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南省人文科技学院是什么级别

湖南省人文科技学院是什么级别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他部级社科研究基地包括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该校10年间共发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17000余篇,其中CSSCI收录论文4000余篇,各类转载2000多篇。
湖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发展概况

2001—2010年,湖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遵循“注重内涵、强化特色、跻身一流”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和质量为主题,弘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有效调动了广大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促使我校人文社科工作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主要表现为:紧扣科学研究这一核心,科学研究水平整体提升,拿下一批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涌现了一批高质量成果,获得了一系列高级别奖励;把握学科建设这一关键,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学科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三级四类重点学科体系;着重培养一支精干的科学研究人才队伍,研究队伍力量不断壮大,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脱颖而出。

1.学科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经过“十五”、“十一五”建设,该校已经形成了三级四类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即由国家重点学科(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现拥有伦理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近现代史3个国家重点学科,湖湘文化研究等4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等11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等16个校级重点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在全国所有高校中排名第27位,在全国师范大学中排名第5位,在全国地方高校中排名第3位,在湖南省高校中排名第1位。

该校现拥有12个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量居湖南省高校之首。其中,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跻身全国为数极少的拥有国家级文科研究基地的地方高校行列。其他部级社科研究基地包括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

2.科学研究水平大步迈进

该校已获得人文社会科学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8项,省部级项目1100余项。2007年,“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获批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实现了湖南省和该校在国家社会科学最高级别科研项目上零的突破。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进入全国高校前十名。

该校10年间共发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17000余篇,其中CSSCI收录论文4000余篇,各类转载2000多篇。出版著作2000余部,其中专著1000余部。共获得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3000项,其中省部级三等奖以上奖励25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9项,二等奖100项,三等奖122项。

3.人才队伍力量不断壮大

该校现有各类人文社科专门研究人员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00余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4人,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11人,湖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4人,湖南省“百人工程”培育对象31人。

4.社会服务能力日益突出

该校积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走出了特色鲜明的社会服务发展之路。一是研究报告、规划编制等多次被省级政府和部级单位采纳,湖南省“十二五”旅游规划、外交部政府采购研究报告都是由我校专家学者制定的;二是发挥学校教师教育特色,利用我校的师资优势,举办各种层次的教育培训400多次;三是为湖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动漫产业、装饰设计、晚会策划等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横向项目数量和资助经费大幅上升,近十年我校横向项目立项300余项,到账经费1000余万元,其中2010年度横向项目立项数也比往年增长近20项,到账经费228万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42%,创横向项目的历史最高记录。

二、标志性研究成果

1.唐凯麟主编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四卷本),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此著在国内第一次对中华民族5000年爱国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给予了系统的清理和全面的总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视野宏阔。该著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发生发展置于一个宏大的国际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深刻地论述了全球化和民族化的关系,揭示了当今的全球化是包含了民族化的全球化,反映了世界各国对于民族之间利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的共识、维护本民族利益的必然性和正义性。二是内容丰富。该书不仅历史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思想发展史,而且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实践活动史,可以被视为一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百科全书。三是方法科学。此著作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批判继承法以及比较法等,将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人物、言论和事例予以实事求是的总结、分析和评价,认为古代的爱国主义同忠君等观念联系在一起,具有历史的局限性,需要我们进行辩证的批判。

此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对五千年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作探赜索微、溯源考流之深入研究的力作”。此书2005年获湖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等奖。

2.刘湘溶等著的《体育伦理学研究丛书》,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此套丛书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此套从书由两本著作构成。《体育伦理:理论视域与价值范导》不但揭示了体育的本真意义是求趣与求胜,体育的派生意义是求名与求利,体育功能主要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直接影响,包括育体、育知、育德、育心、育美等,确立了体育的以人为本、规则公平、有限伤害、积极进取和团队合作等道德原则。《绿色奥运:历史穿越及价值蕴涵》旨在阐明体育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经历从师法自然到以利用自然和启蒙人性为基础的飞跃式发展,现代奥运会的复兴就是体育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在生态文明转型的关头,“绿色奥运”正穿越历史,带动现代奥运会回归生活、回归道德理性、回归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

此套丛书新的创建:一是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伦理学研究框架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性探索,把事实关注与价值审视、历史关注与现实分析、理论思辨与个案分析等较好地统一起来;三是对奥运会的历史追溯和分析以及对当今全球重大体育竞赛项目的分析使得该项目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和实践性品格;四是对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体育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探索性的经验和路径。

3.田中阳著的《蜕变的尴尬——对百年中国现代化与报刊话语嬗演关系的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此著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湖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

此著作分五章。第一章总论开辟论说主线,分析论述“中国文化特质与中国话语”和“中国现代化与中国话语”等问题,为后面诸章设定逻辑前提。后面四章完成“对百年中国现代化与报刊话语嬗演关系”的论证。

此著作原创价值在于,从历史的主航道探源溯流,从现代化、本土化、话语这样的历史文化视角和理论价值视角来观照、提携百余年的材料,探讨百余年中国历史文化与新闻传播之间内在的嬗演规律。

此著作在学界已有较大反响。书中的某些章节已作为20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摘要发表,其中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的《新闻与传播研究》发表1万余字的长文,在CSSCI类刊物发表13篇论文。这些论文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转摘十多次。

4.李育民著的《中国废约史》,由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

此著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湖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湖南省优秀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助。

此著视野宏阔,纵横结合,全方位地揭示了废约斗争的全貌和逻辑进程;全面探讨了废约斗争的主体,对包括清政府在内的各届政府,以及各种进步势力和社会力量,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斗争,作了深入剖析和客观评价;对相关思想理论作了深入探讨,如各废约主体的思想主张、理论策略以及废约的法理依据和国际法发展变化的影响、各种势力的作用等问题;详实、细致地探讨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废约斗争的立场态度、对策手段、实质及其变化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差异;资料厚重翔实,充分发掘了大量尚未使用的原始文献。

此著的学术价值在于,“建立了一个更为完整的体系,全面系统而又详实细致地论述了中国反对、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填补了以往研究中的空白和缺失,深化了中国外交史、对外关系史的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近现代史和相关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外10来家报刊对此书发表了部分阶段性成果,或刊载书评、书讯和简介。有关论著广泛引用,并被部分高校列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考书,在人才培养中产生了积极效用。该著可向外交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对精神文明建设亦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很好地发挥了‘述往事,思来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作用”。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思路和规划

1.发展思路

(1)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加强监督与过程管理,创建灵活协作的科研组织模式。科研管理要注重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强化项目的过程管理,完善监督、评估制度,确保科研工作持续发展。探索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鼓励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相结合,增强对重大问题的攻关能力。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进科研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标准,注重定量与定性结合、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等多元评价方式。确立重质量、重水平、重贡献的科研评价导向,注重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切实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和学术生命力,推动产出对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研究成果。

(3)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日常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切实加大人文社会科学投入,在保证公平发展的前提下,对重点项目、重要成果、重要平台实施重点投入,重点支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

2.发展规划

(1)学科建设——加强国家重点科学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及其他学科协调发展,争取新增1~2个国家重点学科,新增3个省级重点学科;加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促使基地转变建设观念,切实发挥基地服务社会、解决问题的作用。争取新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各1个;加强校内研究机构建设,促进研究所(中心)向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发展,提高研究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科学研究——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推出一批对理论创新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应用对策和战略预测研究,产生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与建议意见;重要科研指标比“十一五”时期有较大增长,高级别科研项目、高质量科研成果、高水平科研奖励方面继续稳步发展,争取在国家重大招标项目、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进账科研经费总额争取突破1亿元;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注重与实际工作部门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科学研究向决策咨询、信息开发转化,加强社会科学普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服务文化强省战略。

(3)社会服务——提升学科和基地建设的成果转化意识,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承接更多应用性强、社会效益高的项目,促进基地发展由纯理论研究向应用型研究的转变;推进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对策意识,以扎实可靠的数据和证据为支撑,提出合理可行的政策建议,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保障;加强学术成果推广,创办社科成果推介刊物,积极宣传重要学术成果,促使产生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优秀研究成果;鼓励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参与或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推动科研人员、学术成果走向世界,增强在国际国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