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永葆红心馄饨侯

永葆红心馄饨侯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上馄饨侯的皮儿薄、馅儿细、汤儿鲜,来吃馄饨的都是回头客。“馄饨侯”馄饨语言文化馄饨侯的励志铭和馄饨侯的结缘,让我记住了这个特别的名字。北京馄饨侯,靠肩挑街卖起家,历经几代风雨坎坷,靠着一份精心和辛苦,乃成为今日中华之著名老字号,各界社会名流、街巷童叟,可谓无人不知,无个不晓。这已成为馄饨侯的语言文化的象征标识了吧。
永葆红心馄饨侯_馄饨侯馄饨语言文化_感悟于北京老字号语言文化之间: 北京老字号语言文化研究

我与馄饨侯

有人说,21世纪的生活,就像时尚的“高铁”,奔驰向前,呼啸而过,让人总有一种不着地的感觉。吃饭进快捷餐厅,做饭有速冻食品,邮寄有快递公司等。结果呢?快捷食品问题多,速冻食品玩儿花活儿,快递公司投诉多。连我们这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就别说七老八十的父辈们了。就拿吃速冻食品来说吧,吃来吃去再好也没有现包的强不是。近年来,人们都在建议,还是抽空儿多回家看看,亲自下厨,为父母们做一顿可口的午餐,好让他们感受到融化在饭菜中的亲情和爱意,感受到儿女们柔情的孝心。吃着我们做的薄皮儿和多种蔬菜馅儿合一的大春卷儿,老母亲的食欲增加了,老父亲笑得嘴都合不拢了。这让我不禁想起来,不久前一位退休的同事聊起,他正在做一件事情:重游北京老饭馆儿,品味现包现做现吃的悠闲,找回那属于自己的正常自在的日常饮食。

2003年,因为工作地点改变了,我要从北京西北方向的海淀区跨越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到通州区上班,除了在通州上课的时间,就是在路上坐班车、坐地铁、坐公交车的时间,几乎没有什么空儿到老北京城里走走逛逛了。又过了十年,2013年春天,我终于找着机会在城里走走看看,细细回味着十多年前自己年轻时的步履行踪,释放工作压力,放松紧绷的神经儿。逛了前门大街,逛了王府井大街,逛了西单大街,逛了西四大街,逛了新街口大街,更逛了鼓楼和地安门大街等。这些我十年前、二十年前特别有感觉的地界儿,寻觅着曾经拥有过的熟悉的市井风情,寻觅着曾经熟悉的店铺、门脸儿。大街的总体规模还隐隐约约地保留着,谁知道今后的十年或三十年间会是怎样呢?抓紧时间感受老北京的风情吧,让心灵舒展些吧。

10月里的一天,阳光从雾霾的阴影中展露出来,照在身上有一种久违的暖意。我路经西四馄饨侯附近,远远看见招牌下方的广告屏幕闪现出“信步京城欢迎光临皮薄馅大汤口醇正”。心底的冲动涌上心头:一定要尝尝21世纪的侯家“馄饨”。过去在东华门、鼓楼等地的馄饨侯店里吃过,就知道馄饨侯做的馄饨,特别有品位,皮薄不说,馅儿还特别鲜。尤其让人知足的是,你吃的绝对是当时人工包出来的,不会从冰箱里拿出一袋子冻过的馄饨给你吃。

“馄饨侯”字号的起源

馄饨,是我国南北方通识的传统风味小吃,1500多年前就开始流行了。北京称“馄饨”,广州称“云吞”,四川称“抄手”,福建、杭州等地也叫“馄饨”。曾听一位老北京大爷说,北京有好几家卖馄饨的呢,什么“馄饨张”、“馄饨陈”、“馄饨王”、“馄饨梁”等。他们都是走街串巷叫卖的馄饨挑儿。经常是上午在家备料,下午沿街叫卖,到了晚上夜间就在固定的地方设摊位。20世纪20年代,《实报》上登过一首“馄饨诗”:“一碗铜圆五大枚,薄皮大馅亦豪哉。街头风雨凄凉夜,小贩肩挑缓缓来。”这么多家卖馄饨的,最后,只有“馄饨侯”叫得这么响,一直响彻京城,从早年响到了21世纪!老师傅说,1956年公私合营时,有人将分散在东华门、菜厂、大纱帽胡同口儿上的七家馄饨摊:侯家、梁家、王家、陈家、闻家和两位张家“合营”了。大家一致推荐姓侯名庭杰的人为组长。1959年,在东城区区商管会的帮助下,这七家选中了现在的东安门大街11号的一个铺面房,开了个门脸儿。大家借着侯庭杰的姓给门脸儿起了字号,从此,“馄饨侯”这个字号就诞生了。1989年,两层的小楼代替了原先的平房。馄饨侯也从一家,开到了眼下的多家,王府井总店、双榆树分店、隆福寺分店、鼓楼分店、西四店、广渠门店等。

据说早年,在人民艺术剧院、东安市场、吉祥戏院等地,晚上一散戏,饥肠辘辘的年轻人都愿意吃点儿夜宵,那些挑灯卖馄饨的摊位前总会聚集更多的人,既有实货也有汤,怎么着也算实惠呀。加上馄饨侯的皮儿薄、馅儿细、汤儿鲜,来吃馄饨的都是回头客。尤其是馄饨挑子造型独特,一头固定一个小煤球炉灶,另一头固定一货架子。架子最上层放酱油壶、醋等调料;中间有几排抽屉,分别放置擀成薄如纸儿、半透明的馄饨皮儿、肉馅儿、碗筷儿汤勺儿及面板儿等,最下层放一水桶,顾客想吃馄饨了,师傅就一边包,一边煮,一边加汤,一边叫卖。遇到人多的时候,师傅们的手脚还得特麻利,既不能耽误人家吃,还不能误了做馄饨。侯庭杰曾风趣地戏称自己包馄饨的熟练度叫“鱼儿蹦”。

“馄饨侯”馄饨语言文化

馄饨侯的励志铭

和馄饨侯的结缘,让我记住了这个特别的名字。几十年过去了,街头巷尾总少不了馄饨摊儿,可我还真吃不太惯。后来,超市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在京城的各个角落,你不会发愁买不到馄饨,但是唯独买不到现场包给你吃的馄饨,更买不到带着师傅们手温的、晶莹剔透的馄饨。

望着熟悉的门脸儿,闻着熟悉的馄饨香,我不由自主地踏进门去。正是下午两点多,店里的客人很少,店员们都在准备吃午饭。我要了一碗“虾肉馄饨”,坐在店里中央的一张桌子前。因为是现包,所以需要等候一段时间,借着这个空当儿,我习惯地四下里张望着,墙上那熟悉的中国红的大牌子,几乎占据了二分之一墙面,上面刻着的铜色字又一次映入我的眼帘:中华老字号:古人云:馄饨,天下通食也。北京馄饨侯,靠肩挑街卖起家,历经几代风雨坎坷,靠着一份精心和辛苦,乃成为今日中华之著名老字号,各界社会名流、街巷童叟,可谓无人不知,无个不晓。馄饨侯的馄饨,更是秉承前人之精气神,汤口讲究,用料地道,吃过的不忘,没吃过的,您只要尝了,您就会再来。小童馄饨侯。让人心里热乎乎的“励志铭”,也算是开胃菜吧。再看柜台,15个侯字分成三层排列,每层由五个“侯”字组成,俨然士兵们整齐如一地列着队,欢迎着每一位走上前来的顾客!记得鼓楼分店的馄饨侯店里有同样的中国红“侯”字,不过柜台是由三排18个中国红的“侯”字组成,墙上同样挂着“励志铭”。这已成为馄饨侯的语言文化的象征标识了吧。

服务员叫着我的号,手里端着热气腾腾的馄饨,用目光寻找着我的座位,我因为在店里拍照一些感兴趣的画面,并没有坐在原座,而送餐的姑娘也没有因我四处“游动”而给我白眼儿看,却是用莞尔一笑和善意的目光告诉我:这就是您要的“虾肉馄饨”,“请您慢用”。眼前清莹透亮的馄饨汤里,有几朵紫菜、香菜正美美地舒展身姿,蛋皮丝儿围绕在静卧着的八个精巧十分的馄饨周围;粉色的虾肉裹在亮晶晶的馄饨皮里,整个馄饨就像玉镯般闪着光泽,真不忍心吃!但想想,馄饨侯的魅力除了外表的鲜亮儿,不还在于内涵的独特吗?不细细品味,怎么知道这侯家馄饨到底变成啥样儿?我吹着碗里冒出的热气,屏着呼吸,用店里特制的印有“馄饨侯”字样儿的小白勺儿,迎出一朵“馄饨花儿”,放进等待已久的嘴里,细腻虾肉的鲜味儿中伴着香菜、紫菜的清香,口感润滑爽口。正应验了馄饨侯所立下的店训:“用料务求精心细选,制作更需屏气凝神”。“屏气凝神”是一种执着、一种专心、一种负责,是一种做事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制作出的食物,必然质优味美,令人心服口爽神怡呀。

馄饨侯西四店墙上悬挂的“励志铭”

我端坐在冒着热气的馄饨碗前,望着墙上这段文字,亲切自然的话语间,仿佛看见侯庭杰先生缓缓地朝我走来,笑容可掬地坐在我面前,凝神看着我品尝他亲手包的馄饨,轻声问道:“这21世纪的馄饨口感还合您的意吧?”说罢他用手指着另一面墙上的价目表的右下角儿让我看,一段红色的文字映入眼帘:“温馨提示:本店出售的包子、馄饨皆为现场蒸煮制作,温度较高,请您就餐时务必小心,避免烫伤。谢谢!”我用微笑回敬着侯先生,轻轻搅拌着馄饨汤,只见刚刚还静卧着的馄饨,瞬间在碗中舞动起婀娜的身姿,一个接一个地和我打着招呼,让我欣喜不已。我含着暖口的馄饨,品尝着它们的味道,品味着墙上那段的文字,不仅悦眼悦口,感觉更悦心呐。终于感觉到了吃馄饨的感觉。

温和的服务态度

隔着几张桌子,服务员们正在午餐,我端着馄饨碗儿凑近她们聊儿了起来:“你们不吃馄饨吗?”“不吃。”“为什么?不是很方便吗?”“企业有规定,本店员工不允许在工作时间吃本店的馄饨。”“你们每天做,不会腻吗?”“不会,自己做的,不会腻。其实我们平时很少吃。”“如果客人多,你们包得过来吗?”“没有问题,我们每天包,技术熟了,客人多时,就多几个人包,很快也能包出来。”“会不会有剩的馄饨什么的?”“不会的,我们都是根据客人的多少,及时调整。候着人包。”说话的姑娘身穿中国红的工作服,人长得十分甜美,一双清澈的眸子带着笑意,挺招人喜欢的。服务员们都很年轻,但是待客服务的语言却挺老成,态度也十分温和。听口音都不是北京的,一问才知道她们多来自甘肃、山西、河北等地。年龄也不过十八九岁。对于京商老字号企业里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多外来店员这个问题,我很关注,也十分担忧:北京娃儿们把自己该继承的都交给了同龄外地人,听起来总感觉不对劲儿。对我一边吃一边聊天儿,她们并不介意;对我端着馄饨换座位她们也不介意;对我在等候馄饨时对着墙面上的价目表和柜台前的“侯侯侯侯侯”招牌拍照也不介意。她们的不介意和善意的微笑,蛮有北京人的大度与热情,尽管她们千里迢迢地“闯荡”北京,“漂流”在北京,但生活的压力造就了她们的早熟,使这些本该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姑娘们经受了历练。

虾肉馄饨

消费者的馄饨情怀

这天我又来到店里,邻桌是来自山西的父女,父亲花白的头上戴一顶鸭舌帽,脸上的皱纹刻着走南闯北的痕迹。当听我和店员说,我今天特意从北四环赶来吃馄饨时,好像很有同感地说:“我们是从山西来的,也算是特意来这儿吃的吧。”“北京的‘馄饨侯’有名气呀。碰上了就想尝尝。”老爷子又补上一句。“山西的老陈醋也有名呀。”送餐的姑娘自豪的插话!老爷子兴致勃勃地问道:“姑娘,你从山西来?哪儿呀?”“运城”“喔,我从太原来。”老乡们的寒暄为就餐添了一抹温情。姑娘认出了我,笑得脸上绽开了花儿。“阿姨,您又来了?想吃哪种馅儿的馄饨?”让人觉着就在自个儿家里、吃着家人做的馄饨那般家常。

位于东城区鼓楼东大街钟楼湾胡同口前的“馄饨侯”,是一家开张20多年的老店了。门脸儿要比西四的大一些,墙上的红色励志铭,看起来却没西四的大,但内容都一样。柜台朝外迎客的一面是由六个“侯”字组合。门前悬挂一块“东城区早餐工程示范店”的牌子。我去的时候临近晚餐点儿,客人们陆陆续续进店,有老夫妻、中年夫妻、年轻夫妻,也有男女朋友的,还有像我一样单独来的;有的自己吃完再带走一份,还有的是直接叫外卖。这次我点的是2元一个的“麻将烧饼”和7元一碗的“雪菜面”。麻将火烧是店里现做,酥香可口;雪菜面清口,也是我很中意的。

柜台前后里外,有四个姑娘各自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规规矩矩、一声声地迎来送去,语气中带着温情与平和。她们很少聊天,也不随意打手机,只是在没有客人的空档,回答我提的各种问题。一位年长的店员很有示范范儿,话语虽然不多,但待客热情体贴,神态举止训练有素。跟一般餐馆不同的是,馄饨侯备餐室与就餐室之间不用帘子隔离,像是无言地展示,更像是随时的自我监督。我一边就餐一边可以望见备餐室的环境:案清几净,墙面洁白;餐具摆放整齐有序,毫无凌乱之感。我跟“站岗”的姑娘们商量,能否跟备餐室的师傅聊几句,姑娘委婉地拒绝我:“阿姨,我们上班时间是不准聊天儿的。”我只好作罢。

东城区鼓楼东大街钟湾胡同口的馄饨侯卖的麻酱火烧

临走时,我又买了两个麻将火烧带着,让家里人也品尝品尝。跨出门的瞬间,背后传来姑娘们送客的和声“您慢走!欢迎您再来!”我喜欢这样无拘无束的就餐环境,喜欢这些让我平静放松的馄饨侯的店员们,喜欢她们平和善意的表情,更喜欢让我赏心悦目、爽口舒心的馄饨和晶莹剔透的馄饨汤。我心里盘算着什么时候再来,和朋友们来,和家人们来,也带着学生们来!让更多的生活在21世纪里的人们,不忘京城“馄饨侯”的老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