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12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执政能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2009年12月,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2010年,与《人民论坛》举办“战略知识分子理论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原名“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11月。2004年12月被正式确立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此中心现任主任为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此中心下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三个研究室和办公室、资料室;实施机构开放、人员流动、竞争创新的机制,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4人,其中校内专职研究人员16人、校内兼职研究人员6人、校外兼职研究人员12人。此中心属于高校直属、独立设置、与院系并行的科研实体机构,并与校内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人口与社会学院、法学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配备了专职科研编制、科研岗位和行政资料管理人员;拥有独立的办公室、资料室及相关设备。此中心自主安排科研工作和各种学术活动,有单独的活动经费和配套资金。学校研究生院每年单独为此中心提供研究生、博士生招生名额。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2004年以来,此中心承担了13项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和10多项教育部委托项目,承担了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此外,还承担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科研项目、一般项目以及其他横向课题近30项。以此中心署名发表了近3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20多部学术著作,提交了多部研究咨询报告。

6年来,此中心加强了学术交流,除内部举行了一系列小型讨论会以外,还举办了4次国内学术会议和4次国际学术讨论会。2005年11月,此中心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学术研讨会。2005年12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执政能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2009年12月,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2010年,与《人民论坛》举办“战略知识分子理论研讨会”。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2005年6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承办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5”,此次论坛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之路”,十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中宣部、教育部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国内重要媒体和外电做了报道,《参考消息》有专文报道。2006年10月,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国际会议,10多位外国学者及校内50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2009年6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具体承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的学者及国内学者近4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2009年12月,与校内台港澳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纪念澳门回归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中国内地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此外,还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先后邀请了30多位外国学者到此中心进行学术交流,派出专兼职研究人员近50人次到国外或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

在人才培养方面,此中心通过自身建设,有6名同志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有多位专兼职人员在国家一级学会中担任副会长以上职务,有2位同志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共培养博士研究生60多人,硕士研究生110多人。

此中心建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文献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加强了图书资料建设。除教育部提供了图书资料建设费用之外,中国人民大学还从“985工程”、“211工程”中留出专款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此中心还购置了部分电子图书及文献数据库。

近6年来,此中心积累的基本经验:1.科研活动必须围绕着此中心的职能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展开;2.必须凝练学科方向,把握学科建设重点;3.必须汇聚高层人才,形成学术创新团队;4.必须面向国际,掌握国际学术动态;5.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6.必须有良好的条件支撑,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办公条件。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近6年来,此中心研究人员出版了20多部学术专著,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成果包括《中国之路(1978—2008):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程天权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述评》(秦宣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王向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经济建设与全面小康》(张雷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张雷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社会主义传统理论与实践》(张雷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辛逸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吴美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吴美华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杨凤城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刘建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等。

此中心研究人员还公开发表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梁树发,《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思考》(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论江泽民同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学习〈江泽民文选〉的若干体会》(张贺福,《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0期)等学术论文。以此中心名义提交了《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7、8期)、《“中国模式”问题研究报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9期)、《冷战结束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概况》(《北京行政学院》2005年第4期)等研究报告。上述成果在出版之后,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中心“十二五”期间的建设目标:组织、协调全校力量,并适当吸收校外兼职研究人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积极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人才。

为实现上述目标,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将研究范围从过去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扩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向后延伸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二是适当扩大专兼职研究人员队伍,尤其注重吸收35岁左右的青年学者,力争在未来几年时间内组成一个实力雄厚、专业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三是集中精力,动员研究人员,尽快完成已承担的10多项重大招标和重点科研项目,着力打造学术精品,出版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四是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力争每年举办两次内部学术讨论会,每年举办一次大型国内学术会议,两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以扩大学术影响。五是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面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六是深化科研组织改革,促进管理创新,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构筑人才高地。七是加强数据库、网络、图书资料建设,构筑信息化平台。八是加强基地的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基地的科研、人才培养、学术活动的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