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的粮食和农业前景

中国的粮食和农业前景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人均选择食品消费情况:粮食消费最低,小于1%;增长迅速的食品是酒类、蛋类和家禽。笔者将对中国粮食供需趋势的主要特征进行阐述,农业政策及粮食供需前景也将在此进行讨论。到本世纪末,中国的粮食供需平衡不会出现严重问题。提高单产是中国增加粮食生产
中国的粮食和农业前景_科技创新探索之

16.中国的粮食和农业前景

一、引 言

现在,中国的粮食问题已引起国际性关注。自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之后,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粮食生产(主要是大米小麦、玉米、薯类和大豆)年年创纪录,1995年达到4700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1980~1995年,粮食、肉类(猪肉,禽肉:包括鸡、鸭和鹅,牛肉和羊肉)与海产品大幅度增长,其中年增长率最高为牛肉,达20%;其次为禽肉(19%),羊肉和海产品,蛋的增长幅度为100%。大米增幅最低,年增长率为2%。

中国的人均选择食品消费情况:粮食消费最低,小于1%;增长迅速的食品是酒类、蛋类和家禽。由于这些产品的生产要消耗大量的粮食来进行加工及作为饲料,所以,这些食品的增长需求将极大地影响到中国未来的粮食需求量。1994年秋季后,粮食停止出口,事实上也是加工业及饲料工业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以及国家粮食储备严重下降而导致的结果,自那时起,中国已成为粮食进口国,特别是对玉米的进口。笔者将对中国粮食供需趋势的主要特征进行阐述,农业政策及粮食供需前景也将在此进行讨论。

二、粮食自给率与农业发展计划

历史地看,中国的粮食生产基本上遵循自给性政策,粮食自给率达到95%,或稍多些。在1995年粮食进口增加的情况下,自给率达到95.8%。然而,另外的5%的总量是230万吨(基于1995年的数据),这个量相当于世界粮食市场贸易的10%以上。近年来,中国粮食贸易的大波动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表1展示了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趋势,从表中可明显看出:1993年粮食自给率达到101.7%的高峰之后,1995年自给率下降到95.8%。小麦的自给率最低,多年来滞留在80%左右的水平;一向作为自给率最高的大米一直是出口产品,但在1995年也有少量进口;玉米自给率最具波动性,在1980年间,它是一种出口作物,20世纪90年代初出口量也急剧增加,而1995年,中国的玉米耗尽,逐年减产,不得不进口518万吨。

中国粮食自给率

img57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部门《199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和《1996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在这种背景下,1996年,中国开始了第9个五年计划,即第1个五年计划后的40年。“九五”计划包含了到2000年要完成的农业发展的具体数量目标,即农业4%的年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和农产品产量4%的年增长率(粮食4900万~5000万吨,肉类580.5万吨和海产品320万吨)。优先发展的产品是粮食、棉花、肉类和海产品,特别强调了畜牧生产与海产品生产年增长率达8%以上的宏伟计划。如果中国“九五”计划获得成功,进口少量粮食,就会保持好的粮食供需平衡。根据最乐观的估算,1996年粮食产量为4850万吨,肉类580万吨,这意味着这个目标到2000年几乎完成。到本世纪末,中国的粮食供需平衡不会出现严重问题。

三、中国的粮食生产:特征与问题

中国在增加其粮食生产的同时,粮食产品的结构正逐步在变化。与1980年年相比(图1),1995年粮食种植面积,最主要的作物——大米种植面积下降4个百分点,相反,大豆和玉米种植面积增加4和2个百分点,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南方水稻栽培面积减少,以及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对饲料的需求量相应加大的原因。中国的饲料生产由1985年的150万吨上升到1994年的452.3万吨。畜牧业将继续扩大,对饲料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结合加工业对粮食有更多需要,将导致对增加粮食生产的更大需求。

现在,让我们来看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粮食生产情况。南方的粮食生产主要以水稻为主,北方省区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而且也是山地农业生产区。过去,中国的粮食多年由南方生产,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5年,北方的粮食生产开始增长。1980年,南方产粮占中国粮食总产的60%,而北方仅为40%。然而到1990年,南方产粮占55%,北方粮食总产份额上升到45%,1995年南、北方产粮比重为54%和46%。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从南方到北方,粮食生产情况逐渐在改变,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大概是种植面积下降,从1980年到1995年的16年间,南方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了241万公顷(近595.5万英亩),北方种植面积减少了189万公顷(近467万英亩),这意味着粮食种植面积南、北方分别减少6%和3%。南方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导致农田转成工业用地,边远地区新垦农田开发又过于缓慢,所以,南方各省(区)耕地面积下降趋势较北方更大。

img58

图1 粮食种植面积

资料来源:1985年和1996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在中国,肉类的一半以上由南方生产。1995年,北方肉类生产已占总量的41%,南方占51%,这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饲料作物——对肉类生产十分重要的玉米,主要产于北方省(区),这对于主要肉类产区的分配是不利的,猪肉(占中国肉类总产量的70%)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1995年南方生产的猪肉占肉类总量的67%。由于猪肉生产体系从小规模经营正向大规模集约化生产转变。对饲粮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而从北方向南方运送饲粮并非易事,分配体系的无效性引起粮食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损失,这些问题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障碍

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img59

资料来源:《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

另一个极大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产量,表2展示了从1970年到1995年粮食作物单产情况。1995年大米产量为每公顷6吨,几乎是1970年的一倍;小麦和玉米产量增加了一倍多;大豆和薯类产量增幅也相当大。20世纪80年代水稻和小麦年增长创最高记录,但到90年代却增幅缓慢;玉米同样如此,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产量显著增加,此后,增长缓慢;90年代大豆生产被忽视,产量下降。同国际水平相比,中国粮食单产不算低,例如,1995年日本大米和小麦单产分别为6.4吨和2.4吨/公顷,中国的单产是6.0吨和4.5吨/公顷。但是,问题是中国的种植面积统计数据不准确,种植面积可能估计偏低,如果是这样,上述单产数据将向下调整。

目前,由于没有现存种植面积准确的数据,这里使用的是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粮食生产水平较高。提高单产是中国增加粮食生产的最有希望的方法和途径,现有数据表明,这一战略对实现粮食自给目标是有限的。然而,如果粮食种植面积估计偏低,中国95%的粮食自给率可能会保持到2000年。

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较(1995年)

img6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1995年与1996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四、改变食物需求

由于中国人均收入正在上升,其食品消费也正在增长,尤其是肉、蛋、海产品和奶的消费有相当大的增长。大约3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城市人均收入是农村人均收入的两倍,因此,这些地区食物消费模式是完全不同的,表3比较了1981~1995年间城市和农村人均食物消费水平。由表3看出,在这15年间,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下降了68公斤,农村居民粮食消费相对稳定,维持在200公斤的水平,这大概说明粮食直接消费增长的停带,已接近饱和点;而肉类的消费总体在增加,自1991年人均消费22公斤的高峰值后,在城镇,猪肉、牛肉和羊肉的消费量基本上没有增加。农村居民肉类消费数量仍较少,大约是城镇居民消费量的一半,但是,这个差距在逐步缩小,城镇居民禽肉的消费比农村居民更多,但农村居民的消费量在逐渐上升;城市与农村居民蛋类消费的差距更为明显,城市居民消费量是农村的3倍。在农村地区,如果肉类的消费水平增长到城市居民现有水平,肉类总量将需要700万~800万吨,假如肉料比按3∶1计算,则另外需要2100万~2400万吨饲料粮。由于禽、蛋和奶的消费继续增长,对粮食需求的急剧增加将是不可避免的。

为估测未来粮食消费趋势,笔者对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与食物消费变化做了调查;由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其粮食消费呈下降趋势;猪肉的消费量也呈下降趋势。产生这种趋势的一个原因是粮食的直接消费量已接近饱和点;而另一个可能出现的原因是城市居民对粮食和猪肉的消费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他们对高质量的印度型大米(Indicnice)的需求正在增加,从泰国进口的香米在城市非常普遍,许多水稻种植农户也由种植印度型大米(长粒型)转种日本型(Japonicanice)大米(短粒型)。中国人的传统是喜食肥猪肉,而现在城市居民更喜欢瘦肉,这些变化也会对未来食物需求产生大的影响。人们的收入愈高,消费牛肉、羊肉、家禽和植物油的量就愈大。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使得人民的餐桌比过去更为丰富,食品消费总体在增加,然而经济快速增长与经济增长较慢的地区之间,这种差距似乎在加大。增加肉类消费,导致对饲料作物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这也是导致供需平衡不稳定的因素。在考虑今后中国粮食的供需时,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关注的问题。

五、粮食贸易前景

随着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均食物消费水平的上升,进一步加大了对粮食的需求,由于粮食供给有限,所以中国很难保持供需平衡。这种限制有几种原因:由于耕地改为其他用途而使种植面积减少,以及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包括水资源、气候和农业投入。随着粮食需求量的持续上升,粮食生产会一年比一年更不稳定,国家将通过国际市场来弥补粮食供需缺口。

img61

图2 1978~1995年中国粮食净进口量

资料来源:1995年和1996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图2表明1978~1995年中国的粮食贸易状况。在这18年间,只有5年粮食出口比进口大,最重要进口的粮食是小麦;中国的大米贸易量并不大,过去出口大米,而1995年进口了160万吨;玉米也是出口产品,但1995年进口510万吨。已经注意到,对玉米的需求量(主要加工饲料)会稳定增长,在未来年份内,玉米将在中国粮食贸易中占较大的份额。由于中国人的膳食习惯正在改变,面包会更加普遍,甚至在中国南方(大米是主要消费食物)近年来小麦消费量也在增加。这些信息表明:在将来,小麦进口量可能会增加,更大的进口趋势是小麦和玉米。

根据以上论述:在中、短期内,中国将保持其粮食95%的自给率;而长期,我认为这种自给率会下降到90%或更低。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取决于国家如何引进正确的政策,并改善基础设施和分配体系。

(陈晓萍著,井玉平译自(Food and Agricultural Prospeets in China,Farming Japan,Vol.31-3,1997)

〔《宁夏科技》,1998,1:38-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