳大学非洲研究项目中提交的论文。他认为西方媒体关于非洲报道的问题远不止是专业不适当和结构的偏见,社会文化因素能够很显著地说明如此刻板报道非洲的原因,它继续使西方在收集和传播有关非洲的信息时具有西方社会文化因素的标签;认为必须重新审视全球媒介所有权对来自非洲的新闻和流向非洲的新闻所产生影响的本质。同样重要的是,非洲新闻工作者面临尴尬处境,他们只不过是外来媒体的半工性质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该文分析了非洲在西方媒体以负面形象呈现的原因,认为是奴隶制和殖民主义的社会心理遗产,是全球媒体所有权和结构不平衡的产物,并提出了一些改进非洲形象的方法。[14]

关于非洲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巴勒斯坦裔美籍文学批评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和《文化与帝国主义》两书中进行了研究。萨义德的基本观点是,故事是殖民者、探险者和小说家讲述遥远国度的核心内容;它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自己历史存在的方式。萨义德认为,西方对第三世界的认识可以从格累厄姆·格林、V.S.奈保尔和罗伯特·斯通等不同的小说家、汉娜·阿伦特这样的帝国主义理论家,以及那些旅行家、电影制作者和演说家的作品中看到。这些作品的特点是刻画一个非欧洲的世界,以供分析和判断,或满足那些欧洲和北美的受众的特殊胃口。[15]这种特殊的胃口就是自己文化与种族身份的优越感,向非洲和其他发展中世界传播文明的使命感,其核心是西方中心论。在这种观点看来,世界的这些边远地区没有生活、历史或文化可言;若没有西方,它们也没有独立和完整可展现。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描述的话,那就是难以描绘的腐败、堕落和不可救药。[16]关于西方媒体如何报道伊斯兰世界,爱德华·萨义德也进行过较为详细的研究,其理论成果是《报道伊斯兰》。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领域展开:

(1)西方媒体关于非洲报道的效果研究。如《直播明星大型义演募捐活动的遗产:英国人眼中的发展中世界》和《媒体关于发展中世界的报道:观众的理解力与兴趣》等。这类研究既有长期效果研究,也有短期效果研究。一般采用调查统计和焦点讨论组等实证方法,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这类研究一般是由非政府组织或机构负责。本书在描述非洲当下国际形象时主要借用它们的调查研究成果。

(2)西方媒体报道非洲的方法技巧研究,主要分析西方媒体选择非洲新闻的标准、报道非洲新闻设定的新闻框架等。如挪威恩科西的《非洲范式:挪威媒体关于津巴布韦危机的报道》和美国米尔顿的《黑暗的心:白人记者如何建构非洲的种族主义形象》等。这类研究很是详细具体,列举了很多个案,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案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

(3)对西方媒体报道非洲(包括不作为报道)的原因、非洲在西方公众心目中形成刻板印象的原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推论性研究,认为造成西方公众和媒体对非洲误解误读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西方媒体日益减少驻非洲记者、日益减少对非洲的报道;西方媒体跟随政府外交政策走向,政府重视则多给予报道,政府不重视则少给予关注;西方中心论和种族优越论;殖民主义的遗产等。

从西方国家和非洲国家的专家学者关于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的研究的资料来看,他们一般都认为西方媒体和公众关于非洲的形象并不是非洲真实的反映,西方媒体扭曲了非洲的形象,西方公众对非洲的认知有根深蒂固的刻板成见或偏见。他们的研究更为关注的是西方媒体传播的技术和效果层面,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除了非洲国家学者外,西方学者还是站在西方国家利益立场上,而对非洲的公众几乎没有关注,很少顾及非洲公众的反应。在分析西方公众关于非洲的刻板印象的成因时更多从技术的角度去分析,较少从历史、文化、国际传播大格局等角度去分析。在分析如何改善非洲形象、如何客观认识非洲的现状时,也主要从技术层面入笔,很少从历史、文化、民族认同和民族国家建构、非洲认同和非洲统一的角度去分析,而这恰恰是造成非洲在西方媒体和公众中刻板印象和错误认知的深层原因,也是改善非洲国际形象最需要着手之处。在发现这个研究不足后,本书将用较多篇幅侧重阐述这些问题。

2.国内的研究

中非同属发展中国家,友谊源远流长,同样被西方媒体主宰的国际传播秩序妖魔化、负面化,中国学者也比较重视非洲研究。而新世纪以来,非洲日益关系到中国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成为国家领导人频频造访之地。2006年1月12日,中国政府首次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提出中国愿与非洲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在同年11月召开的中非北京峰会得到确认,成为中非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这种背景下,非洲研究在中国也蔚然成风,非洲学几乎成为国际政治关系中的显学。主要表现在相关研究机构及组织关于非洲的研究活动十分活跃,众多研究机构成立并出版、发表了较多学术水平较高、资料性较强的著作和论文。相关研究机构及组织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湘潭大学非洲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研究中心、中国亚非学会、中国非洲问题研究学会、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中国非洲学会、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

遗憾的是,由于非洲远隔中国万里之遥,中非之间不存在历史和邻近的纠纷,非洲形象与中国不存在切身利益关系的错误认知,非洲的国际形象如何、由谁塑造等问题,就笔者所能接触到的国内资料来看,还没有进入国内学者研究的视野,我国关于非洲的形象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检索国内关于非洲研究的权威性刊物《西亚非洲》(1990~2006),竟没有一篇有关非洲形象研究的论文,“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这个命题的学理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其间只有两篇文章在内文简单提及非洲糟糕的形象以及非洲改善形象的努力。[17]西方国家出于历史、文化、安全等原因一直在关注非洲形象,而非洲国家为了发展复兴也在致力于研究如何重构非洲新形象,中国作为非洲的新型战略伙伴,自然不能置非洲形象不闻不问。

近几年,中国媒体,主要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开始关注非洲国家为改变非洲负面形象而做出的努力,有关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杂志。尤其在2005年和2006年国际新闻学会年会期间,中国媒体主要报道非洲国家领导人批评西方媒体扭曲非洲形象、片面报道非洲的言论,非洲国家如何联合自强、探讨向国际社会发出非洲声音的举措。中国媒体也开始主动为塑造非洲形象而展开行动。2006年9月,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暨部长会议召开前夕,新华社派出8名记者奔赴12个非洲国家进行采访报道,从新闻视角观察和审视有关国家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向全球受众展示一个真实的非洲。这些文章主要是一些叙述性、介绍性和描写性的文章,还谈不上是学术研究,但为非洲形象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素材和依据。[18]

随着中非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非洲的国际形象如何理应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的课题,因为非洲形象如何已成为影响中非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国际形象如何的一个侧面。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对非洲不附加条件的援助等被西方媒体诬蔑为“新殖民主义”就是一例。因此,认识西方媒体如何建构非洲形象,对中国媒体如何真实呈现非洲,以及化解西方国家对中国“新殖民主义”的攻击,都是必不可少的。相关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研究的必要性也就成为选题的创新所在。

从目前国内关于非洲研究的归类来看,关于非洲形象的研究在中国或许应该归入非洲学研究范畴,但又不仅仅限于非洲学。何谓非洲学?目前没有发现一个明确的界定,大凡关于非洲的学术研究和学理、学术建构都可以归入非洲学的范畴。当然,要研究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的关系还需要传播学、新闻学、国际关系学、民族学等学科理论来支撑,因而本书选题也是一个跨学科的选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