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大学的中华民国史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国内最早从事该项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美国哈佛大学前文理学院院长、著名汉学家柯伟林教授称赞张宪文教授“使得南京大学成为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中心”。特别是2010年8月在南京举办的第六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系由此中心联合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和东京大学共同主办。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南京大学的中华民国史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国内最早从事该项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2000年9月教育部批准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后,作为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就任地和中华民国首都所在地,南京大学的中华民国史研究,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锐意进取的协作精神,不断创新,形成鲜明的治史特色,在海内外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起到了学术引领作用。

一、标志性研究成果

1.《中华民国史》(四卷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宪文教授以“新思路、新观点、新体系”为主导主持编纂的这套书,积10年之功,运用建设现代国家的理论,构建了更加完备的中华民国史学科新体系。台湾地区、日本史学界均对该套书的出版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它荣获2007年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年江苏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06年江苏省第十届优秀图书奖一等奖及2008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印刷质量提名奖等。

2.《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2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011年版

张宪文教授主持编纂的这套书,共72卷、约4000万字,被公认是一项大型的、重要的、传世的学术工程和政治工程。它的出版,不仅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心,在海内外各方面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推动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和教育中日两国人民群众、打击日本右翼势力起到了重大作用。这套书于2009年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其他代表性研究成果

张宪文教授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03年获江苏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陈谦平教授的《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三联书店2003年版),2005年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张宪文教授主编的《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茅家琦教授主持编写的《百年沧桑——中国国民党史》(上下册)(鹭江出版社2009年版)、崔之清教授主编的《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三卷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陈红民教授主编的《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15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均居于国内外学术前沿地位,受到了学界高度评价。

二、基地建设经验

此中心在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10余年来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2009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对此基地进行了第二次全面评估,被评估为优秀基地。作为国内高校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唯一基地,此中心坚持“科研型”、“开放性”、“国际化”原则,努力培育和打造中心核心竞争力,获得了较好的基地建设经验。

1.以“名家加团队”的战略,打造高水平学科队伍

此中心努力践行“名家+团队”的团结协作科研模式,着力培养一支能够进行重大学术攻关的学术团队。张宪文教授是国内最早投身于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学者之一,学术成就享誉海内外。美国哈佛大学前文理学院院长、著名汉学家柯伟林教授称赞张宪文教授“使得南京大学成为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中心”。以张宪文教授为首席专家,此中心于2003年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国史研究》。该项目在2009年完成了投标评审书和计划合同书的研究任务。经教育部专家组投票表决,鉴定等级为优秀;《中华民国史》(四卷本)、《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2卷)等标志性成果的完成与出版,无不体现了这种“名家+团队”的团结协作模式。通过这种团队合作,此中心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使中心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以重大项目为导向、强调开放合作,引领学术发展方向

此中心本着“小中心,大学术机构”的建设思路,以中心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在海内外吸引大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参与,建立一个学术平台,为全力推进民国史研究创造条件。10余年来,此中心通过招投标形式、延揽国内著名学者,承担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18项。这些项目,基本上是围绕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具有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进行设计和开展研究的。又如历时近六年完成的《民国史研究》项目,即汇聚了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知名学者20余人,形成了一支包括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学术团队。该项目是民国史学界孜孜以求的“新史料、新方法、新观点”的完美呈现。它的完成与即将出版,必将推动民国史学科走向新的繁荣。

3.注重服务意识,重视开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决策和民族利益的研究

历史学研究在维护民族利益、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不可或缺,至关重要。近年来,此中心出版了多部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都是以此为导向的。72卷本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涵盖了中方、日方以及第三方的大量第一手材料,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行的铁证。日本外务省官方网站主页刊载的内阁会议上的答辩书中指出,“根据截至目前公开的文献等进行综合判断”,“不能否定日军进入南京后,对城内非战斗人员进行的杀害或掠夺行为”。它的出版,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4.扩大学术视野,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作为人文社科研究的国家基地,一定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合作的胸襟。此中心首倡并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合主办的6次大型“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1984年、1987年、1994年、2000年、2006年、2010年),成为海内外民国史学界总结阶段性成果,开创了研究新境界的重要平台。特别是2010年8月在南京举办的第六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系由此中心联合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和东京大学共同主办。像这种由中国联合多个世界顶级大学,共同在中国举办学术会议,尚属创举。此次会议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培育基地精神,追求学术研究的圆融境界

针对近年来学术界出现的一股浮躁学风,此中心加强了基地精神的培育。多年来,此中心人员能够坚持将人生理想、个人事业的追求与基地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苦其心志,奔走于国内外各地的档案馆、图书馆,多方面收集第一手资料,特别强调“让史料说话”。如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资料收集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扩展史料和突破既定思维束缚,课题组成员足迹踏遍美、日、英、德、法、意、俄等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餐风饮露,毫无怨言,却常常因获得一条“赏心悦目”的史料而欣喜不已。

三、未来建设规划

中华民国史研究是历史学领域的新兴学科,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重新认识。此中心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将继续强化学术创新,引领民国史学科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在掌握更多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民国史上一些重大问题、重大历史事件,提出新的看法、新的观点。如近期开展的“走向共和时代——南京临时政府研究”,即是在充分运用新近发现的保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500多份南京临时政府往来函电的基础上,对民国初建阶段的历史,提出创新性观点。

其次,加强对服务国家民族利益项目的研究。未来5年间,中心将组织海峡两岸四地的历史学者合作编纂《中华民国史专题研究》,计划对民国史上一些重大问题开展合作研究。正如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所说:“南大设有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相信南大一定能在这一领域做出超然的研究成果。”他希望用两岸人民的智慧暂时搁置争议,求同存异。我们相信,该课题的完成,将为未来启动国家级文化工程、编纂大型《中华民国史》积累宝贵的合作经验,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并对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研究特色。此中心将在总结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的史料特点和问题意识,引领学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如近期正在开展的“宋美龄与中国”专题研究,即将开启学界民国人物研究的新范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