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为例,不少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如通过修复恢复原貌、实施数字化保护方案、改善原件储存条件等。正因为如此,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并没有完全地“享受”相应的“待遇”,如何将它们的“身价”与“待遇”挂钩尚有待于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_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7.2.1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起步的时间不长,有些部门准备得也不够充分,人、财、物的配置有时也欠合理,组织工作的经验多少有所缺乏,因此,上述工程的实施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为例,不少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如通过修复恢复原貌、实施数字化保护方案、改善原件储存条件等。但是,由于国家专业行政主管部门尚没有建立必要的指导、服务、监督机制,入选上述两个名录的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缺憾。[14]

首先,有些机构的保护意识不强,认为一旦文献遗产列入名录就万事大吉了。在专项经费的使用方面,有的单位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挪用款项,不能做到专款专用,致使入选的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条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其次,入选名录的87项遗产中,档案馆独立申报71项,博物馆、图书馆、艺术研究所、文学馆、经院、文化研究所独立申报14项,两家及以上单位联合申报2项,处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不平衡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的绩效。

再次,入选名录的遗产年代跨度大,质地大相径庭,既有汉简,也有千年纸档,还有明朝铁券、近代录音带等。即使是纸档,从唐代开元年间档案到开国大典文献也存在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地加以保护,尚缺乏专指性政策与专门化标准的支持。

最后,数字化程度不高,尤其体现在以全宗为单位的入选项目中。调查得知,由于载体的脆化,有些档案案卷一碰就碎,数字化工作步履维艰。

此外,档案文献遗产的修复过程尚缺乏选材、程序、方法和检查等配套过程的标准。

正因为如此,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并没有完全地“享受”相应的“待遇”,如何将它们的“身价”与“待遇”挂钩尚有待于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再以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为例。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的主要依据是1987年国家财政部和档案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的通知》(1996年和2001年进行过两次修订)和财政部会同国家档案局在原《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2006年6月正式下发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两个文件解释了全国重点档案的理论概念、重点标准和时间范围,规定了申报书的上报程序和申报时间,明确了申请中央财政补助经费的数额以及使用范围和使用原则,但并没有明确技术实施的规范与要求,于是工程实施中的问题便渐渐显露出来了。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业界的关注。2007年6月12—16日,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与会代表30余人在西安召开学术研讨会,讨论抢救国家重点档案工程时一致认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的整体形势并不乐观,抢救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现象:“档案保护专业人员没有参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的论证、决策与指导工作,不少基层单位对抢救档案的技术工作认识不清,盲目从事抢救工作;重点档案抢救中缺乏科学指导,抢救方法、修复材料、抢救过程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某些修复程序与技术方法不够规范,导致重点档案抢救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由于重点档案抢救工作、修复方法单一,因而不能解决档案酸化、字迹退色,腐蚀、霉变、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重点档案的长期保存;对档案保护技术人才不够重视,部分档案保护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简言之,目前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缺乏技术与人才保障,直接影响了该工程的顺利进行。”代表们认为,“上述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会直接影响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的顺利开展,而且给这些重点档案的保存留下了安全隐患,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大责任,以《关于推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科学化实施的建议》为题,撰写了建议书,通过中国档案学会转交国家档案局领导,希望对如此重大的工程的实施起到完善作用。

上述两例虽然只涉及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的局部,但从中可以映射出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如果从整体上考察,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部门间不平衡

现在推行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只涉及档案和图书馆两个部门,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其他文化事业机构较少涉及,部门间文献遗产保护很不平衡。即使在同一部门,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包括专业人员的有无、专业人员的水平、保护(尤其是修复)工作的难度、保护经费的投入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固然和领导体制有关,但与各个馆藏的实际也是分不开的。

·部门间交流不够

各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着不少可相互借鉴的地方。然而,由于各项工程由不同的系统、部门领导,系统、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各自为政,结果是浪费人、财、物。

·技术标准欠缺

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出台的6项标准基本上覆盖了该计划的主要方面。然而,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等的实施,却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各部门自行其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操作,其隐患和后果不得不仔细考虑。

·信息流动不畅

从理论上讲,我国目前进行的各项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共通之处颇多,有些部门和系统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制定了一批标准。然而,由于没有专门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网站发布信息、介绍经验等,也就没有必要的信息沟通,部门之间的工作缺少合作,缺少一个共同的平台。

·监控与验收不足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不仅是当代的文化工程,也是德荫子孙的质量工程,因此,这些工程必须经受时间的考验。为此,工程进行中及其竣工后的检查验收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在目前的规定中却没有这些方面的规定。

可见,当代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潜伏着危机。这些危机如果不能解决,将会直接影响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也影响21世纪文献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消除这些危机,为工程的进行保驾护航,需要引起研究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尤其是各个职能部门领导的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