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规则决定价值的“读取”

规则决定价值的“读取”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实用器物价值的“读取”实用器物与技术产品也是一种文化,那么实用器物或技术产品直接为人们感官所感知的是什么呢?
规则决定价值的“读取”_符号学Ⅰ——文化符号学

既然一切文化都在诉述,那么是否一接触它就能“读懂”它所“诉述”的一切呢?是否就能从中正确“读取”它所诉述的意义或价值呢?

1.语言文字意义的“读取”

先来看看当接触本来就是为了传达信息的语言时,究竟会发生一些怎样的现象。一般来说,人们都能听得见他人说话的语音,但未必一定听得懂人家在说些什么。当听到一种未知的外语时不就是如此吗?甚至当听到一种未知的方言时也不就是如此吗?虽然语音是可感的,但只要没有听觉疾患谁都能听得到,也有可能辨得清他人所发出的语音,但是他所说的内容则是抽象的,不是感官所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对该语言规则的掌握,才能理解他所说的内容。文字系统也一样,凡人们所写的文字,所有人都能看得见、辨得清,当然必须没有视觉疾患,但是却未必能看懂他写的究竟是什么内容。要看懂他究竟写的什么内容,就要对该文字系统的规则有所掌握。

有人或许会对此说法有所质疑,他或许会说:“不是你一张口,我就知道你在说些什么了吗?”难道果真如此吗?当人家在说着某种你所不曾学习过的外语,乃至某种方言时,你也能如此底气十足地说:“你一张口,我不就知道你在说些什么了吗?”提此质疑的人们竟然忘了自己为了理解汉语、普通话,在孩提时期起究竟花了多少年的时间与精力才掌握了它。文字系统更是如此,你能一看如图1-12所示的汉字,就知道它在写些什么吗?你将会有多少不认识的汉字,会有多少看不懂的文章?甚至在我国还有一亿多人尚未对汉字脱盲,该如何让他们读懂呢?可见语言也好,文字也好,它的意义不是能直接感知的,它只有通过对该语言或文字系统规则的掌握,才能最终被理解。

图1-12 草书书法

图1-13 话语交流过程

可见,利用语言(或文字系统)进行话语交流时,都将如图1-13所示,说话人直接发出的只是语音,听话人所直接感知的也只是语音。说话人之所以能用这样的语音来表达他想传达的信息,则是他对该语言规则有充分掌握的结果。听话人之所以能听懂说话人所表达的内容,也是由于他对该语言规则有充分掌握的结果。这些形式背后的意义或价值,如果脱离了这些可听的语音或可视的字形所构成的形式,这些意义或价值就将失去依附,无法直接存在。只有有了语音这个载体,语义才可能有所依附;只有掌握了语音与语义间结合的关系,语音与语音间可被允许连接的关系等规律,才可能在话语中理解它的语义。也只有有了文字字形这个载体,字义才可能存在;也只有掌握了文字字形与字义间的关系,以及文字与文字间可被允许连接的关系等规律,才可能在文章中去理解它的字义。人们从孩提时代起就在学习,掌握语音与语义间、乃至语音与语音间该如何结合的理性规律,学童时代起就在学习,掌握汉字字形与字义间、乃至汉字与汉字间该如何结合的理性规律。正是由于掌握了这些规则,才听懂了汉语,读懂了汉文所传达的意义。

2.自然科学价值的“读取”

图1-14 化学元素周期表

科学系统也与语言无异,只有弄懂并掌握其形式与价值间的内在规律,才能通过它的形式理解它的价值。例如化学中对掌握元素结构规律至关重要的,如图1-14所示的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这一周期表的形式,凡无视觉疾患的人任谁都能直接感知,它不就是一个由英文字母与数字按一定的格式构成的表格吗?然而,又有多少人一见这个周期表就能理解各符号背后所蕴涵的重大意义或价值呢?只有曾经学习过化学的人们才能理解它所表示的是些什么元素,这些元素间在结构与特性上又存在怎样的规律等。化学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其意义或价值并不是由感官所直接感知的。而是通过所感知并识别了的形式,依循大脑中所掌握的理性知识,即物质微观世界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等的客观规律来理解的。学习化学课程时,就在掌握化学中的这种理性规律。有了这种理性规律,才能理解化学中的意义或价值。

物理学也是如此,一条最为简单的牛顿力学第一定律:

只要没有视觉疾患的人任谁都有与生俱来的视觉感知能力,感知并识别式中由符号构成的感性形式。至于它究竟表示着些什么意义,则只有学习过物理学的人们才能通过理性的规律去理解符号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即凡由特定刚体构成的独立系统,它所受的力是与其加速度成正比的,并且这一比例常数就是该刚体的质量。所以,物理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意义或价值也是抽象的,不可直接为感官所感知的。而是在识别其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大脑中所掌握的理性知识,即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与物体运动最一般的客观规律来理解的。学习物理学课程时,也就在掌握物理学的这种理性规律。

3.人文社会科学价值的“读取”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也是如此,像孔子所倡导的礼、乐,在时、空中由声、色、动态体位等构成的礼、乐表现这种感性形式,是可以直接为人们若干感官所综合感知的。但它所蕴涵的深层意义则是抽象的,不能为人们的任何感官所感知。只有了解当年儒家礼法约定俗成规章的人们才能理解和掌握。可见,它也不是仅为了赋予人们以声、色之娱而已,而是承载着创建封建社会应有等级制度与和谐秩序的深层价值。

F=ma

图1-15 文化价值的认知

可见,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等文化现象的价值认知过程,都如图1-15所示的那样,分别由前后两个连续的过程组成:①通过人们的某一种合适的感官,感知并识别文化现象中物理客体的感性形式;②基于外部世界某特定领域的客观规律或社会性约定俗成,对所感知的感性形式进行理解,把握其中所蕴涵的抽象的理性内容。前一过程识别文化现象感性形式的能力大部分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凡不存在该感官的先天疾患,任谁都能直接感知识别的。而后一过程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理性内容、即它的文化价值,是基于特定领域的客观规律或社会的约定俗成来理解。这种能力则完全是后天的,是通过对该文化领域的学习或训练,掌握其规则而得来的。

4.实用器物价值的“读取”

实用器物与技术产品也是一种文化,那么实用器物或技术产品直接为人们感官所感知的是什么呢?是它的价值,还是它的感性形式?毋庸置疑,由人类的感官所能感知的只是它的感性形式而已,谁也无法用感官直接感知它的文化价值。器物或产品的文化价值首先就是它的实用价值,而这种实用价值却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独立地存在,只能“寄居”在产品的形式之中。甚至看到了它的形式也未必看得懂它的实用价值。或许也会有人提出异议:“这不可能!我们不是一见电饭煲就知道它是用以烧饭的吗?不是一见mp3就知道它是用以随身听取各种音频信号或音乐之类的吗?”但是笔者还是那句问话,果真如此吗?其实,只不过是现在的你已习以为常,非常熟悉了这种产品功效而已。如果让一位一辈子从未见过什么电器的山村老媪看看电饭煲,或让她摆弄摆弄mp3,她又会怎样呢?也能像你一样知道它们的功效吗?答案是明显的,不能!其实,你已忘了在你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一样是反复阅读了使用说明书,或观察了他人的摆弄之后才了解的。其实,用自己的感官所感知的只能是这些产品的感性形式而已。而产品的文化价值,这时主要是实用价值,不能用人类的任何感官所直接感知,因为它是抽象的,只能根据观察他人的使用,或阅读说明书来掌握规则后,才开始对它理解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你了解了设计它时的规则后,你才能理解。

此外,在前面当“读取”图1-10中的陶鼎、陶甗、陶鬶等器物的实用价值时,就已经做了充分说明,要读懂它们的实用价值,如果不掌握种种有关客观规律,是极其困难的。当年的工匠们也是利用这些规律创造了它的形式,现如今,也正是利用这些规律才“读懂”了它应有的实用价值。

改革开放初期,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下,货架上只能见到少得可怜的,数十年不变“老面孔”的老产品,笔者突然被派遣到工业化国家学习,当见到那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时,笔者作为一位大学教师,真可谓也经历了一回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般的晕头转向。凡初次谋面的一个全新产品,对当时的笔者来说就是看不懂,只能通过各种产品说明书,或见到他人的演示后才逐渐一件一件地了解。哦,原来如此!才终于了解了它的实用价值。可见产品的实用价值尽管是产品创造的根本目的,但它也是抽象的内容,并不能被人类的感官所直接感知。也只有在识别其形式后,通过理性规律的掌握与理解才能弄懂它的理性内容。

5.自由艺术价值的“猜测”

至于自由艺术作品,在其感性形式的背后,是否也存在某种理性内容呢?这种理性内容是否也是抽象的、不可感的呢?如果这一艺术作品是一幅古典绘画的话,那么只要问一下图1-16中究竟画的是什么,这个“什么”就是它的理性内容,你能回答吗?如果你能回答,那么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不过多数的读者恐怕还是不能回答吧!该画取材于一则古罗马的故事:“主人公马克斯•塞克斯图斯长期被迫流亡他乡之后,终于盼来了回乡团聚之日。但是当他迫不及待地赶回家乡时,等待他的不是张开双臂投向他怀中的妻子,却是一具直挺挺的未寒尸骨,还有那抱着他的腿,瘫倒在地的女儿的悲叹。主人公既不知所思、也不知所视,只是茫然地呆坐在停尸床前。”这就是“马克斯•塞克斯图斯的归来”的理性内容。

图1-16 马克斯•塞克斯图斯的归来

当然,古典艺术作品除了这一理性内容外,必然还有另一层意义。凡看到了这一幅作品的人们,即使已经知道它的理性内容,仍不禁要问:“画家究竟想通过这个故事对我们说些什么?他要让我们激起怎样的情感波澜呢?”这个“什么”、这个“怎样”的情感波澜就是作品的情感内涵。不论理性内容或情感内涵都是抽象的,不是任何感官所能感知的。已知,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之间是基于某种客观世界的规律或社会性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而成立的,该画中的对应关系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故事。而情感内涵则不然,它仅仅依存于画面中的某种情境,并基于每位观众个人的自由联想或主观的心理认知规律而成立。所以情感内涵与审美客体之间毋宁说完全基于个人的“猜测”而成立。所以说,艺术作品的情感内涵是千人千面的,甚至对于同一位受众还因其主观心理状况的不同,还会出现不同的“猜测”。但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情感内涵较之理性内容更为重要,它是进行艺术作品创作的动机之所在,是不可或缺的价值。但是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几乎不可能是各位读者诠释所得的情感内涵,所以情感内涵不一定是艺术家想传达给受众的内容。

可见,自由艺术作品主要价值的象征价值既非直接感知,与审美客体之间也不存在任何的可循的规则,而只是受众个人基于作品语境的“猜测”而成立。至于“你”在图1-16的画中读取的到底是凄惨,是悲情,还是英雄的悲壮,不是“你”的我,就无从可知了,不是作者本人的“你”,也无从了解与把握作者的动机。

6.小 结

承载在文化可感载体中的文化价值,是通过对该文化现象感性形式的识别后,遵循该文化现象所内在的某种规则而被人们所理解的。这种规则不妨就称为文化现象的编码规则。如话语就是承载某种语义的载体,你所能听到的就是话语的可感语音而已,但你未必了解所承载的语义是什么。只有当你掌握了这一话语所使用的语言的规则,才能通过这些规则去理解与把握所说的内容。又如礼仪行为也是承载某种文化价值的载体,你所能见到、所能听到的就是这种礼仪行为的可感形式而已,但未必了解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是什么。笔者在拙著《设计符号学》中有过一个例子,现在把它转引过来以飨读者:

“某天,笔者在日本奈良的山间,眺望着远方层峦起伏、郁郁葱葱的笠置山地。在寂静的山间,感到身后不远处的神社旁传来了踩在细石子路上的轻微的沙沙脚步声。回首一望,只见一队庄严肃穆的行列,默默无言地踩着小心的步伐向我身后悄悄走来。为首的是一男一女,只见那男子浑身披黑,左右胸前各有白花。那女子则通体挂白,白冠、白衣加白屐。而在他们身后的行列中,凡男子几乎都是一色穿戴:黑西服、白衬衫外加一条白领带。凡女子则几乎都是深色衣裙。他们缓缓地、沉默无语地、一脸肃穆的表情,还带着几分深沉,一步一步地走来。……”

图1-17 日本神社婚礼行列

凡有正常感、知觉的人们都能在现场感到由上述的色彩、音响、体态、时空关系等形式要素构成的一组礼仪行为的可感形式。可惜的是当天笔者未有准备,还来不及摄下这个场面。但从图1-17所示的另一幅相近的照片中也可见一斑。其中每一个人几乎都流露着同样的凝重表情融入了这组礼仪行为之中。不用说谁都感觉得到这一行为是在向人们传达着某种意义。那么,这一行为背后蕴涵的究竟是什么意义呢?笔者曾多次这样问过朋友们与学生们,得到的几乎都是异口同声的回答:“悲哀着,出丧呗!”读者诸君可能也难以提出更合理的答案。那么,怎么会读出“出丧”这一意义的呢?并且他们果真是在出丧吗?

不!全错了!真正的答案难以置信:这是去神社举行婚礼的行列!之所以会觉得难以置信,会“读出”如此错误的结论,是由于你所依据的是汉民族的文化规则:凡出丧,衣着不是白就是黑,凡出丧,都是一脸肃穆与深沉乃至悲哀的表情。可见人们从文化现象这一“表象”中读取蕴涵在其中的文化价值时,也是遵循着某种文化规则而实现的,这种规则就是前面所称的文化编码规则。而适才之所以会误读文化现象中的意义,正在于错误地用了汉文化的编码规则,去解读日本文化的现象。这就像用汉语的语音规则去读日语的发音一样,当然是风马牛不相及。只有了解该文化系统中的编码规则的人才能“读懂”“读对”该文化现象背后文化价值。凡日本人谁碰到了这一文化现象基本上都能正确地读出它的意义,而其他国家的人则未必能。由此可见,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必须由这一文化体系中的编码规则所决定。对这种婚姻礼仪,日本民族有自己完全不同于汉民族的文化编码规则。反之也是如此。

在这一事实中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文化现象背后所蕴涵的意义是无法直接感知的,只有根据该文化系统的编码规则,去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理性的理解后,你才能了解它向你传达着、宣示着些什么。不然,你用本民族文化现象的编码规则去解读他民族的文化现象时,必然会带来可笑的误读,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碰撞”吧。

由此可见,在一种文化现象的表象中,究竟蕴涵了怎样的文化价值,是不能随意解释的。它取决于该文化体系中的编码规则,只有熟谙该文化体系编码规则的人们才能正确地读取。反之,一种文化价值也需要一种特定的载体来承载,但是究竟要有怎样的载体,这也是不能随意地塑造。它也取决于该文化体系的编码规则,只有熟谙该文化体系编码规则的人们才能正确地“遣词造句”,才能正确地“说话”,才能正确地塑造出恰到好处地承载该文化价值的载体。当进行文化现象创造的人们所利用的文化编码规则,与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解读的人们所使用的文化编码规则一致时,这种文化现象的创建才有了意义,文化价值的传达才有了可能。如果你具有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的主观意愿,你就得利用人们所掌握的“语言”来说你想说的话。联想到目前国内出现的众多主持婚礼的婚庆公司,他们所“导演”的婚庆礼仪又是遵循着哪一国、哪一个民族的文化编码规则呢?在他们所导演的婚庆礼仪行为背后,又想向人们传达怎样的文化价值呢?只能说是文化编码规则的“大杂烩”,或者说导演的只是一场无文化可言的闹剧而已。而汉民族文化的编码规则在哪里呢?这真可谓反映了数十年来传统文化被无情破坏的惨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