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前身历史研究所,是直属华中师范大学的专业研究机构,于1984年创办。2000年初,申请获批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由研究所专兼职人员作为负责人和重要成员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和“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团队”还先后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前身历史研究所,是直属华中师范大学的专业研究机构,于1984年创办。1999年,获学校支持,调整重组并更易为此名。2000年初,申请获批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总体情况

此研究所所属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也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下设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室、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和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以及中国商会研究中心、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和涩泽荣一研究中心。此研究所也是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的挂靠机构,创办有《近代史学刊》和《辛亥革命史丛刊》等学术刊物。

此研究所实行全员聘任制度和动态管理。所有研究人员均“带(给)课题和经费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并与研究所签订聘任合同。截至2010年年底,此所有专职研究人员1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5人;兼职研究人员6人,其中校内兼职2人,校外兼职4人。

在专职研究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比超过60%,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比例也均在80%以上,而且绝大多数都有在海外著名大学与科研机构访学研究的经历。专职研究人员中有6人分别担任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和辛亥革命研究会等全国性学术组织的理事长、副会长、秘书长或常务理事等重要职务。有6人入选国家及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其中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人事部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名、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名、湖北省名师1名。

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是此所数十年来的优良传统,在10余年的基地建设过程中,这一传统得到发扬光大。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研究所除继续施行集体指导的方法外,还采取了吸收优秀的研究生参与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定期主办研究生论文发表会、不定期举办博士生沙龙、设立网上讨论区、资助或奖励优秀成果等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以来,研究所共招收博士生106人、硕士生268人,毕业博士生57人、硕士生148人,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篇、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篇。此外,还成功举办了“2009年中国近代史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肯定和赞赏。

近3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此所在总结自身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深化史料挖掘的基础上,基于构建在全球区域化背景下具有新理念、新视野、新方法特点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新体系,拓展和引领了辛亥革命史、中国早期现代化、商会史、博览会史、乡村手工业史、近代社会群体、教会大学史和基督宗教史等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学术界亦产生了广泛影响。

此所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01年以来,先后举办了11次国际学术研讨会、17次国内学术会议;专职研究人员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69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312人次,赴海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访问研究21人次;邀请海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36人次、国内知名学者前来讲学68人次;邀请海外学者来校访问研究8人次,邀请国内学者来校访问研究6人次。为扩大国际学术交流,研究所还陆续成立“章开沅东西方文化交流基金”、“涩泽荣一研究中心”和“池田大作研究中心”三个学术平台,并先后与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关西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二、主要成绩及经验

10年来,此所专职研究人员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项、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项、湖北省人民政府重大委托项目2项。出版学术著作107种(套)、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26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重要报刊理论版发表论文78篇。其中,有8本著作被译为英文、日文或韩文出版;67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或重点摘登。各项成果荣获各级学术奖励22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10年期间,研究所科研项目数、经费额和学术成果的数量,逐年均有增长,平均幅度约10%。2010年,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申请获批科研项目19项、累计经费260万元、出版和发表学术成果76篇(部),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90%、116%和93%。

此所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方式,为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文化建设作贡献。10年间,专职研究人员先后承担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17项、提交咨询报告12篇、应邀出席各类咨询活动70余人(次)。其中,名誉所长章开沅教授撰写的《科技创新:根深才能叶茂》,深刻揭示了当前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获得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高度肯定;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团队围绕“当代商会组织培育和发展”、“中国与世界博览会”、“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撰写的咨询报告,获得中共统战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和武汉市人民政府等部门的采纳,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所还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有效地整合了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历史文献学等学科的优势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以及学校历史学一级学科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在研究所的支持和带动下,学校历史学科先后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5年)和国家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2005年),并荣获5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3门课程的负责人为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由研究所专兼职人员作为负责人和重要成员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和“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团队”还先后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此书是同名基地项目的最终成果,从政治史的角度切入,本着“对辛亥革命作通盘性的政治史研究”的原则,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辛亥革命的研究领域。

2.《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

除了对国内外的商会、行会及商团研究状况作了系统回顾和分析,此书对以往有较多研究的问题,采取新视角开展新探讨,提出新见解,论证更加充分,认识更加全面;对以往尚少研究或尚未研究的问题,则进行了开拓性研究。2010年,荣获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此书在马克思主义手工业经济史理论、原始工业化理论等的指导下,立足于分类与细化研究,对近代乡村手工业中的“半工业化”现象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建构起半工业化理论体系。2009年,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此书从服饰潮流、饮食文化、居住条件、交通设施、婚姻礼俗、两性观念、慈幼养老、丧祭制度、岁时节日、娱乐活动、社会保障、社会风尚等12个方面全面系统探讨了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009年,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四、“十二五”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此研究所将继续秉持“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校训和“兼容中西、追求卓越”的学科建设理念,以更加开放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更富创新意识的科研团队和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迎接和应对可能面临的挑战,争取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和图书资料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今后5年,研究所的重点研究课题如下:

1.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

此研究所将着重围绕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广泛收集和整理资料,继续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

2.近现代长江流域商会研究

将侧重对上海、苏州、汉口、南昌、重庆等长江重要口岸城市商会的个案研究。

3.近现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侧重于近现代中国宗教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探讨,以深入总结中西文化交流的经验与教训,进而推进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层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