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简介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简介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州大学文学院范伯群教授主持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是国家“七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最终成果是140万字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下)》专著。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苏州大学文学院范伯群教授主持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是国家“七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最终成果是140万字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下)》专著。由徐斯年、刘祥安、汤哲声、陈子平、陈龙、芮和师、张元卿等合作撰写,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经10年使用,再度加工修改,新版于2010年问世。

一、篇章结构

此书共分八编:前有“绪论”,第一编“社会言情编”,第二编“武侠会党编”,第三编“侦探推理编”,第四编“历史演义编”,第五编“滑稽幽默编”,第六篇“通俗戏剧编”,第七编“通俗期刊编”,第八编“大事记编”。每编又分若干章节。

二、基本内容

本书第一至七编为通俗文学史研究部分,首次对浩如烟海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了梳理,摸清通俗文学流派、社团、刊物的来龙去脉和重要作家作品的代表作,并对上述文学现象作出公允评价。在严格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纠正了长期以来文学史中的某些偏见与不实之词,同时也指出了通俗文坛的某些局限性。结合通俗文学的特点,还从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经济学、地域史等多种角度考察通俗文学的价值。第八编为大事记编,提供了较为翔实的通俗文学史资料。总览全书,可清晰地看到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历史发展线索,并总结了它的发生发展中的周期性规律,探讨了一系列有关的理论问题。

三、主要创新

(1)此书论证的是一个有关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整体格局的重大问题: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应在近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为完善近现代文学史的学科科学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2)填补了近现代文学史的一大空白,首次为史家不熟悉的一个新领域提供了一张较为详细的导读图。正如贾值芳教授所说:它为文学史找回另一只翅膀。

(3)填平了雅俗文学的鸿沟,大大拓展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间”,为今后编写多元共生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奠下了基石。

四、社会影响

应用价值:一是近年来所编的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均增添了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章节;二是有的大学新开设了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选修课;三是通俗文学的课题为不少本科生、博硕士研究生定为学位论文的题目,数量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学术价值:此书出版以来,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同行学者纷纷论述了它的学术价值。刚出版时,时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主任王德威教授说:“这代表一个忽视了近百年传统的重新发现与肯定,令我震动不已。”哈佛大学荣休教授李欧梵先生说:“范伯群教授数十年来苦苦耕耘,务期将通俗文学从‘逆流’的地位挽救回来,为之‘平反’,并积极倡导雅俗两种文学‘比翼双飞’的研究前景,令我钦佩万分。”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称完成此书“是一项不寻常的拓荒性的学术工程。……它用大量实实在在的、经过鉴别的史料,富有说服力地得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书中向无视通俗文学的偏见提出了挑战,对通俗文学以新的历史定位与评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樊骏先生说:此书的出版“在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文学研究所前所长杨义研究员谈及苏州大学的通俗文学研究群体时说:“我觉得它是一个苏州学派。……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我们现代文学的整体工程中去,做了我们过去没有做的东西。”

此书出版后,荣获2003年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著作一等奖。2011年,此书新版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