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文课题创新点怎么写

人文课题创新点怎么写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设立首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来,各高校共新建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个。在科研条件改善的基础上,自治区高等学校开展了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工作,学科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学科群,依托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科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2001—2010年,正值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十五”和“十一五”两个五年计划的迅猛发展时期。十年间,内蒙古自治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不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全区高校学科建设得到大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繁荣,培养了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才。

一、总体情况

2001年以来,全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迅速,尤其在“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也是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

1.贯彻中央精神,完善规章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不断加强和改进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和质量,实现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特制定了《关于大力提高全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等。全区高校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加快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科技创新,改善高校科技基础条件,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明显增强,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

2.研究项目大幅增加、科技经费不断增长

10年间,全区高校共承担国家级、部委级、自治区级和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8000余项,其中学校自选项目近5000项。随着全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2008年以来,全区高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2项,总数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在积极争取纵向项目的同时,各高校不断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合作,共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500余项。2001—2010年,全区高校共筹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费1.8亿元,其中,承担和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经费数为0.9亿元,“十一五”时期的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经费总数和项目经费总数是“十五”时期的2.3倍和3.5倍。

3.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

着力培育高校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了一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高校多方筹集资金用于改善科研条件,创新平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自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设立首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来,各高校共新建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个。一些高校还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一批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截至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1个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初步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学校三个层次,这些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汇聚高层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的载体、承担重大项目的中坚、开展科技交流合作的窗口。

4.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全区各高校加快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各类人才计划项目,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到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为65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36%,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41%,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科研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目前,全区高校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有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有1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4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有3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38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梯队。近年来,全区各高校陆续启动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以重点学科、重点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为载体,培育了近百个研究方向和人员相对稳定的创新团队。在自治区实施人才战略的进程中,高校已成为汇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高地。

二、主要成绩

1.科研成果突出

1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获得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近500项,获奖比例大幅提升,“十一五”时期的获奖数是“十五”时期的5倍;共出版专著1762部,“十一五”时期的著作数是“十五”时期的近2倍;共发表论文24555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468篇;鉴定成果(人文社科类)约60项。一些高校依托人文社会学科优势,积极开展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2.科研条件得到改善

2001—2010年的十年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科研基础条件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开发,都得到了全面提升。在科研条件改善的基础上,自治区高等学校开展了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工作,学科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学科群,依托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科体系。

3.服务社会效果明显

10年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紧密结合,积极拓展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渠道,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全区部分高校与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承揽多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研究咨询报告,充分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的功能,为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多种政策咨询服务,在富民强区的战略和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基本经验

1.不断加强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

1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汇聚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了人才引进、培养、评价的有效机制,促进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了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自治区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人才保障。

2.加快研究基地建设,促进学科发展

10年来,自治区高等学校明确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方向,坚持协同合作、开放互动的发展原则,把研究基地建设和科研项目紧密结合起来,依靠各自优势,以“项目为纽带,科研为带动”的理念,促进研究基地的发展和建设,建立“面向社会开发、与各部门联合、促进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平台,将研究基地建成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科研项目创新的发展平台。

3.以服务经济社会为目标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的2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紧紧围绕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以研究解决困扰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热点、难点问题为目标,去研究和探索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解决方法,为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四、标志性研究成果

(1)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是我国在民族学学科建立的五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1—2010年间,蒙古学研究中心共承担了《近代内蒙古社会变革若干问题研究》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7项,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大大推动了我国蒙古学的研究。

(2)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多部著作得到肯定。《原蒙古人的历史——室韦达恒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获得第六届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秦朝兴亡的文化探讨》,2006年获得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达斡尔族文学史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获得首届全国中青年当代少数民族优秀成果一等奖;《科尔沁土语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一书获得国家民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著作奖二等奖。

(3)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等承担自治区“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17项,占全区课题总数的一半,为自治区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委托的“乌兰察布市经济崛起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投放研究”,以首席专家郭晓川教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为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提交了关于乌兰察布市经济崛起的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化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为乌兰察布市争取到10亿元的财政投入。

(4)《壮美的牧歌》是取材于内蒙古东部民歌《牧歌》而创作的一首交响乐作品,作者李世相,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此歌曲自2007年9月问世以来,已多次由内蒙古民族交响乐团、内蒙古青年交响乐团上演,并由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三台)多次播出,受众面多达10余万人次,影响广泛。在多次的全国交响乐展演中获得观众的喜爱与好评,演出中经常返场演奏。该作品于2009年获自治区政府艺术创作“萨日纳奖”等。

(5)区内高校还承担了“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草原110研究”、“内蒙古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研究”、“内蒙古呼包鄂高能耗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等近百项地方政府委托课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十二五”建设思路

“十二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人才和科技规划纲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立足于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1)不断完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体系建设,争取到“十二五”末期,区内高校新增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0个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立和完善高校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不断完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构建通畅、便捷、高效的科技服务网络。

(2)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优秀年轻人才等措施,打造方向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团队,建立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实现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将重点培养、引进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声誉、能参与国际合作、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对优秀人才有较大凝聚作用的人文社科领军人才。加快推进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培育多个具有较强团结合作意识和协作攻关能力的自治区一流人文社科创新团队。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研中的作用,做好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的工作。要为培养、引进、留住、用好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3)加强统筹协调、拓宽经费渠道、创新科技管理、培育创新文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高校科技创新环境。坚持围绕国家、自治区战略重点和发展需求,大力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内蒙古历史、民族、宗教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力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坚持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突显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特色,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作出更大贡献。

(4)完善高校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高校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增强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以建设学科体系、创新科研方法、提升学术影响为重点,以健全评价标准、规范评价方法为抓手,积极推动分类评价、分层评价,健全评价标准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研究领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改变评价过程的简单化和一刀切的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